西笔居小说网 > 玄幻小说电子书 > 唐宫妃策 >

第218章

唐宫妃策-第218章

小说: 唐宫妃策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他们在含元殿的大殿里站定,柳絮也正好从前头跑进来。大约是听到这样的消息,她心里急切万分,顾不得在贵妃和外臣面前失仪,竟是一身素衣,披散着头发,赤足跑进大殿的。

    外头正是冰天雪地,她赤着的双足冻得通红,也许早已没有了知觉。

    念云完全能理解这个女子,听闻夫君有可能还活着的消息,她来不及穿鞋,仿佛这时间再也没有什么事能大过此事,她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事情,就这么披发赤足跑过长安城宽阔寂寥的街道,跑进皇宫。

    在含元殿的门口,她终于想起了什么,端端正正地向着贵妃娘娘和太子行了跪拜大礼。

    虽有几个老臣觉得这样有失体统,但想起昨日贵妃娘娘也曾失仪,也不敢多嘴。

    这时候,这个女人是重要的人证,数十双眼睛都落在了她身上。

    念云道:“柳絮,二皇子的棺椁在偏殿,你且看仔细了,莫要弄错了。”

    柳絮磕了一个头,“柳絮服侍二皇子殿下整整八年了,殿下身上的衣裳都是柳絮亲手缝制,慢说是一个人,便是一只手,柳絮也能认得出,不会错的。”

    身形可以相似,面目可以损毁,但亲近之人,往往是能够认出一些特殊之处的,比如身上的痣,比如某处一块极其细微的疤痕。

    “如此,那么就请柳絮姑娘进偏殿罢。”

    一个小太监在前边指引,柳絮便匆匆往偏殿里去了,众人也紧跟在后面。

    也是一具黑漆的棺椁,只是比陛下的要略小一点,黑沉沉地摆在偏殿里。柳絮走过去,小太监替她拉开遗骨上覆盖的白布。

    脸上因为损毁得厉害,实在不忍视,便用一块锦缎覆着,这会也并没有取掉。身体倒是大致完好。

    柳絮颤抖着走上前去,握住里头那只冰冷而僵硬的手,豆大的眼泪便吧嗒吧嗒落了下来。

    只轻轻一触,她便知道这不是澧王。

    可是真正的澧王,他在哪里?她已经听说了,他是因为谋反不成而兵败自裁的,倘若她说了这不是他,他会继续被追杀的吧?

    这一世,在他心里,最爱的人始终都不是她。他先有刘宝林,后来搬出太极宫以后,几乎到了滥情毫无节制的地步,总之,他心里的那个人,不是她。

    她只是一个宫女,一个丫鬟,怎会乞求他对她专情?她这辈子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替他生下一个孩子,然后等到百年之后,能有幸随葬在他的陵墓里。

    可惜,她的肚子不争气,到底没有生出一男半女来。

    如今他出了事,府上的娇妻美妾立马就做了鸟兽散,甚至还将府上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她留了下来,却不知道她的命运又将如何。

    到底,他大概是不会想着她了,也不会管她了。

    那就让他相忘于江湖罢,可是她,却是忘不了了。

    柳絮的眼泪大滴大滴地落下来,跪在了棺椁旁边,抚摸着那只手上一个小小的疤痕,“这是二皇子殿下,是他,这个疤痕,就是六年前练剑的时候不小心伤到的……”

    众人都凑过来看,那人手上果然就有一道小小的疤痕。事实上,她不过是就着那个疤痕胡诌,但她是李恽身边最受宠的通房,这话,这泪流满面的模样,的确有着极大的说服力。

    待众人验过,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太子和念云向她道谢的时候,她竟没有避开,生生地受下了这一礼。

    连念云自己都有些愣住了,却见柳絮缓缓开腔道:“二皇子殿下走得太孤单,奴婢……就当是去地下陪他罢。”

    话音刚落,众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柳絮飞快地起身,用尽全身的力气,冲着那黑漆棺椁的一角撞上去。

    一声闷响,待小太监连忙去扶她的时候,柳絮的身体已经倚着棺椁,软绵绵地滑落下来。额上的鲜血迅速涌出,在她的素衣上绽放出艳丽的红芍药,一股血液的腥甜气息刹那间弥漫了整个偏殿。

    念云怔怔地看着这整个过程,不知不觉的,眼泪竟又流了下来。

    多好,不管那里头的人到底是不是李恽,柳絮倒是死得其所了。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她身上并无什么责任,也无子女要抚育,她便可以任性而为。

    而她这个贵妃,看似风光,却连在夫君的灵前毫无形象地大哭一场都要受到诸多的限制和关注。天知道,她多么想也这样不管不顾地去地下陪他!

