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宋-第7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语稍一停,刘行将那阴冷的目光锁定在了杨时的身上。
声音比那眼神更阴冷,刘行高声地说道:“携巴蜀归朝、战河南扬威,复汴京建功、荡湖北扫江北其功盖世。党项兵无人能治,唯惧吴玠、唯其能治。江北初定、半载复兴,其才安能只是封疆大吏之才?杨先生、您不会还是不愿摒弃私念,公正地去审视度人吧?”
一听这话、杨时登时被吓得“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口中连胜高呼道:“属下绝无私念来评吴玠其人、绝无私念做此评说,还望太傅明鉴、太傅明鉴呀!”
“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百骑追敌数百里。杀敌之后却纵兵劫掠、所得皆纳为私。功过相抵,使其当年立下奇功却只擢了两阶。”杨时跪地求饶,站在他身后的周焘却歪着头、望着刘行,摆出了一副据理力争的架势来开口先是如此说道。
见到刘行只是冷眼瞪着他、没有打断其言之意,周焘接着高声说道:“靖康二年初、羌人犯蜀地。吴玠领兵去抵,虽有七战七捷。然则其军所过之处,无论羌汉百姓尽保守劫掠、奸yin之虐。”
再次停了停话,周焘见刘行依然只是冷眼看着他,他再次装起胆子来说下去:“携蜀归朝后,吴玠虽有所收敛。(,其亦曾纵容党项兵屠城、恣纵其兵劫掠。即便是他打到江北后,江北本是富庶地、何以百业俱废要复兴?那皆因其纵兵肆虐所致。”
“故而、杨尚书所言当无私念,吴玠其人、其才、其德远不及太傅您,亦不及马副相。他若为副相,恐军将不军、国将大乱。”看明白刘行准备让他将话一次性说完,周焘毫不客气地一口气说完了他想要说的话。
“辛兴宗。”
周焘的话音才落,刘行没有接他的话、反而令人意外地侧转头,望着武将班列中大声呼喊了一声。
武备部总监督辛兴宗应声走出武将班列、垂首一礼后大声道:“末将在,不知太傅有何吩咐。”
“我问你、当年你随大军南征方腊、剿灭魔教之时,王禀王总管是如何带兵作战、怎样保证自家大军粮草用度不欠缺的?”辛兴宗应声一答话,刘行马上开口对他问道。
闻听此问、辛兴宗目不斜视地正色答道:“大军所用、朝廷勾调。然则当年南征之战中后方勾调尚无‘王氏转运制’,常有供给断绝之事发生。为使我军早灭魔教,昔统军诸帅曾同议定制准诸军破城纳钱粮,劫掠归附逆贼之富户。故而那年南征中,王禀也好、其他各路大军也罢,所过之处多以劫掠附贼富户给养军需。”
“哄”
辛兴宗此言一出,大殿之上又是一阵哗然。
辛兴宗当年跟随童贯南下征讨方腊,是如今这大殿之上唯一曾亲历扫灭摩尼教叛乱时的老将。而王禀如今已在刘行主导之下配享太庙、忠国之将的代表。
大殿上的文臣也好、武将也罢,过去都只知南征之战是王禀凭战功扶摇直上的,却没人想到王禀当年也曾带兵肆意劫掠那些富户。
这种震惊,直震得跪在地上的杨时都不知何言以对、直震得周焘目瞪口呆,直惊得朱震瞠目结舌、直惊得群臣连声惊呼不可信
就在那些文臣连呼不可信时,刘行气贯丹田、雷鸣般地大声叫道:“翟兴、出列。”
“末将在。”保障部总监督翟兴闻声出列、站到了高阶之下。
双眼盯着翟兴,刘行用洪亮地声音对他问道:“你父曾效命于范文正麾下,你可知昔日楚国公曾于私下说过一番话、是对其麾下诸将所言的‘为将者三可、三不可’?”
“末将知道、也正是文正公说出了那样的话,家父才于后来放弃仕途、离开军伍,返乡甘为富农户、不愿再效旧朝廷。”翟兴接问、不假思索地立即高声作答。
得其回答,刘行先是冷眼扫视文臣朝班一眼,让那些文臣彻底闭嘴后才又说道:“那你来给这些大官人们说一说,文正公当年那三可、三不可,可的是甚底、不可是又是什么?”
翟兴仍是毫不犹豫,马上开口答道:“可为国尽忠、不可功高震主,可小贪私财、不可大贪祸国,可贪图美色、不可与君争艳。”
“前武卫军寇兴、出列。”翟兴话音才落,在朝臣又是阵阵嘈乱惊声窃语声中,刘行第三次高声呼出一人的名字来。
寇兴闻声走出来、垂首见礼后,刘行大声又对他问道:“你寇家当年为何避世不出、又为何甘为山野富户,也不许子弟再入仕途?”
