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卑不敌,先左翼溃逃,后全军溃败,兵卒弃甲倒戈,落荒而逃者比比皆是,胡酋檀石槐弃军而逃,汉军追之,于鲜卑大营毙杀。至此,鲜卑大败,三万骑尽丧辽西,唯两千余骑溃逃塞外,其余非死即降。
是夜,柳城令伏泉率众坑杀降俘两千余人,血染令支,哀嚎遍野,州郡闻讯震惊,塞外胡人皆恐,曰其“伏屠夫”,后闻其名皆不敢犯边。
柳城城池外,一身乌桓人服饰的乌咽带着几名族人,跟着县中传令的小吏,几人骑马而入柳城县署,但几名部落族人脸上均是忐忑难安,不明白“伏屠夫”为何召见他们。
伏屠夫,听此名号当然知道说得是伏泉了,不说他孤城困守,抵挡三万鲜卑军,斩杀近万,令得鲜卑大军寸步难进。而后那日夜里,伏泉率兵坑杀鲜卑降俘两千余人,可谓是令幽州乌桓人,以及靠近边塞的一些鲜卑部落胆颤不已,甚至于有的鲜卑小部落直接北迁百里,生怕汉军此时借大胜之威出塞北征鲜卑。若是如此,自己部落太小肯定抵抗不住,现在不如直接率部落远遁避难,省得到时投降再被汉人屠灭。
进了城池,县内百姓愈多,似乎要把前番连续大雪待在家里所积下的郁闷之气全部发泄出来。不过,来往行人在看到乌咽几人后,皆不自然的避让开,脸上极其不自然,还有几分仇恨,乌咽苦笑,看来鲜卑所犯之事着实让汉人仇视不清,引得自己也被牵连。
鲜卑与乌桓同出东胡,故两族外貌服饰多有共同之处,即使乌咽常来县中与汉人交易货物,联系较多,此时亦不免遭受汉人计较。
若是往常,乌咽一定回部落,不受汉人此气,说不得还会动刀与汉人短兵相接,乌桓人与汉人类似,受不得辱,血族复仇之风颇盛。毕竟他的部落几番大战,出兵出力,也死了百余多精壮,可谓是元气大伤,这时还不受汉人待见,对他而言,何其不公。
不过现在,乌咽却是不敢有此想法,说不得自己先动手伤了汉人,那边这位柳城令就带兵杀来了,毕竟这柳城现在可还有辽西郡兵数千驻扎,自己敢动,那位汉朝外戚一定会屠他部落。
或许带族人叛逃汉朝也不错,不过这个想法刚出现,便被乌咽否定。塞外的鲜卑人连联盟大人檀石槐都丧命汉地,想当年他是何等英勇圣明,竟也有这番结果,而且别忘了柳城县令可是“伏屠夫”,自己能溜走还好,若是被抓到岂不是自讨苦吃?说不得整个部落还要被伏泉屠了,算了,还是安分些好,免得受无妄之灾。
入了县署,随着小吏左拐右饶,终于到了县署后堂,见到了这位已经可以使郡内诸胡闻其名而色变的县令。看着伏泉年轻还稍显幼稚的模样,乌咽却是相信他会是那夜里下令坑杀两千余鲜卑人的屠夫,不过此时伏泉却在与那位“屠胡勇士”闲聊,乌咽知道他叫关羽。
“云长家学却是《左传》,为何不年少从军?”只见伏泉笑问道。
下首的关羽脸色颇为不自然道:“羽父祖皆为文吏,常劝习书。吾幼时尚武,本欲从军,然父早丧,为其守孝,便弃此念。”
伏泉点头,后世一手执青龙偃月刀,一手握《春秋》的关公像极为深入人心,他亦是如此。当然那青龙偃月刀可以不提,那不过是罗贯中杜撰之物,不足为谈,但武圣爱读《春秋》却是必有此事,本来他只以为这是后来关羽潜心想学所致,现在看来却是想差了。
初时知道关羽家学乃是《左传》伏泉十分惊讶,毕竟关羽有此才学武力,不投军真是可惜,现在听闻其为父守孝便能理解了。大汉以孝治国,父丧守孝乃是人之常理,而关羽又是忠义之人,当然不会行不孝之事。怪不得关羽熟读《左传》却落魄在家,毕竟以其武力,又为三河良家子出身,此乃东汉募兵首选,只要朝廷因战事募兵,他若应募,假以时日必定是一方将军。
这时堂外乌咽随着小吏进来了。
“见过明府。”乌咽用着学到的汉人礼仪行礼道。
“嗯”,伏泉应了一声,然后放下《左传》,示意乌咽起身。随后望向坐于下首的关羽道:“云长,去门外守候,无令不得入内。”
“诺。”关羽放下左传,便带着小吏出了屋。
确定屋子里无人后,伏泉看着面前战战兢兢的乌桓族长,怎能不知其意,哑然笑道:“乌小帅不必惊慌,此番召汝来却是有事相询。”乌桓分部、邑、落,每部统辖着数百乃至数千个落。落,通常为户之意,每帐户或帐落,人数不等,一户数口甚至数十口均有。若干落相聚则为邑,又称邑落。邑落的头人称为小帅,多为豪人充任,部的首领称为大人,邑落小帅一般受制于部落大人,故伏泉称乌咽为乌小帅。
乌咽道:“不知明府所问何事?”