第二百三十八章 反对者们() 
澧王的侍妾柳絮当众在含元殿里触棺殉情,这让原本还有些扑朔迷离的事情顿时就成了板上钉钉。澧王因涉谋逆,夺了亲王爵,以郡王礼下葬。贵妃娘娘念侍妾柳絮一往情深,追赠为贞平县君,陪葬入澧郡王墓。

    三日后,太子于灵前即位,尊先帝为宪宗,改元长庆。

    母郭贵妃,被尊为皇太后,仍旧居大明宫,并垂帘听政,协理朝政。郭铸为刑部尚书,连身为驸马论理不应该担大任的郭鏦都改迁了太傅。

    此时郭家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但从郭家两兄弟任命的圣旨下来那天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

    其中最卖力的一个,当属户部的王阁老。

    这王阁老反对的态度,不仅异常的强烈,而且还听起来格外的有理有据。

    朝堂之上,王阁老手里握着象牙笏,无比严肃地站出来,龙椅上的李恒便忍不住开始皱眉头,他几乎可以背得出来这位王阁老的话了。

    果然不出所料,王阁老看都没看珠帘后头的郭太后一眼,张口便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自开辟鸿蒙,前有西汉王莽之乱,又有武周之篡朝,虽不至于效仿汉武帝留子去母,但……”

    “但外戚之祸要严格杜绝,郭家在朝已有太后垂帘听政,在野又有良田、店铺无数,今又加封郭氏亲族,致使外戚权势滔天,实非良策。王阁老,你要说的可是这些?”

    不等王阁老说完,李恒已经打断了他的话,学着他的语气,把他后面的话都给说了出来。

    事实上,不仅是李恒,紫宸殿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能背下这段话了,毕竟每天都要听那么一两遍。即使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句,但王阁老的长处就在于,他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执着,坚持每天对皇帝陛下复述一遍同样的内容,只要一日不被采纳,他就一日不罢休。

    李恒说这话的时候,虽然可以模仿了王阁老严肃而低沉的声音,却是带着一副懒洋洋的态度,使这话听起来便显得无比的滑稽。大殿里已经有人掩着嘴差点笑出来,奈何这场面实在又不太适合发笑。

    连续数次义正言辞的进谏都被搁置到一边,甚至这年轻的陛下还是这样的态度,王阁老本来就拉得很长的脸现在更长了,也更黑了几分。

    可他要说的,的确就是这几句。王阁老被噎得吞了一下口水,“是,臣要说的正是此话。”

    李恒摆摆手,“你要说的话,朕都知道了,先退下罢。”

    知道了自然是不行的,王阁老不满意,跪下砰砰磕了三个响头:“陛下,臣之言,忠言逆耳,望陛下三思啊!”

    李恒无奈地扶额:“朕还要怎么三思?先帝在时,也时时命朕有事要同太后商量。郭尚书和太傅都是朕的左膀右臂,所谓任人唯贤,难道因为他们是外戚,就不能替朕分忧了么?”

    王阁老犹自苦谏:“陛下!臣非贪生怕死之辈,即使陛下因此要砍了臣的脑袋,臣也必须要说,若不能防微杜渐,等到真正铸成大祸,为时晚矣!”

    他当然不怕死,要不然也不会当着太和和郭家人的面说这样的话。而太后也不会杀他,他若真死了,且不管他说的到底对不对,至少这个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名声是得了的。

    念云可不想成全他。

    不过,这个王阁老,还真是有点麻烦,照他这个苦谏法,朝中还真有一部分臣子觉得有道理,甚至慢慢开始支持他了。

    而且,他的身份,也有些特殊。因为,那个曾经因为阴谋伤害太和公主而被掖庭宫逼得自裁的王瑾襄,正是王阁老的庶出长女。

    王家已经出了好几代的皇后,偏生到了宪宗这一朝,叫郭家一人独大,王家愣是连一个低级妃嫔都没能稳住。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像样的姑娘,原本以为能给李恒做正妃的,哪知道又来这么一出,结果只得了个小小的昭训,差点一败涂地。

    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王家和郭家这个梁子,都算是结下了。

    这王阁老素有耿直的名声,倘若他也跟自家那不成器的女儿一样背地里玩阴的,念云可不怕他。但他偏生这么理直气壮这么光明正大地与郭家作对,念云反而有些投鼠忌器了。

    不处置他吧,又实在碍眼。可要真处置他,不管找什么理由都好像是在仗势欺人。如今陛下刚刚登基,社稷不稳,郭家的地位也很微妙,若因此生出什么事端来也十分不利。

    等下了朝,李恒陪着郭太后在蓬莱殿里吃了一盏茶,说起那王阁老,又忍不住抱怨起来:“已经听那死老头子说同样的话一二十天了,不识趣的老竖子,朕明儿就派人去套他麻袋!”

    堂堂九五之尊能想出套麻袋的办法,也是够够的了。旁边几个小宫女想笑,又不敢笑,只好背过身去低头做事。

    郭太后端起茶盅,啜了一口,淡淡道:“那又如何,但凡他有半点损伤,甭管是谁做的,都得加倍算到哀家的头上。要有怎么简单,哀家早就派人套他十次麻袋了!”

    李恒苦着脸,“那依母亲看,该如何是好?”

    对付这种硬骨头,朝堂上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不如釜底抽薪,叫他自己罢手。

    郭太后道:“且再忍他几日好了,用不了几天,他自会罢手的。”

    李恒不大相信,不过,他母亲的手段他不是不知道,想来,应该是有好办法的罢。

    那王阁老,也就是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