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宋做农民-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二月,钱俶再次经水路来到汴梁,朝见赵光义。钱俶没想到的一点是,刚到开封,整个都城都在传言,说宋朝即将出师吴越。他更不知道,这原本便是赵光义有意策划的。
钱俶知道再也拖不下去了,何况自己已经身陷开封,谁知道赵光义会干出什么事来?倘若自己就此遭到囚禁,那可真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了。
钱俶又想:“如果把吴越献给宋朝,仍然不失王公之位,虽然不如在吴越威风,但至少可以保全家族性命。”
权衡利弊之后,钱俶急忙上奏赵光义,请天子接收吴越。
赵光义看完奏折,心中暗笑,口中却道:“钱爱卿对朕一向恭顺,朕怎么会要他的国土呢?”
第四百二十三章:人才()
时任宰相的赵普道:“钱王主动纳降,陛下为何不接受呢?”
赵光义道:“当年他助我大宋攻克南唐,朕若接收他的国土,岂不叫世人将朕看成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赵普便不再说话。
这天夜里,赵普私下去找钱俶。两人一见面,赵普便道:“我是来给钱王献计的!”
钱俶急忙邀赵普进入内堂,亲自奉上茶水,低声问道:“是不是陛下没有批准我的奏折?”
赵普端起茶杯,缓缓呷了一口茶水,轻轻点了点头。
钱俶叹气道:“这可如何是好?”
赵普笑道:“钱王,您急什么?我先才不是已经说过,我是来给您献计的吗?”
钱俶忙道:“对对对!宰相大人有何高见?”
赵普道:“皇上的心思,我略懂一二。他想的是取一定要取,但要取得不失信义。钱王,您应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吧?”
钱俶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忙道:“多谢宰相大人指点迷津!”
第二天,钱俶再次呈交奏折,请赵光义收纳吴越。赵光义仍是决绝。
第三天,钱俶再次上奏,说吴越入归中原,华夏一家,天下大统,有利江山社稷之类的话。
赵光义看了奏折,赞道:“钱王深明大义,朕也自叹弗如!”
赵光义最终还是接纳了钱俶的“好意”,下诏将吴越国定位两浙路,吴越十三州,五十五万多户人口全部纳入宋朝,成为大宋朝的子民。吴越国从此不复存在。
钱俶投诚没过多久,割据“漳、泉”二州的王洪进效仿钱俶,纳土称臣。从此南边平定。
如此一来,赵光义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在契丹辽国庇护下的北汉政权了。
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得来多少有些不清不楚,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急盼建立不世之功,以盖世人口舌。
南方的割据政权已经全部纳入北宋,赵光义便将目光对准了北方的太原。
打仗首先需要钱,但是这一点太祖赵匡胤早已为他解决了。
当年平定南唐之后,文武群臣进谏太祖,请加“一统太平圣君”,赵匡胤说:“燕云十六州、北汉都未光复,何来一统太平?”可见太祖的雄心壮志。他对“平北汉”、“收燕云”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只要太原未下,燕云未收,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就不能算是成功。
平定北汉,唯有动武,这一点,太祖比谁都清楚。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却有另一番规划。他的谋略是和平赎买为先,和平赎买不成在武力攻取。为此,他将平定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得来的府库金帛,以及每年赋税的剩余,全部存进“封桩库”。
太祖曾说:“军旅饥谨,应当未雨绸缪,决不能到了亟需的时候,临时加重百姓的负担。石敬瑭割让燕云之地贿赂契丹,使得一方之民独陷外族之手,朕十分同情燕云的百姓。朕设立这‘封桩库’,等到蓄满三十五万贯,就会派遣使者去契丹谈判,只要契丹愿意归还燕云的土地和百姓,朕就将这些积蓄做位赎金,用以交换。倘若契丹不愿意,说不得,朕就用来招募天下勇士,攻打契丹。”
很可惜,历史的命运没能让我们看到太祖——赵匡胤实现他的雄韬伟略,他却于风雪夜中的“斧声烛影”离奇驾崩。但是他却给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留下了大笔财富。
赵光义将先帝太祖设置的“封桩库”改为“内藏库”,攻伐北汉的军费不用再发愁了。但他心里仍是没底,召来朱明、曹彬征询意见。
赵光义说:“前朝周世宗和本朝太祖皇帝,都曾御驾亲征太原,但就是没能平定北汉,难道真是因为太原城太过坚固,因而不能攻克吗?”
曹彬回道:“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便失败,使得军队士气低落,不得不还军。当年太祖皇帝亲征,碍于契丹援助北汉而受阻,太原城虽说坚固,但也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如今出兵也是时候了!”
赵光义见朱明沉默不语问道:“潘爱卿,对太原一事怎么看?”