“辽西乌桓若有异动,乌小帅可愿通汉?”
话语刚落,乌咽眼色一变,大惊望向伏泉,张嘴良久,不知何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坑杀:古文里不是全指活埋的意思,多指屠杀无辜,如大规模杀俘和杀平民,史家一般将坑杀这个词用作谴责。
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干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时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摘选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摘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江表传》
第一百四十一章 胡不归()
两日后,天气晴朗,正是出行的好日子,得了朝廷圣旨,伏泉带着一众家眷整理行装出了柳城往雒阳而去。
刘宏封了自己为羽林中郎将,伏泉自然不能再待在柳城了,这个任命虽出乎伏泉意料,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毕竟自桓帝以来,鲜卑就是大汉朝边境大患,向来胜多败少,此番他与赵苞大破鲜卑三万人,又斩了檀石槐首级,可谓是立了不世之功,升官是必然的,然而以他现在十七岁之龄明显当不了秩两千石太守、相国,若不是他为外戚,以前外放可能连这秩六百石柳城令都可能做不了。
现在任命伏泉为羽林中郎将,却是一步大大的妙棋,以他和宋皇后的关系,成为秩比两千石官却有迹可寻,不说其他,汉武时的霍去病和卫皇后两人关系便与伏泉与宋后类似,当时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便是先例。而且霍去病当时可是寸功未立,就因外戚身份成为秩比两千石的骠姚校尉,而现在伏泉立了大功,成为秩比两千石的羽林中郎将自然无可非议。
羽林中郎将,官秩比两千石,主羽林郎,掌宿卫侍从,是皇帝的近臣。而羽林郎主要以凉州陇西、汉阳、安定、北地,并州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组成,加上一些世袭军功世族子弟和有军功的将士,以伏泉家世和破鲜卑之军功足以统摄这些人。羽林郎人数在一百二十八人左右,并且无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官秩统一为秩比三百石,地位要稍低于虎贲郎。
伏泉既为羽林中郎将,朝廷给了他十个羽林郎名额,为了提前收买人心,他当然要好好的假公济私一回。
别看羽林郎秩比三百石,看似不大,但却能让秩比六百石的军侯们打破头争抢。盖因羽林郎属于正统官途,一旦外任,至少是一个司马或者地方长吏,同时以后升迁一片坦途,比从军队里一步一步靠军功向上爬容易多了。故这次起程,随行者多了好几人,分别是盖援、韩当,田猛以及易度之子易固,本来这名额却是伏泉留给易度的,不过其自认年高,仕途出路不大,便把这名额给了易固,加上伏泉原来的心腹关羽、黄忠、徐晃、史阿,便是八人,他们一行将会于路上与信任的五官中郎将赵苞,以及另外两个羽林郎公孙瓒、苏不韦汇合,一同进京。
说实话公孙瓒与苏不韦根本不在伏泉的计划中,前者毕竟有着后世经验,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若其冲突,必会报复上官,刘虞便是明证,而后者来了柳城就差点下套坑了自己,他能把名额给他们吗?
然而,伏泉却有难处。前者便是公孙瓒此次立功甚大,以步骑两万破鲜卑他出力甚多。自己若是匿了其功,不给他这羽林郎名额,公孙瓒如何自己不怕,但是关羽、黄忠等人会如何看自己,说不得会心中给自己自己赏罚不公,嫉贤妒才的印象,那不是亏大了。而苏不韦,则完全是他后台太硬,不说赵苞私下派人授意自己照顾他的心腹,便是远在雒阳的宋酆也是书信命令自己给个羽林郎名额给他这位故吏,没法子,左右一个名额而已,给就给呗,没必要得罪一位将要被皇帝重用的上官,以及一位权势极大的长辈,再说下面有个不屈谏言的硬骨头也不错,说不得他以后会是自己的魏征呢?
柳城外十里,车队刚到此处,便被一众妇女孩童拦下,约有百余人,皆言前来送明府端是热闹。家仆跑来告知时,坐于后面马车伏泉心里顿时惊了,暗道自己才上任未久,也未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怎会有百姓前来送自己?
下车一看,才知原是自己相差了,这些妇女孩童皆是那日自己在鲜卑大营里就下的被糟蹋的妇女和被当奴隶的孩子。后来伏泉见他们已无亲人,便令其中妇女若愿意嫁人,便由他赐于幽州边军兵卒为妻,赏赐钱财用于生活,无面目见家乡父老者,伏泉便收其为婢女,孩子中有亲人在世的便赐钱由亲人抚养,无亲人的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