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与神话学-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基本本体论的此在(海德格尔)
、或者人生(狄尔泰和尼采)
,表现为在其后不可能再返回的最后前提,因为它
…… 89
现象学本体论与新教神学58
本身已经包含着一切前提。 由于最后一种论证方式原则上是最接近独立的人类学哲学思想的方式,由于神学和哲学的关系来源于神学和哲学关于人的生存规定方面的差别,因此,为说明这个问题,需要简单地回忆一下狄尔泰(Dilthey)和尼采在从方法论上倒退到“人生”本身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图——在这里,姑且不去讨论他们关于人生之固有概念的内容上的差别。狄尔泰在他题为《经验和思维》的最早一篇论文中(1892)
,就已指出了作为“未经分析的逻辑结论”和实证主义的经验论的认识论逻辑所包含的重大缺陷,因此他试图确立一种“分析逻辑”的观念。 在胡塞尔著作中为倒退到逻各斯现象而获得生命力的同一种动机也推动着狄尔泰,有所不同的只是,狄尔泰从一开始便有远为广阔的视野,因为他并不是——像胡塞尔那样——从传统的、尽管“纯粹的”意识结构之中发展出他的“逻辑”
,而是返回到有意识的生命的结构以及这种生命的经验和行为。 所以,狄尔泰——与胡塞尔相反——“有意识地”
不去继承笛卡儿的传统理性主义成分,而是破坏它。“今天,理性主义的论断主要为康德派所应用。这种论断之父是笛卡儿,他首先成功地表述了理智主宰的胜利。 这个主宰所依靠的是笛卡尔那个时代的整个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论证,它存在于伽利略和笛卡儿思想中,也存在于洛克和牛顿的著作中。在此之后,理性成为世界结构的原则,而并非附庸性的尘间事实。 然而,今天人们不可能闭眼不看下述事实,这个伟大的背景……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了。”
与胡塞尔不同,狄尔泰更少从专门哲学的角度观察认识问题,而
…… 90
68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且即便在讨论专门问题时,他的双眼也总是盯住当代人精神状态之具体的整体。 因此,他几乎以热情洋溢的语句结束他冷静的思考:“现代思想的论题……悲观主义怀疑论的思想倾向,以及由此取得支撑点的教会神学——这一切都是当今思维之同一种主宰的症状。 但问题是,假如让哲学重新成为能够决定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力量,那么它就必须有能力重新站稳脚跟并坚持下来。当黑格尔攻击康德时代的反思哲学时,他一度给予这种需要和意志以多么强有力的表述呵。 英国的卡莱尔(Th。Carlyle)
、法国的孔德(A。Comte)多么有力地表达了这同一种需要和意志呵!为接近这一目标所发表的论文有权利要求受到宽容的评价。“他在另一个地方写道:”人们不愿受愚弄,这是……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无比巨大的力量,诚然,它对精神生活是如此缺正理解。“
“关于人和历史的研究表明,在哲学探索中我感到与实证主义是多么亲近。”
“由于这种情况,在我的哲学思考中便产生了希望从其自身理解生活这样一种主导性冲动。”然而,“思想不可能退居于生活之后”。
如果说胡塞尔在任何问题上都避开超验的对象,退回到“意向性”意识之赋予意义的行为,即从自身退回到对具体客体的意识行为,那么,在哲学上总是面对整体的狄尔泰则表现出那种走向此岸的倾向性的全部影响,即对于人的肯定其自身的意识的全部影响,他在《人文科学中历史世界的结构》的结语中说:“以往,人们力图从世界出发来理解人的生活。 但是,现在只有一条从解释生活通向世界之路……
我们并没有从世界得到意义并将之移入生活。 我们却乐于接受这样的可能性:意味和意义产生于人及其历史之中。“
像胡
…… 91
现象学本体论与新教神学78
塞尔返回到“意识”和狄尔泰返回到“生活”那样,海德格尔关于哲学的定义也表现了同样的此岸倾向。 哲学虽然被定义为“普遍的”现象学本体论,但为了能够确实达到这“普遍性”
,它必须从分析人的此在出发,进而“一切哲学问题主线的头被结在了它所产生和所返归的地方”。
可见,普遍问题的主线在海德格尔这里,也是明确地被结在此岸,即人的此在一边。 在他看来,只有为这一此在才有诸如“价值”和“非价值”
、“可理解性”和“不可理解性”这类东西(《存在与时间》)
,这就是说,只有与人的此在相联系才产生价值问题,即讨论和探索价值。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他的“永恒的复归”说中也会遇到同一类问题提法。 这类学说只不过是探求价值之为价值问题的虚无主义的消解办法而已。 在尼采看来,只要人生“意欲”有价值,即有达到价值的意志,它便有价值。 人生本身是能够在此而且一再复归的,其方式是它能够放弃探求他此在之确定的“原因”和“目的”
