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批判-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第103页。
…… 46
42新儒学批判
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和较为系统的西学知识,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较为透彻的认识。而在文化沙漠里爬涉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今人,既缺乏旧学底子,对西学也只是一知半解,论学识水平,要完成“五四”文化先贤的未竟之业,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门最好的学问,足可弥补今人学力的不足。况且,时至20世纪末,我们也没有时间待知识丰富之后再去从事这项事业。但愿新世纪到来之前,文化定向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亦但愿我们的民族能以一种崭新的文化面貌迈入新的世纪。当然,为达到这一目的,关键还在于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文化人的作用不过是作些推波助澜的工作而已。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即除了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介入之外,为何中国新文化运动没有像西方近代早期的思想运动那样获得成功。大体说来,其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四点。
第一,西方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所反对的只是中世纪的神权,并不反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相反,复归古代的传统,反倒被人文主义者写在他们的旗帜上,作为反神权的思想武器。也就是说,他们反对的是中世纪的传统,复归的是古代的传统。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古代文明一脉相承地发展下来,其中没有大的断裂或飞跃。虽然儒家的学说创始于春秋时代的孔子,但孔子为了树立他的学说的权威性,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作为精神偶像,一并请到他的圣贤祠里。这样,儒家学说的适时跨度,也就从远古一直伸衍到近世。远古有尧舜,三代有禹汤文武周公,春秋战国有孔孟,
…… 47
新儒学批判52
汉代有董仲舒,宋代有朱熹,……。如此枝繁叶茂的思想传统,决定了任何反传统的行为都只能是对整个传统的背弃,很难用一种传统反对另一种传统。
康有为曾作过这方面的努力,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推行社会变革。
但康有为是说了假话的,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够尊重。历史上的孔子,断不是像他所描写的那样,为一位变法维新的教主,儒家学说本身也不具备能够使近世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积极因素。如此也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否定态度必须是整体性的,必须一锅端。
第二,西方文艺复兴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封建桎梏,但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并不反对上帝。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也大抵如此。而且,民主与科学同上帝信仰,从深层的文化含义上说,并不相违。上帝之光是普照的,因之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宗教的平等观既来自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又影响着近代西方人的政治观念和法权观念。科学虽然与神学有着相冲突的地方,但同时又有着内在的统一。
上帝信仰与科学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目的是一致的,所体现的都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
而且,从近几百年西方的科学史上看,上帝信仰一直是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探索的终极依托。因之,西方历史上才有这样一种看似奇怪的现象,许多大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民主与科学同上帝信仰某种程度的统一,直接导致西方人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没有经过信仰的真空期。他们在争取民主与发展科学的事业中,很少觉得上帝多余或者对之产生反感。即便在民主与科学发展起来之后,他们依然觉得上帝是不可或缺的。
伏尔泰就曾这样说过:即使没有一个上帝,也要捏造一个出
…… 48
62新儒学批判
来。然而,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是淡薄的。虽然汉以后有佛道两教,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儒学尽管有取代宗教的功能,但毕竟没有至上神,也未能在全民中形成类似于西方人的上帝崇拜狂热。更为重要的是,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学问,它所提供的“仁”的境界尽管含有形而上的意义,但与上帝信仰始终是有区别的。儒家学说没有超时空的思考,没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智全能者。因之,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儒学与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是相悖的。换句话说,中国人既无法从传统的儒学里开出民主与科学来,亦无法将其与民主和科学一同纳入一种文化体系里。如此又决定着,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必须以否定儒学的现代意义为代价。
