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有家店-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改革,先试行的地方肯定是顺天府,所以崇祯皇帝非常看重顺天府尹的人选。
文震孟一愣,略微想了想就说道:“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好,很好,朕希望你能为百姓多做一点好事,多做一点实事,现在肯为百姓做事的官不多了。”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感慨道:“不要有负祖上的名声,无论是文天祥还是文征明,朕都心向往之,可惜不能一见。”
对于自己的祖上,文震孟自然倍感自豪的,同时也时刻要求着自己,点头道:“臣时刻不敢忘,常以祖上之名自省,臣绝对不会丢了文家的脸的。”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将话题转移到自己的问题上来:“永乐初年,国家百废待兴,刚刚经历了乱世,国家无论是人口还是百业都非常的凋敝。可是那个时候,大明一年的赋税有三千六百万两白银,只是田赋一项。”
“去年,大明的天赋三百七十万两,加饷二百四十万两,百姓苦不堪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文震孟默然,他怎么会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天下谁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见文震孟不说话,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万历年间,张居正推出了一条鞭法,考成法等等改革措施,大明一年的赋税是六百四十万两。万历年间,朝廷曾经向着各地派驻太监,开征矿税。”
“朝野上下反对之声甚嚣尘上,征税太监成了众矢之的,最后没办法只能取消了矿税。”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现在天灾频仍,北地战乱频繁,各地实有反叛之事。”
“朝廷赈灾无粮,打仗无钱,甚至拖欠官员俸禄,官兵粮饷。”
崇祯皇帝沉默了片刻,再一次开口说道:“有人说辽东靡费军饷甚多,导致了国库空虚。朕想问的是如果朝廷岁入三千六百万两,辽东所耗费的军饷又算的了什么?”
“成祖三次扫北,数十万大军的征伐,百姓也没有吃糠咽菜,国库里面也没有跑老鼠,为什么现在就成了这个样子?朕很想知道原因,文爱卿可否和朕说一说?”
见崇祯皇帝盯着自己,文震孟额头有些冒汗,虽然他一项自允沉稳,可是此时觉得口舌发干,后脊梁冒凉气。
这件事情文震孟知道吗?知道,清楚吗?清楚,相信知道清楚的人很多。可是为什么没人说?因为没人敢说,更别提去做了,根本没人敢做。即便是张居正,也不敢做啊!
第七十二章 蛇打七寸下()
藏富于民,这是文官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同时还有一句话叫做不与民争利,这一直是文官反对皇上加税的说法。好像皇上一旦征税,天下的百姓就不活下去了。
可是加饷他们不反对,因为加饷不是加在这些当官的身上,而是加在百姓的身上。
大明与其说是藏富于民,不如说是藏富于官,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都在官员的手中。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在大商人和大地主的手里,而且这些商人还都是读书人居多。
也就是说,他们是官员滋生的土壤,是天下士人的基石。
一旦增加商税或者矿税,那就是在和他们争利,谁敢乱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国的太祖制定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策,那就是士人不纳税。这一项,将整个大明朝的士人给养了起来,让他们成为霍乱天下的根源。
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人们多读书,算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是却变成了投机倒把的生意。
百姓将土地的所有权交给士人,逃避掉了国税,然后从士人的手里租种土地,租子要比国家的税钱低很多,这样一代代的积累,国家能够收到的税也就越来越少。
大明的商税也低廉的可以,是三十税一,如此低廉的商税,在加上官商勾结。很多商人在运输的过程中,直接打着官员的牌子,一路上畅通无阻,一分税款都不用缴纳。
朝廷没钱,皇上没钱,那说什么都不算了,无法调动自己的军队,给官员开不出饷银。无力赈灾,无力治理水患,无力修桥铺路,这样的皇上百姓会念的好?
