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新儒学批判 >

第12章

新儒学批判-第12章

小说: 新儒学批判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帝之死与现代西方人的精神饥饿

    李约瑟博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西方人的思想通常在世界是一个自动机和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神学之间

    ①以上材料转引自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第44—4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1年版。

…… 63

    新儒学批判14

    摇摆。“

    ①他称之为“欧洲特有的精神分裂症”。

    近代西方文化是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从中世纪过渡而来的。前文说过,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并不反对上帝,他们的批判之剑只是指向中世纪的教会和经院哲学。

    相反,上帝信仰的思想之根仍然深扎在他们的灵魂深处。这是因为,上帝信仰的意义关乎着人类自古以来所思考的两大主题,即人生的终极关怀和世界的最高原则。近代科学看似对天启信仰的背离,但实质却是一致的,都是对自然与人生最后原因的追问。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与科学探索很大程度上说是在做着同一件事。科学的进步带来理性的萌生与发展。理性,从本质上说,就是科学的理性。由此决定着,近代思想家们意图用理性战胜中世纪的愚昧,但理性本身又带有缺陷,仍然同上帝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是,在西方近代思想家们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一面旗帜,还是一种力量,具体说是一种相对于信仰的认识能力。

    通过它,人们可以摆脱愚昧,走出思想受奴役的境地。但是,理性作为一种认识能力,植根于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是科学知识的普适性和自然规律的因果性给了它无可辩驳的权威。理性的根基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或曰事物的本性。理性的至上权威,实质上就是科学的至上权威。因之,理性与科学的要求就是把世界看作绝对的有序。正是这种世界绝对

    ①转见沈小峰:《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第233页,陕西科技出版社1982年版。

…… 64

    24新儒学批判

    有序的思想之结,使上帝信仰与科学信仰或理性信仰走到一起。

    在中世纪神学家们的眼里,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因果,都操之于上帝之手,是上帝的全智全能保障了世界万物的有条不紊,而在近代思想家们那里,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既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又有着最后的原因。正惟如此,他们在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理性思考中,又不得不请出上帝作为他们的理论支柱。这在维科那里为“天神意旨”

    ,在康德那里为“大自然隐蔽的计划”

    ,在黑格尔那里为“绝对理念”

    ,在牛顿那里为“第一推力”。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正是因为自然法则和严格的因果链条的存在,才有可能使人们运用理性去认识世界。而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就必须像其他自然物一样,受制于严格的自然因果律。

    伏尔泰曾说过:“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性地为所欲为,那就奇怪了。”

    ①

    美特利干脆直呼“人是机器”。

    ②启蒙思想家本想用理性作旗帜,去否定宗教的权威和打倒王权的偶像,但却没有想到,理性在他们的一片欢呼声中,不知不觉地也扮演起权威和偶像的角色来。换言之,理性变成了一种新的信仰和一尊新的偶像。一切以理性为尺度,为准的,无异于把理性摆在上帝的位置上。

    ①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28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 65

    新儒学批判34

    按照启蒙思想家的口号,崇尚理性,就是发扬人的个性自由,坚守人的自我价值。但是,理性被机械化,被奉为新的权威和偶像,不仅使人们的个性自由不可能,而且在理性之光的普照下,人们变得看不见自我,或曰失去了自我。正如本世纪科学史家布尔特所说的:“从前,人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韵和花香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欢乐、爱情和美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和谐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世界,而现在的世界则变成了一个无声无色、又冷又硬的死气沉沉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像在机器齿轮上转动,可用数学方法精确计算的世界。”

    ①启蒙思想家原本以为理性与自由同义,或以为理性是自由的保障,有了理性就有了自由。

    但事实上,自由与理性处在相互冲突的两极。

    任何过分崇拜理性和把理性当作最高原则的做法,都是对自由原则的否定和对自由精神的限制。

    理性主义思潮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体现的是西方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乐观看法。但是当历史车轮滚到19世纪的时候,西方文化却遇到了麻烦。