第三,西方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历经了近三个世纪之久。即是说,西方人的个性解放之路是漫长的,决非一朝一夕之事。相比之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短暂得多。它起于1915年,终于20年代初,前后只有几年的时间。虽然“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仍然有其影响,不少的进步文人仍然为此而呐喊,但在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却显得十分微弱。思想启蒙不同于武装起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见效。它起于文化人的觉悟,但文化人与广大民众终究是有距离的。
要想把文化人的思想落实到社会下层,不仅需要时日,更需要相应的文化土壤。而在“五四”前后的中国,这些条件都是不够的。打倒孔家店,拥护德、赛两位先生,很大程度上只是进步文人圈子里面的事情。尽管它有着强大的声势,并像一股热浪一样,涌向全社会,但从总体上说,影响并不大。
寻
…… 49
新儒学批判72
常百姓所知道的还是孔夫子、孟夫子,很少有人知道陈(独秀)教授、胡(适)博士。而且,对于作惯了顺民的中国人来说,民主这东西并不是急需的,因为它当不得饭吃,当不得衣穿。中国老百姓对政治历来缺乏热情,不管谁统治或采取什么方式统治,只要不危及他们的身家性命,他们是没有兴趣的。皇帝也好,总统也好,对于他们来说,并无多大区别。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懂民主政治为何物。他们过惯了顺民生活,习惯于俯首听命,要他们自己作主,反倒感到不适应,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拜惯了偶像,一旦偶像倒下,反倒觉得有种失落感。
正是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另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封建礼教又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所鼓吹的西方文化且又迎合百姓们的切身利益的思潮涌入中国时,自然在中国的大地上找到它肥沃的土壤,而新文化运动也就在这种思潮的挤压下,不免显得不合国情,亦不免更难为国人所接受。历史本有着时间的属性。它不仅在时间中发展,需要相应的时间为其发展的保障,同时时间本身又常常决定历史所呈现的面貌。因之,思考历史便必须对时间作历史性的思考。
联系到本世纪初我国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我们会发现,正是时间的匮缺决定了这一事件不甚理想的结局。试设想,如果新文化运动能够延续半个世纪之久,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将会以何种面貌出现?诚然,这种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不充分的,但它却能够开启我们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作出一种更合理性的思考。
第四,相对于中世纪而言,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同样是反传统的。但是他们反传统的工具却又是传统的,而且
…… 50
82新儒学批判
是他们自己的传统。因为近代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乃至英国人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当作他们自己的文化祖先。后辈继承先辈的文化遗产,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因而,拿古代文化反对中世纪的文化,并在中世纪文化的废墟上复兴古代文化,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绝对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妥。
20世纪的中国人却没有这样一种文化际遇。
他们反传统的工具是西化的,而意欲请来在中华大地落户安家的德、赛两先生也是西化的。
民族情感在这里打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这就是,就当时的中国情势论,要想民族振兴,必须接纳西方文明而不可。
但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毕竟是一种异域文明。
用异域文明取代本民族的文明,在许多人看来,是万万使不得的事。再者,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之所以难以在中国扎下根基,还有两个关乎大局的原因。一是如前文所说的,中国文明原本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具有内在的自我发展逻辑,不是西方文明一冲即垮的。二是西方文明的传入伴随着血与火的历史,一开始就激起国人的抵触情绪。就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他们既缺乏深层的历史思考,看不到近代世界历史运行的必然规律,又缺乏对未来中国发展前景的把握。他们所见到的是西方人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对国民的人格侮辱,却想不到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刻含义,体察不到这样一层道理:如果没有这些代价的付出,中国能否从它固有的传统里开出一条新路。诚然,对于西方人的野蛮行径,国人的激愤是情理中的事情,且带有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一种情怀,不管放在何种时候来认识,都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但是,理解、同情与理性的思考毕竟是两回事。许多
…… 51
新儒学批判92
历史事件,从道义上看是正义的,值得理解和同情,但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或许是另外一回事。
正因为大多数国人将西方文明作为一种异己的文明看待,并意欲拒之国门而心安,决定了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命运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决定了这一代进步的思想家不得不采取在文化保守主义者看来为极端的做法,即全盘否定传统和全盘接纳西方文明。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来说,否定传统是他们成功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富有巨大的意义,但同时,否定传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