崇祯皇帝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自己如果想改变大明的命运,唯一一点就是对士人开刀。
这一刀不但要开,而且要开的开的狠,开的干净利落,开的没有丝毫的犹豫。
文震孟见崇祯皇帝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只好开口说道:“皇上,大明国税收不上来,原因很多,天灾频仍,战事多发,各地官员贪污严重,臣以为只要澄清吏治,定然能够将税收上来。”
那可是太祖皇帝的法令,谁敢提出更改啊?让士人纳税,说出这句话的人估计会被喷死。
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眼中闪过一抹失望,身子坐回到龙椅上,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怪不得大明这么多皇帝,他们信任的是太监,而不是这些所谓的忠心臣子。
即便是文震孟这样的臣子,忠正耿直,敢于为民出头,可是遇到这种事情,依旧是免不了的退缩。
改革的事情,崇祯皇帝可以主持,但是一定要有人去冲锋陷阵,崇祯皇帝不准备用厂卫来做这件事情,那样的话名不正言不顺,阻力会更大,只有士人来推动。
拉拢一批士人,打压一批士人,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崇祯皇帝没想到开始就受挫了。
“文爱卿,朕那一日在城中遇到你,听你慷慨陈词,为国为民之心,让朕心颇感温暖。朝堂之上,放眼看去,大多是碌碌无为之辈,结党营私,鱼肉百姓,为国为民的人不多了。”
“大明辽东有野猪皮,北方有鞑子,国内党同伐异,地方人祸不断。”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用一种颇为失落的语气说道:“大明朝大厦将倾,朕本以为爱卿是大明良才,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说道这里,崇祯皇帝没有在开口,只是轻轻的摆手:“下去吧!”
文震孟身子一震,听着崇祯皇帝的话,心中颇为酸楚,身子不由自主的摇晃了一下。
皇上居然如此看重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皇上居然这么评价自己?文震孟觉得自己身体都在颤抖,心中觉得十分憋屈,那种愤恨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羞愧难当的文震孟不禁握紧了拳头,此时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家里挂着的那幅画像,那副自己先祖文天祥的画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震孟脸涨得通红,转回身子跪倒在地上,大声的说道:“臣愧对皇上的信任,有负先祖威名,无论何事,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皇帝一直盯着文震孟,心里也紧张的要命,生怕自己的激将之法没用。
现在看来还是很有用的,文震孟本身就非常的正直,加上文家历代的教育,很多东西已经是刻到骨子里面的。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文震孟,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人刻板不可怕,不知道变通也不可怕,但是只要干做事,那就最好不过。
崇祯皇帝有时候挺想手下有一个海瑞这样的人,虽然说话难听,也敢正面硬顶皇上,但是这样的人作为改革的急先锋,绝对是非常合适的,绝对会让很多人厌恶不已。
关键问题是他的人品没有可以被攻击的地方,按照儒家的礼教来说,海瑞就是一个圣人。
虽然崇祯皇帝对很多海瑞的做法也不认同,但是这妨碍崇祯皇帝来用他做事情。
无论是收税,还是清丈土地,海瑞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给他一个钦差的头衔,挨个省份的清丈土地,负责税收,相信会让很多人怨声载道,但是崇祯皇帝肯定做梦都会笑醒。
崇祯皇帝连忙从龙椅上下来,伸手将文震孟从地上搀扶了起来,大笑着说道:“好,很好,朕没看错人,有你先祖文天祥的风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爱卿放心,朕会永远站在你身后。你不是晁错,朕也不是汉景帝帝!”
晁错?听到文震孟说晁错,文震孟即便有了准备,心中也是一惊,皇上这是铁了心要改革。看这样子,似乎还是大革新,推出新政,甚至比张居正还有有大力度的新政。
对于晁错,文震孟显然不陌生,那可是汉朝的名臣,也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晁错的主张很多,但是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削藩策》,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第七十三章 赋税大于天()
晁错的死,是汉景帝的一个污点,事实证明,没了晁错,藩王一样造反了,他们不过是借着晁错为旗号罢了。因为晁错的死,很多人关心的是晁错的《削藩策》。
不过文震孟却知道,除了大名鼎鼎的《削藩策》之外,晁错还有很多其他的新政。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
大肆推行儒家文化,反对当时朝中的当权派黄老学派,实际上晁错遇到的是汉景帝,如果遇到的是汉武帝,恐怕晁错的下场就会变得不一样。
文震孟关心的是崇祯皇帝对于新政的态度,显然崇祯皇帝是准备推行新政了。
自己的定位就是晁错,或者说改革派的先锋人物,崇祯皇帝才会有自己不是晁错,皇上不是汉景帝的言论。到了这个时候,文震孟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
何况文震孟对这个官场也非常的不满,结党营私,相互勾连,官商勾结,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无力,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富强的国家该有的状态,他准备先听听崇祯皇帝的想法。
崇祯皇帝见文震孟的样子,心里就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