“祖上有训君恩难报、君思难料,伴君如伴虎、功高莫震主。莫做弓藏鸟,世家安于野。”家中祖训寇兴开口作答,说完后依然垂首而立、旋即又补充道:“祖父、父亲生前都曾言说官家忌群臣、惮武将,莫入朝堂、不引猜忌,才可保我一族世代相传。”
寇兴此话说完,刘行将目光转回到了杨时、朱震和周焘的身上。
脸色异常阴暗、刘行大声说道:“三位言说吴玠昔日曾贪鄙,可是在过去那种环境中、三位倒是洁身自好了。可是被人构陷、怀才不遇,屡被贬斥、郁郁不得志究竟是为何?新法所立新朝廷,旧日往事拿来当话柄,三位不觉得实在不该吗?”
话音微停、面若寒霜、声如冰,刘行接着又道:“吴玠不贪、没有他能为国建功的机会。吴玠不狠、湖北与江北不会如此快地扫平。吴玠的治军之才,不是你等文人可妄加评说的。(。)
第981章 你戳我心窝、我就揭短打你脸()
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om
刘行要让吴玠出任军务副首相先被三个儒官用言语质疑、打了脸,睚眦必报的刘行自然不会饶过他们、立即便用旧日往事反抽一巴掌,狠狠地打了杨时、朱震和周焘的脸。
这个反抽其脸打得响不响呢?打得十分响亮。
首先说杨时,他本是少年得志的学子。八岁能写诗、九岁能作赋的杨时十五岁时就已经名噪一方、二十一岁上就在落第之后成了太学生。按道理说,他这种所谓的文坛奇才本应一路扶摇、青云直上。
然而事实是杨时考中进士以后,被授的第一份官职居然是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的司户参军,而没被授个掌握实权的地方官、直气得他当年谎称抱恙没去做那司户参军的职司。
其实按照当时杨时的才干,不只是他认为、朝堂上当时许多的名儒大宦也认为他有资格也有能力出任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可是他为何会没被授主政之官,反而被授了那么个司户参军的职司呢?
说白了、都是官场上的陈规陋俗所致。
要知道当年的杨时还只是个翩翩少年,根本没多少社会阅历。对于当时的他、那种没有任何阅历的愣头青,不只是大宋朝、其实历来各个朝代也罕有敢于直接将某个县城全权交给他去负责的。
可是就是那种陈规陋俗导致年轻时的杨时深切感受到了官场潜规则“误人前程”的害处,直气得他有官不做、四处游荡开始去游学。
自恃才高的杨时游学一游荡就是好几年,后来迫于生计、实在没办法,他只能去找到了昔日主考官出面,帮他找了份养家糊口的官职来做。om
那么当时他得到的是什么官职呢?是徐州的司法、其实还是地方一个州的幕僚长级别的官职,还是不能让他施展一腔的抱负。
无奈境况之中、杨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巧遇上了一个人,那是一个做了三十年官告老还乡的员外郎。那老员外一语道破历朝历代官场潜规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师出师承与人际关系,让那时的杨时顿时醍醐灌顶开了窍。
开窍以后的他一面挂着职务吃官俸,一面跑去拜入到了大儒名仕程颢的门下。
果不其然、师出名门的杨时从那以后还真是开始宦海平步。先是擢任知县、再是拔任知州,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副总管、知府的官位上。
不过人生岂能尽如人意,正当杨时意气风发、一路扶摇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元祐变法开始了。他本也想参与到那场政治大变革中、去更多展现其才华的,无奈先是其老娘去世、接着就是他老爹病故。
儒家礼教讲究的忠义孝悌、讲求的仁义礼智信,父母死、子守孝。看着别人在元祐变法中呼风唤雨,当时的杨时只能是老实地守在家里、为其父母守制。
等到他守制期满、可以重新当官的时候,好嘛!那场变法已经进入到党争白恶化时期。
一见情况不好,不想没得到好处反被牵连的他干脆有挂上了一个闲散官职、然后跑去伊川书院上演一场广为传扬的经典剧情、那一幕“程门立雪”的所谓佳话,很顺利地拜了他的师叔,也就是程颢的弟弟程颐做老师。
藏身进入伊传书院以后,杨时摆出了一副全新钻研学术的姿态来、从而使他凭借二程儒学当世领袖身份的庇护,很顺利地避开了党争之祸
可是官场的潜规则那时的杨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那场最终以司马光等人获胜的变与不变、如何去变,党争为主旋律的元祐变法中他杨时没露脸、没站队。
结果等一切拨开云雾见青天、大事甫定归于和的时候,他再想做官的时候却因没站队只被派了个浏阳地方官的小官职。在那之后、他先是萧山、又是余杭,一直都在做县令。
不过也就是那段时间,他才悟出来当官必须得站队的道理、于是他选择了站到与六贼为首那些佞党作对的正义大队中。
这一站队、很快地杨时便凭借他出色文采强烈地抨击了童贯和蔡京,得到了朝中与六贼当时算得上实力相当重臣的赏识,很快便从小知县被召入中枢做了秘书郎。
之后才有了他伴君王侧、力主抗金,也才有了后来他得天下人赞扬、可以跟随马扩一起一投入刘行麾下便得到重用的后续事
与杨时的境况相似,周焘和朱震早年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