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新儒学批判 >

第42章

新儒学批判-第42章

小说: 新儒学批判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冯友兰看来,以往的文化论争之所以莫衷一是,各家各异,关键是没有把握好文化的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他还认为,文化类型的划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并不是新鲜的学说,在古人那里早就有了。古人的“五德”

    、“三世”

    、“三统”等学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文化类型的学说。秦汉以前,古人有“周人的文化”

    、“殷人的文化”

    、“楚人的文化”的区别,汉代有“金德的文化”

    、“木德的文化”

    、“水德的文化”

    、“火德的文化”

    、“土德的文化”的区别,实则指的均为文化类型。

    在冯友兰看来,20年代人们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看法,都不免犯了简单化的毛病,始终没有突破西方与东方的地域性界限。实际上,一种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属于许多类,重要的是区分其中哪些是主要的或次要的,哪些是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比如西方文化,如果不从类型的观点去看待,那它所呈现的就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全牛”

    ,也无法被我们所学习。因为,“如把一个个体作一整个看,则是不可学习底。一

…… 232

    012新儒学批判

    个个体不可学,正如一个‘全牛’不可吃“。

    ①但如果从类型的观点出发,那么对西方的学习就有了我们自己的选择标准。

    他说:“若从类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则我们可知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他是西洋底,而是因为他是某种文化底。于此我们所要注意者,并不是一特殊底西洋文化,而是一种文化的类型。从此类型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则在其五光十色底诸性质中,我们可以说,可以指出,其中何者对于此类是主要的,何者对于此类是偶然的。其主要底是我们所必取的,其偶然的是我们所不必取者。”

    ②

    冯友兰主张,非但对于西方文化作如是观,对于中国文化也应这样看待。中国文化也有多种类型,有“主要性质”

    ,亦有“偶然性质”。我们所采取的立场,应是保留其“偶然性质”

    ,去掉其“主要性质”。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尴尬处境,已足以证明其文化的“主要性质”再不能适应现时代。相应的,对于西方文化的取舍,则是取其“主要性质”

    ,舍其“偶然性质”。在冯友兰看来,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就是工业化。

    这就是:“所谓西洋文化是代表工业化之类型的,则其中分子,凡与工业化有关者,都是相干的,其余都是不相干的。如果我们要学,则所要学者是工业化,不是西洋化。如耶稣教,我

    ①《新事论》,第10页。

    ②《新事论》,第15页。

…… 233

    新儒学批判112

    们就看出他是与工业化无干的,即不必学了。“

    ①

    然而,冯友兰此种文化主张,还须解决好一个理论问题,方可为国人所接受。他主张取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

    ,舍中国文化的“主要性质”

    ,无异于本世纪80年代大陆出现的“西体中用”

    的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实际上是把西方文化摆在中国文化之上,与“全盘西化”论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同样关涉到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问题。也就是说,将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拿过来,那么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岂不等于丢了。冯友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取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

    ,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只是意味着中国文化“主要性质”的改变,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消灭。

    “因为照此方向以改变我们的文化,我们只是将我们的文化,自一类转入另一类,并不是将我们的一个特殊的文化,改变为另一个特殊的文化”。

    ②

    为了论证中国接纳西方文化“主要性质”即工业化的必要,冯友兰将现代世界民族分为两种:“(一)经济先进的民族,即所谓‘城里人’。

    (二)经济落后的民族,即所谓‘乡里人’“。

    ③他认为这两种民族或曰两种人,实际上所体现的是两种文化,即“生产社会化的文化”和“生产家庭化的文化”。如果就中西两方而言,前者为西方文化,后者为中国文化。同时,冯友兰还认识到,这两种文化既是类型差别,又

    ①《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91—392页。

    ②《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91—392页。

    ③《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88页。

…… 234

    212新儒学批判

    是程度上的差别,即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所以他主张,中国人学西方人就是要学其工业化,变“乡里人”为“城里人”

    ,变“生产家庭化的文化”为“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主张,矛盾之处甚多。

    第一,冯友兰主张,既采纳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

    ,又不失去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实则为一悖论。既然将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接纳过来,那么就势必危及到中国文化的本位性。尽管他所说的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是工业化,是物质层面上的,但工业化的文明一旦涌入国门,就势必对传统文化的生存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一旦中国文化的“主要性质”被舍去,那么中国文化虽然还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但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进一步说,如果传统意义的中国文化不复存在,那么他自己精心构建的新理学也就失去了构建的意义,因为新理学构建的目的就在于护住中国传统文化,重建儒学传统。

    第二,冯友兰将西方文化归类于“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也是欠妥的。近代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而资本主义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有它内在的整全性质,绝非“生产社会化”一词可以概括。而且,他将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定为“工业化”三字,也显得过于表面化。工业化只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而非它的“主要性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资本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这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可以说,冯友兰主张采纳西方文化中的“工业化”

    ,而拒斥其他方面,同样

…… 235

    新儒学批判312

    是一种到商店里选购东西的办法。如果问,何以能够保障中国既采纳西方的“工业化”

    ,同时又能将其他方面的文化拒之门外呢?对此问题,冯友兰没有给我们答案,也给不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事实上,一个民族文化的转型是全方位的,就像“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一样。

    “城里人”区别于“乡里人”

    ,并非在于住地与生活水平的不同,而在于“城里人”

    有城里人的气质和风貌,“乡里人”有乡里人的气质和风貌,二者差别的根本是精神上的和文化整全意义上的。

    也就是说,既然冯友兰认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是由“乡里人”变为“城里人”

    ,那么就必须承认这种转型绝不是表面的和部分的,而是全方位的,或曰系统化的。

    第三,冯友兰试图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同样是不现实的,也是有悖于文化学原理的。在他的文化理论里,事实上采用着两种文化史观,一种是进化史观,一种是被他修正过的文化形态史观。这是两种互为消长和两不相容的文化理论,实无调和与统一的可能。进化史观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认为各民族封闭局面被打破之后,人类文化必将朝着一体化的道路发展,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再护住自己的文化而徘徊于世界潮流之外。而文化形态史观则认为,各民族文化自成特色,自成生命精神,尽管有文化交流,但民族文化的特色与生命精神是始终不会变化的。这两种文化理论在冯友兰的手里变成了工具性的东西,当他论及“城里人”与“乡里人”的时候,所采用的是进化史观,而当他论及要护住中国文化的本位性时,采取的又是文化形态史观。

    (三)人生境界说

…… 236

    412新儒学批判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用是“无用之大用”。他的新理学虽是“最哲学的形上学”

    ,但其实际意义却是现实的,即为世人指明一条人生之路。在他看来,人们讨论文化问题,本质上就是探讨人生问题。而人生问题是哲学家们的课题。哲学家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而玄谈,其关怀必须紧扣时代,紧扣人类灵魂的律动。

    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但在哲学家们那里,却是一个极深奥极玄乎的问题。古来多少思想大师试图作出解答,如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近代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赫尔德认为“人是历史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等等。解释如此之多,足以说明此问题的深奥和重要。

    因为哲学既然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一门人学,那么哲学家首先就必须给人的本质一个解释。

    冯友兰也是这样。他的新理学的建构本是关乎现实人生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大事,自然离不了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他的界定是:“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的东西。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底生活,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底生活者。”

    ①

    冯友兰上述文字,可概括为一句话:人是有觉解的动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