,它根本不“需要”一种特殊价值。 也就是说,超越价值和非价值,就是达到了“善恶的彼岸”——像天生以来那样地在此,犹如“第二天性”
,它既非“被抛”的,也无须因此而使自身“摆脱被抛状态”
,它以非价值和道德的方式在此。 这里可以看出,尼采将近代的此岸倾向极端化了。 就是说,探求价值之为价值的问题超逾在此岸、在人一方面可以对之进行有价值的探索的东西之外了。 正是尼采将价值问题推论为无意义的问题——它之所以无意义,是因为它事实上已得到回答,是因为人根本没有问及价值,既没有问及他作为生者生长和形成的方式,也没有
…… 92
8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问及他的死亡。 一个人根据其此在所是者,并没有消融于此一此在本身所“可能”
“意味着”和“可能”之所是的东西之中:人的此在自身既非有价值,亦非无价值,而是超逾价值和非价值。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它才有意识地和出于意愿地赋予自身以价值和意义,这无异于说:它“解释着”自己。这个解释问题纯然是个解释问题,即人的此在总在解释自己,它给它的在注入价值,又从中解释出价值。 对于解释本身这个事实,尼采从虚无主义的理解作出解答。 解释在探求价值本身之底蕴,于是它自己也走到了尽头而灭亡;从其自身倾向看,解释首先总是依赖它所固有的偏见,这种偏见总是给予解释本身所要达到的东西——即价值和可理解性——以正面含义。 然而,这一点却正是对其自身提出质疑的哲学解释所必须暂时搁置的;这就是说,它必须首先问,是否有以及在什么意义上有诸如“价值”和“可理解性”以及“理解”这类东西,它必须对其自身进行理解。 它不可能先验地想让人理解其中也许既无神的、也无人的理智的东西。 在完成这一极端化的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尼采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和可理解性并不属于人生的“本性”
,并不属于人生的自然本质;但从人类学上可理解的是,人为什么一再试图赋予或注入于自身、自己的在世、生命、苦难以一种特殊的——比如“基督教的”或者“悲剧性的”——价值。 不过,尼采“出于真诚”
,他放弃给予此在以它本性所没有的价值的机会;这样一来,解释倾向本身也就自行解决了。但是,产生这种要求“自然地”
“解释”人之所应是者之表面上充满矛盾的倾向——而这种向往解释本身的倾向恰恰
…… 93
现象学本体论与新教神学98
产生于人的不自然性——的同时,甚至那种对于基督教神学和无神论哲学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督教和异教在此在解释上的差别,也随之得到解决。 作为语言学者的尼采,从“现代人”对“达到迄今最高发展水平的人”——希腊人的“典范此在”的回顾中,得到对人生进行自然解释的思想。 但这却并没有因此而妨碍他自己达到更深一层的认识:正是通向这个前基督教时代的“所有桥梁,除了概念之虹桥”
,全部被破坏了,因为古典时代只能经由它在其中延伸于我们当代的基督教,才能为我们所理解;一旦基督教消失,对古代的可能理解也将消失。 不过,现在是理解古代之最好的时代,这是因为不再有任何偏见把我们引到基督教方向,而“我们现在却还理解基督教并通过它理解古代,只要后者是处在一条线上的话”
(《我们语言学家》,257页)。古代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者事实上都是过时的文化。 今天,使我们与这两者隔离开来的是,它们与人有关的基础——希腊人以神话为基础的城市文化和罗马天主教教群——已经彻底崩溃。 对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批判,尼采说,同时也是对基督教的批判,因为宗教礼仪中的基础是同一个。 因此,我们的课题是:将古代看成是一去不复返的东西,同样,基督教和我们教群迄今为止的基础也是如此。 因为尽管基督教克服了古代,但它同样也为正在终结的古代精神所克服。 当今文化所患的恰恰是人性之极大的不纯和不澄明,恰恰是古代基督教带给人的“可笑的谎言”
,它在克服自然人的斗争中制造出了不自然的人。 我们的所谓文化不会恒久存在,因为它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几近消失的状态和见解之上的。 所以,要完全理解离我
…… 94
09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们至为遥远的古代,其真正的哲学语言学家的使命则是:在我们当前教育的情况下作一个伟大的批判者和怀疑论者。 今天,尼采最后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各种生活观念并立的时代;所以,我们的时代是富于启迪性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