朱明回道:“圣上,太祖既定方针“先南后北”的步伐以实现大宋统一大业,如今东南,西南以平定,臣同意曹大人的看法。”
其实君臣三人的对话,又要说回到太祖身上。
话说公元975年,北宋平定南唐,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于宋的小割据势力外全部归入大宋版图。次年,太祖再次出兵北伐,命令党进、朱明、牛思进、米文义等领兵分五路进攻太原。其中,大将郭进领兵先后攻克忻、汾、代、沁、辽、石等州,形式一片大好。却在这时,开封皇宫中“斧声烛影”事发,太祖驾崩,宋军只得班师回朝。
原本赵匡胤在平太原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料变故陡生,以至于功败垂成,却给即位的赵光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光义听了朱明、曹彬的话,心中主义已定。
从整个宋朝历史来看,宋太祖时期,宋朝就有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太宗赵光义即位,对武将的猜忌尤甚,总会派遣外戚到武将身边任监军,说白了,就是监视这些身在外、功高善战的将军们的一举一动。
话说在进攻太原是赵光义派田钦祚监视郭进,岂料田钦祚竟然激死郭进,使得太原计划一再搁浅,也正是有了太宗赵光义的宠信,田钦祚才敢肆意妄为,不把主帅郭进放在眼中。
至于后来太宗得知郭进的真正死因,罢黜了田钦祚的内职,将他贬到房州任团练使,那也挽回不了失去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帅的损失。
类似此类的“监军折帅”的悲剧事件,后头还有。
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宋军连续攻克太原城外围州县,使得太原成为一座孤城。没过多久,宋太宗赵光义亲率禁军抵达太原城下。他先是慰劳全体将领,接着发布手诏向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尽管宋朝大军大举压城,北汉仍将希望寄托在契丹辽国。刘继元写好求救信,将书信塞入蜡丸之中,命密使插入发髻,火速前往辽国。
第四百二十四章:三思()
密使趁夜潜出太原城,向着辽国方向疾奔,被宋军逮住。第二天,宋军将北汉密使押到太原城外,当着城楼上北汉将士的面,斩了密使的人头。北汉军士知道前往辽国求救的密使被杀,士气一落千丈,开始有将领偷偷出城归降。
尽管如此,宋军仍是无法攻破太原城,太宗赵光义大怒,命令各将领冒死攻城。
天武军校荆嗣领着一队人马攻上城楼,被敌人的弓箭射中双腿,他仍自奋勇杀敌,又被敌军刺穿了左臂,只得退下城楼。
面对孤城在前,却是久攻不下,太宗又急又气。他命令一帮擅长舞剑的勇士排列在城下,让他们舞剑恫吓北汉将士。
只见两百多名勇士利剑出鞘,舞动开来,花样百出,蔚为壮观。其实,按现在来说,不过就是“耍杂技”罢了。
城楼上的北汉将士见此阵仗,当真吓破了胆。出城归降的将领越来越多。
宋太宗再次亲自草诏劝谕刘继元,说:“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将,他们的臣僚、子弟皆享官封,只要你纳城投降,朕必保你始终富贵!”
刘继元不相信辽国会见死不救,仍命令将士们坚持抵抗,等待辽军来援。
刘继元再次拒绝了太宗赵光义的劝降,令赵光义怒不可遏,召来朱明,说道:“朕已两次亲拟诏书让刘继元开城投降,他都一口拒绝,看来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朕已决定派人挖开汾河,以水淹城。”
朱明道:“陛下,太原城虽然坚固,但既无援军,城中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必定支撑不了多久,微臣以为,不必再苦城中的百姓。”
赵光义道:“这些北汉人一再顽抗,久攻不下,朕颜面何存?”
朱明怔了一怔,跪下说道:“望陛下三思!”
赵光义道:“朕心意已决!”
朱明还想说话,见太宗阴沉着脸,终于沉默了。
朱明听宋太宗赵光义说出决汾河淹太原城的意思,心下不忍,却又不敢反驳,暗道:“凭我一己之力,无论如何说服不了皇上,眼下只能联合众将,齐力进谏。”当即拜辞太宗,退出帐外。
话说朱明虽监军西北、西南,可是赵光义并未给朱明实权,将朱明一直留在身边,以减少自己的顾虑。
朱明在行营里走来走去,几经思虑,终于找到被封为“武功郡王”的赵德昭,说道:“皇上要决汾河水淹太原城,还请郡王劝上一劝。”
赵德昭乍闻“水淹太原”之事,心中惊骇,却是面不改色,端容说道:“潘大人,皇上的性格你我都清楚,但是为太原的百姓,我尽力向皇上陈情。”
当即和朱明去见太宗。
进到太宗帐里,赵德昭说:“微臣听闻陛下打算派人掘开汾河,水淹太原,微臣认为此事万万不可!”
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