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卒以及收纳汉军亡卒尸体,很快,他们便集结于伏泉面前,随伏泉齐走近舒县南门。
“大汉巴郡太守在此,速速开城门!”
随着伏泉示意,身边便有一骑骑士策马入城门外叫门,此时兵卒多数也该累了,正需要休整生息才行。
“在下陆儁,还请伏巴郡率军移步北门,舒县除北门外,其余三门皆封也。”
隐隐约约间,伏泉似乎看到城头上一个中年文士模样的人在对着城外的汉军行礼道歉,似乎在为他们无法打开南门而道歉。伏泉对此也并未不满,守城战时,若敌方势大,将各处城门封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这样的话,任凭敌人如何猛攻城门,即使将城门砸碎了,砸断了,也不能立即攻入城内,如果敌人想破城的话,那就只有从城头靠着人数不断蚕食而已,这也是舒县城下这么多伏尸的原因。而且,如果将城门封死,无疑就是变相的激励守城兵卒,让他们明白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道理。
带着那两千余汉军兵卒,伏泉捂着鼻子慢慢往舒县北门而去,鼻间不时有一股股令人作呕的恶臭传来,他知道这是因为这些尸体死得久了腐烂的臭味。每走一处,伏泉便见得地方的尸体仿佛厚厚一叠一样,心中有些不喜,但更多的是害怕。
倒不是说伏泉害怕腐烂的尸体,而是他害怕这些尸体长时间没有清理,会导致瘟疫。现在正是盛夏酷暑时候,尸体一旦腐烂,它腐烂的速度是极快的,这样也就会导致细菌的蔓延,到时候真出什么事情,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伏泉可不想看自己麾下这近三千兵卒没死在战场上,反而彻底死在瘟疫上,因此这清理尸体一事是势在必行。
路上,也遇到小股叛军兵卒,抓了几个活口,稍加逼问便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听黄穰命令守卫在北门数十里外,准备守机待兔的叛军兵卒。不过,他们在看到大营着火以后,多数兵卒也是擅自逃离,最后也就只有千余忠心一人依旧留守,直到他们知道黄穰被汉军彻底打得溃败后,这才放弃伏击,准备回营,谁知道竟然无巧不巧的被伏泉撞上,就此做了俘虏。
很快,近三千兵卒到了舒县北门,在守御北门百余将士的欢迎下,入了城门……
光和三年,五月末,巴郡太守伏泉率兵千里援扬州,于大别山下遇伏,反攻其军,胜之。后率军扮作群贼,潜伏后方,焚贼粮草,于枞阳休整后,整兵援舒。先破其营,后败其军,贼首黄穰仓皇南遁,大胜之。
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儿 休得胡言()
舒县,亦称舒城县,古为郡舒,后又分立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国,自秦汉设立郡县制以来,便取古龙舒县为名,本朝汝南名士应劭有言:“龙舒县,即郡舒之邑”,便是此意。
战国时舒县属楚国,秦时隶属九江郡,至汉时,前汉高祖四年置舒县,五年别置龙舒县,属庐江郡。后高祖七年,封高祖刘邦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领舒、龙舒二县,立国十三年,于高后元年有罪,削为关内侯,除国,县收归中央。
后汉永平元年四月癸卯,本朝明帝封楚王刘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领舒县、龙舒县,龙舒县改龙舒侯国,其名以古群舒之一舒龙国为名。“龙舒侯国”也是自实行封国以来,第一个带“龙”字的封国。至今,改侯国为龙舒县,以舒县为庐江郡治所,可见这舒县之历史悠久。
入了城后,策马缓行,伏泉满眼所望,尽皆疮痍之景色,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战乱一开,尤其是围城、守城这类的战争,对于那些陷入战火之中的城池而言,无异相当于一次彻底的重建。
从城门口开始,到城中房屋,多数都是空空荡荡,就差拆为平地了,伏泉询问才知,原来这些都是庐江太守陆康因守城的滚木礌石不足,下令各部就地拆除靠近城门的民居作为守城之用。无论房屋属于当地地方大族或者贫苦百姓的,只要靠近城门,都在陆康的强硬压制下,全部拆除。
当然,仔细想想,这时候敢为了一己之私反对拆除房屋的人,除了用脑子抽了犯傻之外,也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释了。毕竟,是个人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有人不好好支持汉军各种需求,那么等到叛军破城,他们只能去后悔了,终究叛军可是要抢夺他们的一切的。
率领大军走至城中街道,便见前方有数十人前来迎接,除了少许穿着衣甲的兵卒以外,多数都是穿着郡署衣服的文吏。而他们当先一人,却是一个穿着儒士衣服的中年人,却是适才在南门呼唤汉军,告诉伏泉等人东、西、北三门都被城内守军用巨石等物严密封堵,只有南门未被封的中年人。
“吴郡陆儁见过君侯!”双方甫一对视,那中年人便率先行礼,即使这中年人身上染有不少血迹,显得脏乱,但是这一番礼仪周到无比,旁人一看便知其人出身不凡。
对方行礼,伏泉自然不会失礼,又加上他那气度让伏泉生疑,想到一事,伏泉连忙下马,还礼道:“琅琊伏流川见过足下,足下姓陆,又出身吴郡,不知与陆庐江是何关系?”若是旁人,伏泉断不需要下马如此大礼还礼,但想到这人可能有陆康有所关系,伏泉还是小心对待,以免落了个乌龙。
“陆庐江乃家严也。”
果然,随着对面中年人这句话后,伏泉心中稍安,幸好没闹出乌龙,连忙再次行礼道:“见过大兄!”