    第一,劳资关系的紧张,使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马克思的学说武装起工人阶级,试图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第二,资本主义经济接二连三地出现危机,致以许多文化人开始从根本上怀疑资本主义文化体系是否合理。第三,随着世界各地交往的增多,非欧文化大量地被介绍到西

    ①布尔特:《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E。

    A。

    Burt,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第236页,New

    York(1925)。

…… 66

    44新儒学批判

    方,使西方人认识到没有上帝缺乏科学理性的外域文化同样有它们自身的价值。正是上述原因,使西方许多文化人开始对他们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并由此走向消沉,一场非理性主义的思想运动亦由此而开始。

    掀起这场非理性主义思想运动的,有两位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叔本华,另一位是尼采。

    叔本华生性孤僻而又孤傲。他与黑格尔同时代,且同在柏林大学任教。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黑格尔被誉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其哲学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

    叔本华既嫉愤黑格尔的走红,又深恨黑格尔哲学的虚伪,痛骂黑格尔的思想四分之三是胡说八道,四分之一是陈词滥调,指责黑格尔的门徒和崇拜者是一群“被糟踢的大学生”。

    叔本华的哲学灵感不是来自自然,更不是来自外在的原则或理性,而是发思于人的感性生命。他认为人的生命本质就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性。理性虽有,但却不是人的生命本质,而是一种表象。

    在意志与理性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原生形态,理性是次生形态;理性依赖于意志,服务于意志,意志则不受理性的任何限制。用他自己的话说:“将意志与理性完全分开是我的学说区别于以往所有学说的主要之点。”

    那么意志是什么呢?

    叔本华回答说:“意志本身是无意识的”

    ,它是感性的冲动和生命的鼓骚,没有原因,只有盲目。

    正因为意志是无意识的冲动,所以在意志面前,任何规范、理性、法则都是多余的。他不同意康德把“绝对命令”作为道德之源,认为那是“神学道德的改装”

    ,是“矫揉造作的替代

…… 67

    新儒学批判54

    物“。道德的第一驱力就是意志,”意志既不知何为理由,也不知何为结果“。

    意志就是自由,对它来说,不存在任何律令。

    因此,世人所言的道德规范理性法则等等律他性的东西都与意志大相径庭。让意志高歌,就必须使规范与理性沉默。

    叔本华是一位悲苦的哲学家。

    他格外崇拜东方的佛陀,认为佛教以苦为根为本的哲学才是世界的真理。不同于佛陀的是,他不是从一个“苦”

    字出发得出关怀人类的利他主义,而是由意志的扩张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认为,人生珍贵,生命意志的第一要求就是自我保存,对幸福、享乐、愉快的不可遏止的追求就是生命意志的驱力,而生命意志的张力就是利己主义。在利己主义的冲动下,人们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为自己的生存权利不惜毁灭世界。

    从对利己主义的揭示,叔本华给世人描绘出了一幅极其悲苦的人生画面。他的推论是:人之所以利己,在于人有欲望;人之有欲望,在于需要、困苦和不满足。因之,痛苦是初始的,是生命的本原意义。而且,在他看来,人生虽有快乐的时候,但快乐只是暂时的,虚幻的,来时给人留下一时的欣喜,去时给人留下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因而,快乐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痛苦的源泉,因为任何欲求都是对快乐的贪恋。叔本华的结论是:人生即痛苦。

    不过,在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上半叶,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真正对理性主义哲学给予摧毁性打击的是尼采。

    尼采与叔本华有着同样的气质,孤僻而又孤傲。他反对

…… 68

    64新儒学批判

    神学,甚至不愿意信仰上帝。他的著作“用血写就”

    ,“用铁锤作哲学思考”。

    在哲学上,他严厉批判自柏拉图之后一千多年来的唯理论,特别对18、19世纪以理性主义为躯干的哲学体系展开猛烈攻击;在宗教上,他高喊“上帝死了”

    ,向世人发布基督教传统终结的讣告;在道德上,他鞭挞传统的奴性人格,重造人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