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玄幻小说电子书 > 仙宋 >

第711章

仙宋-第711章

小说: 仙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理藩院为外务部之后,才轮到了重开宣徽院一事。

    旧制宣徽院分南北,实则无权用。重开宣徽院、将其职隶属至外务部,由外务部一名低于侍郎的正三品职官出任院使、左右同知为从三品。自此以后,宣徽院不再是天枢直属之院,变为外务部所属院阁中的一个。

    宣徽院院使、同知之下,分设出十二级阶之宣徽使。从正四品之宣徽大使、到从九品之宣徽官。

    这十二级阶官,以后将作为首辅关于外务诸事、宣徽诸事的宣诏之人。以取代三年以来一直是文官武将代为行使、从前那些阉人所做宣谕之事

    当马扩宣读完这些,他微微停顿、看了看以杨时为首的那群朝上文臣们的反应。见到那些人低声私语、窃窃之中在争论,马扩很快又掏出另外一份首辅令来。

    这份首辅令,是全面改制的首辅令。马扩宣读出来以后,顿时连朝堂上以岳飞为首的一种武将们都为之大惊。

    按照刘行与马扩商议后的结果,日后大宋王朝仍将推行文武分治的政策。天枢主天下政事、文举事、财度事等诸事,枢密院主天下之兵事,同为正一品的至高决策院设。

    打破从前武将入朝行文礼的规制。王命德、岳飞等武将出身的人,以后即便入朝也可身着其武将礼装、但不可着甲胄,以为彰显其战功、军阶

    明确定义了天枢与枢密院的分制,内阁也变成了此番改制的重点。首辅将不再称首辅,而是改称为首相。首相之下设两位副首相、帮助首相去分掌各部。

    朝臣的品级决定了说话的分量,在这一点上,刘行的改制是内阁诸臣以后要分别定义出两种阶级来。内阁同知衔为从一品、内阁参知为正二品,日后同入秘阁办公。

    作为一个讲求百家同用的人,刘行在治理内政上一直以来给天下的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法家高人。

    这一次也不例外,内阁改制的第一刀、马扩赞成以后刘行先砍向了实际上变得很是繁乱的大宋王朝执法机构上去。

    裁撤大理寺、鸿胪寺等无用衙司院寺。法权归统,设立最高大法院、最高检察院与法务部。最高大法院专司执掌全国断案事,最高检察院会长全国检举、监察、诉讼提起等诸事,法务部负责发令制定、牢狱管勾等诸事。(。)

第966章 答杨时质疑事,彰“四民”立新衙() 
裁撤掉大理、鸿胪等寺也还可以理解,毕竟那些衙司与其他许多衙司在职事上是有所重叠的。om可是裁撤刑部,马扩宣读完这一决定、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在众臣哗然声中,又是曾经是匡扶之后首任的杨时挺身而出、走出朝班后大声地提出了他的质疑。

    杨时质疑什么呢?他质疑的主要是三点:其一,六部之法乃是祖制、刘行接二连三地增加出新的部司也还罢了,可是不该完全推翻祖宗制法、连基本六部之一的刑部也一并裁换掉。

    其二,刘行重法典、重法度,讲求以法治天下的思想,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是真可行的好思想。

    可是裁撤刑部、将其权责分给新设的最高大法院和最高检察院,那么内阁之中的法务部又是何等职司?是不是从此以后就要变成只能制定发令、管勾囚徒,却无更多权责的部司了?

    其三,如此裁撤刑部,那么廉政总署那厢里日后是不是也要并归内阁之中来了?那么廉署权责上许多是会与最高检察院有所冲突的,这样的设置是否真的很合理、会不会在日后闹出争权办案之事来。

    听完杨时的这三点疑问,马扩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向了一直笑容可掬坐在后面的刘行。

    见到马扩回望自己,刘行也不含糊、马上起身走到阶前说出了整体的权责划分与日后各部司职权上的明确分定。

    首先关于六部之制的问题,刘行给出的回答是: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制度,隋唐至大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om其能否算是真正的祖制,有待研榷。

    匡扶之后的大宋朝廷,从未再设门下、中书、尚书那三省。虽有六部,然则六部之事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被地方巡抚分理着。

    如此一来,事实上老的六部中许多京官都是吃干饭、朝廷养的闲人,才使得汴京南市的茶肆酒楼又见繁嚣景象。

    既无三省、六部延续至今已是遵从祖制,减少亢员、就不应该继续搞出老一套所谓祖制来增加朝廷的开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遵从祖制是一种尊崇先人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赞赏的。但不懂得与时俱进、不懂得因势利导,一味地遵从祖宗留下已经不再适合当下时局的制度,那就是一种愚孝。

    作为大宋朝的最高权责之人,刘行不会为了那愚孝一味地只遵从祖制,也希望各位站在这朝堂之上的中枢天官、各部侍郎及有司主官不可为愚孝而致新法革变推进受阻

    谁是愚孝之人呀?刘行这分明是在点他的名字、就是在他说他杨老先生是个愚孝之人,而且还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嘛!