庐江太守陆康与伏泉世伯臧洪之间甚有渊源,而以伏泉和臧洪之间的同乡过人交情,伏泉自然要对陆家人礼遇相待,这是汉代世家豪族之间最基本的礼仪。当然,这也是后世汉族人最应该有的礼仪,不是相处久的就该礼遇,即使陌生人之间也该有这种礼节,可是后世却是逐渐少了甚至变了质了,真是颇为令人唏嘘。
“君侯言重!”
陆儁听伏泉言语自然明白他为何如此称呼,并未反驳,而是依旧以礼回复。当然,他可没傻到真的在伏泉喊了他一声“大兄”后,就去喊伏泉贤弟,两家之间虽然拐着弯有不小渊源,但他如果真的称呼人家贤弟,显然就有些高攀不太适合了。毕竟,陆儁年过中年,在仕途依旧没有太多进步,而伏泉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大汉的一郡太守,掌管巴郡沃土,更是凭着战功得封列候,这可不是他陆儁能比的。
加之,伏泉的家族背景也是深厚无比,可不是他陆儁所在的吴郡陆氏可以高攀的,陆儁可不会觉得仅凭两家之间的拐弯交情,就能让陆氏高攀伏泉所属的纵横两汉的琅琊伏氏。
看着面前伏泉的年轻,想到他自步入仕途以来,所立的功劳,陆儁不由惭愧,暗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想自己蹉跎半生,竟然还不如面前这个还未及冠的少年,真是说出去丢死人了,虽然伏泉能有这么好的仕途,和他背后的势力立挺有关,但也不能否认伏泉的出色功绩,毕竟,不说其他,就是伏泉这“戾龙”的名号,不就是因为他的战功从而天下皆知的吗?
伏泉看着面前陆儁有些走神的神情,为官日久,也是能猜出陆儁的心思,不过并未想太多,终究自己来于后世,比他知道的多而已。而且,就算自己家族厉害又如何,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没落?
想想看,虽然此刻的吴郡陆氏,还不是后来两晋的江左门阀,“吴中四姓”之一,但谁又能想到后来在陆康死后,吴郡陆氏几乎宗族断绝,依旧能挺下来,最终在东吴、两晋壮大,之后迁徙分散各地,甚至唐宋都有陆氏后人杰出之人辈出。而反观琅琊伏氏,自曹阿瞒诛杀伏氏一族后,宗亲尽灭,唯有旁支在后世短暂发热,纵横两汉、名人辈出的伏氏就此消亡,两相比较,不得不感叹世事难料。
两人又是一段闲聊,陆儁将身后庐江郡署诸位文吏介绍给伏泉认识,却唯独不见陆康,伏泉便问道:“陆庐江何在?世伯在此,小侄自当拜见才是。”
“家严守城时,与贼力战,不幸右臂为贼所伤,流血颇多,如今却在郡署休养,未能往迎君侯,望君侯见谅。”
“大兄说笑耳,自古岂有晚辈笑长辈之理?今世伯中伤休养,不如大兄为先,带流川拜见世伯,可乎?”
“正有此愿。”
稍后,伏泉便请庐江郡署的文吏带路,先带自己麾下的兵卒前去城内兵营休整,自与黄穰大战后,城内兵力损失太多,自然兵营空旷,正好给伏泉的军队休整。而伏泉是要去拜见陆康的,自然也不能带所有的兵马去,而且他麾下兵卒没伤的经过大战之后需要休息,有伤的需要诊治,自然不能随他前往。
一路南行,路上见到不少百姓,他们之中多为老弱妇孺,青壮很少,而且观他们模样,都是人人披麻戴孝,显然,这场守城战里家中亲人死伤不少。
“周瑜小儿,休得胡言!”
刚到郡署官舍附近,突然前方传来一声大喊,让得伏泉一惊,暗道不会这么巧吧?
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儿有大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是好好的把周瑜夸赞了一遍,初闻有人叫喊周瑜之名,伏泉还是有些惊讶,毕竟这么巧就让他遇到三国时基本奠定三足鼎立的形势的周郎,运气可真是大的很。
当伏泉带着心腹几人入了郡署官舍时,只见到一个中年文吏正指着一个孩童喝斥着,虽然那中年文吏声音严厉,但是他对面的孩童却是一点儿不惧,反而似乎有种要和那文吏吵架的样子,真是有点英雄出少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