    刘行第一番话先如此回答了杨时第一个疑问,当刘行说完这些话之后,杨时的脸上变得青一阵、白一阵。想要辩驳、却知无理,不去辩驳、却是颜面受损。一时间、他竟不知该欲何往、站在那里连双手该放何处都找不准位置了。

    见到杨时那副样子,刘行也不想过多去折损他的颜面。又是淡然一笑后,对他的第二个疑问做出了解答。

    裁撤鸿胪、大理等有司,设立最高检察院、最高大法院的根本原因,刘行名言朝堂之上方才叫喊反对的人并未真正能够第一时间领悟出其中道理。

    为何太裁撤一批、设立一批呢?刘行给出的解答是从前正是循祖制、守旧礼,导致自隋唐以来的沿袭至今的许多机构设置中存在的权责冲突一直存续着。

    没人想要去改变祖制、这几百年来历代皇帝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想要摒弃那种权责重叠出现的冲突的。

    难道这几百年来唐宗宋祖都没看出来那些与法治权责上有冲突,是给朝廷陡增出许多繁琐事的根本原因吗?

    当然不是,李世民的人品不咋地、可是他绝对不是一个昏聩之人。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更加不是睁眼看不到问题的那种人。

    那是为何会出现这种长期因权利重叠产生重叠,却似无人思变、将其革新的呢?

    这就是皇权与民权、皇家与臣子之间的一种潜规则,一种皇家不会说、臣民也不敢讲的潜规则了。

    朝堂上许多大臣都是饱读诗书之人,相信都很清楚何为大宋朝的君王之道。所谓君王之道,就是让朝臣之间永远不能抱成一团,皇帝只管做和事老、左右逢源。

    这种和事老做好的,诸如太祖、太宗,都能创造出一时的盛世来。

    可是做不好呢?就会如前朝皇帝、如今被关在庆宁宫里终身圈禁的老皇帝一样昏德公一般,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奸佞当道、贼臣祸国。

    刘行不是哪个老昏君,也不会一直赖在这首相的宝座上不让他人上位,迟早在未来的某一天、这大宋朝的首相还是要换人的。

    但是无论未来的首相是谁,身为臣者莫忘本,出自民间多思民。作为首相之人不管做任何决策,他首先不能忘记原本也是来自民间的,并非是皇族的人、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无论日后谁来主掌朝政,民为贵、法为尊,臣为重、君为轻的基本方针都不容改变

    为民生、民权、民富、民强计,君王之道不当再用朝政中,更加不允许出现在衙司废立这种大事上。一切都要以时刻想着以最小的投入、去取得最大效率为根本。

    而裁撤掉原来那些旧的有司是必然的,裁撤掉那些有司以后,彻底梳理清楚、重新分派权利才更加容易。

    所以说,最高检察院也好、最高大法院也罢,法务部或是廉政总署那四个有司之间,刘行坚定地告诉杨时为首的那群人:权责重分、理清划定,不在重叠、不起纷争。谁若僭权,重责严惩。谁若不遵、抄家罢官。

    刘行这一席话说完,连岳飞为首、平素里被朝中文臣认为于政事上是短板的皇家部队总部的几位大将都听明白刘行为何要裁撤旧有司。(。)

第967章 法权独立、三道枷锁() 
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裁撤鸿胪、大理寺与刑部等有司并非刘行是要特立独行地搞创新,而是为了裁掉旧有司、抽会其权利,打乱以后重新分配给新设立的各衙司。om

    听明白刘行真实用意后,杨时老先生为首的那群大儒出身文臣们再次脸上齐齐隐隐若现地露出了一丝愧色来。

    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直到此刻才明白,刘行方才那一番话没有真的完全否定前人的功绩,只是点破了一个其实历代君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道理:君王之道,君王不令臣和睦、才好中间坐江山。

    那是历代皇家子弟从蒙学、懂事开始就要学习的一门学问,不是寻常百姓、读书人能轻易知道的。既是难以知晓,更何谈学来呢?

    所以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才会将那君王之道当成其掌握天下大权的最强杀器,世代传承、世代使用。也正是君王之道的延续性使用,才有了诸如大理寺、刑部等有司权利重叠,长期为争夺权力而无法和睦的根本原因。

    但在刘行这里,需要的是真正众志成城、众人拾柴来将大宋王朝这火焰烧得高,不需要一个天天内斗不断的朝堂。

    而且刘行虽已执掌大权这么久,一直也未忘初心。让别人莫要忘本之时,刘行也时刻未曾忘本。在本性深处,还是想要做一个逍遥人的。

    因为未忘初衷、没有迷失本性,所以刘行迟早真的是会将手中那至高权利交给可以胜任之人去接掌,正如今日马扩接替宗泽一般。om马扩上位了、命不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