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马前卒 >

第1883章

马前卒-第1883章

小说: 马前卒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喘一口气儿了。”

    宿迁也上了崖顶,随同他来的,还有从大楚号上拆下来的十门火炮。炮兵们上得崖来,便开始寻找最好的安放火炮的地点,宿迁带来的火炮,就是为了轰炸这些城墙,西军配备的迫击炮,能有效地杀伤敌人,但想要破坏城墙,力道还是不够的。

    “将军,齐人的这些火炮还真是大啊!”一名将领看着被齐人放弃的一间炮房里那巨大的青铜火炮,抚摸着还微微发热的炮身,感叹地道:”这得有我们大楚号上的主炮大了吧?”

    “大而无当。”宿迁冷笑着道:”比起大楚号上的主炮,他的威力小多了。”

    “宿将军,海湾里边水师陆战队还在苦战,我看这火炮的位置不错,如果我们的炮手能用的话,能不能调转炮口,打一打海湾里的那些齐军堡垒,给水师陆战队一些支持?”将领指了指远处正在休整的马光荣一行人,这一次攻上崖顶,这些水师陆战队的士兵可是居功甚伟。

    宿迁爬上了炮房的屋顶,瞅了几眼,一拍大腿,”好小子,有你的啊!还有几个炮房,能不能用?”

    将领笑着摇摇头,”末将都去看了,其它的位置都不合适,就是一门,刚好够得着海湾内一侧,这炮管这么长,这么粗,打出去效果应当还是不错的。这玩意儿笨重是笨重,打咱们移动的战船不行,但打那些死靶子,应当还是有些把握的吧!”

    “就是这样,来人,把炮组给我叫来。”宿迁大笑着道:”你马上带人,给我把这间炮房的四壁扒了,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大炮转过来。”

    水师陆战队的关震在用三天的时间完全控制了水寨之后,战斗随即陷入到了僵局当中,他想要拿下的海湾两侧的敌人工事,轻一色地钢筋水泥结构,类似于王筠等在临城碰到的那种碉堡郡,没有重火力的他,在进攻这些堡垒的时候,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进展甚微,兵力不足的他们,甚至数次遭到了对手的反扑而一度被逼回到了水寨之中。好在他们武器犀利,一旦敌人大规模地反扑,他们反而能利用这样的机会重重地给予敌人杀伤,如是反复数次之后,齐军便学乖了,再也不出来,这让陈铮想利用这个小花招诱杀敌军主力,给敌以最大杀伤的想法也宣告破产。双方一时之间僵持了下来。

    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1988:人心离散() 
丁声明站在莱州城头,神情忧郁地看着城外正在忙碌着修建防御阵地的衣裳褴褛的百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所有人都神情麻木地挥舞着锄头,铁镐,艰难地刨着因为上冻而变得分外坚硬的土地。

    红河在经过莱州城的时候,拐了一个大弯从而使自己来了一个大转向,也正是这一个拐弯,造就了莱州城这样一块冲积平原出来,但也将莱州城分成了两半。

    莱州郡城实则上是分成了江南江北两块的,江南是平坦的冲积平原,不论是自身的富庶还是交通的便利,自然是远超江北,基本上郡府等朝廷各类衙门都设置在江南,相应的,江南城区的房价,生活成本也要比江北高出不少,所以在江南生活的基本上都是小康以上的人群,大量的穷人则聚居在江北。

    以前虽然同处一城,但两岸的往来基本上都是靠着渡船,这便使得交流并不通畅,许多在江北生活了一辈子的人,甚至都没有到过江南来看一次。

    直到明齐两国签定了和平条约,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技术开始传入齐国,这才改变了这一状况,莱州斥巨资,聘请了一支来自明国的施工队伍,在红河之上架设大桥。

    那时的情况看起来一切都很好,作为莱州郡守,丁声明自然想让莱州为得更好,那么开发江北便是一件足以让他载名史册的大事情。

    一桥通架南北,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南北两岸经济之上的大流通,大便捷,他同时还觊觎着明国人的技术,当时这样的架桥技术,只有大明人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修建这样一座桥梁,除了给本地能带来巨大的好处之外,自己也可以派出人手,学习明国人的这一技术,一旦技术到手,那么便会成为一个抓钱手。

    与明国人合同中,丁声明极其大方,唯一的要求就是大桥修建完工之后,所有的技术要转让给他派出的队伍。

    当然,在这一合作之中,丁声明也是有私心的,因为这支他派出的协助队伍,就是他丁氏家族的人。

    不得不说,明国人很守信用,架设的桥梁不但极其坚固,而且非常美观,而历时两年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之后,他丁氏一族,也的确学会了如何构建这样的桥梁。

    明国商人怀揣着大笔的银钱满意的离去,而丁声一族也在这些年中,利用这一技术先是在莱州大肆建设桥梁,然后再慢慢地扩展了出去。亦是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已然成为了大齐建造桥梁的专家。

    从最初在一些小河之上试着施工,到现在能横跨大江大河,丁声明一度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而欣喜不已,这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但现在,他突然发现,太过于便利的交通,在战争年代,方便的似乎只是更加强悍的敌人。他的府衙以及更多的朝廷衙门,现在正在向着江北搬迁,相对于平坦的江南平原,江北的地形更易于防守,大桥之上,源源不断地人流及物资正在向着江北流动。

    官府的搬迁,在江南城区里自然是哗然一片,无数的人也在跟着他们向着江北逃亡。徐俊生原本是计划要在明军抵达这里的时候,直接炸掉这座桥梁的,但在丁声明的强烈反对之下最终放弃了。

    丁声明的理由很充分,如果明军当真抵达了这里,以对方在水上的优势,有没有这座桥,有很大的区别吗?

    明人是无所谓的,但对于齐国人来说,就很有所谓了,一旦炸了这座桥,便等于彻底放弃了江南,放弃了在哪里抵抗的军队,在那里生活的百姓,要知道,在江南地区生活的莱州人,可是在江北生活的十倍之多。难道把这些人都撤到江北去,先不说江北撑不撑得住如此庞大的人口涌入,单是江南的那些百姓,他们就愿意跑到江北去吗?

    徐俊生掘开红河的两条支流,造成了两个县的滩涂区,这两个县的十几万百姓,绝大部分都逃到了郡城,这已经给丁声明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你总得给人一口饭吃吧,要是连渡命都做不到的话,只怕这十几万难民,立马就会便成不稳定的源头。

    为了安抚这些人,丁声明不得大量征集这些人来修建江南的防御工事,事实上,那里修得如何,修得牢固不牢固,修得速度快不快,他是毫不在乎的,他只是要摆出这个架式用来安抚江南百姓,也是稳住这些难民。

    有事儿干,有一碗热粥喝,与无事可干,游手好闲自然是有绝大不同的,作为亲民官,他太知道这里头绝大的区别了。

    等到明人真的打到了这里,那这些人也就与他无关了。

    这座桥必然是不能炸的,一炸,大家就会绝望,他矗在那里,江南的人,便会看到希望,看到朝廷并没有放弃他们。

    丁声明看着城外麻木的百姓,看着大桥之上惶急的人流,渭然长叹一声,转身下了城墙,回到了他那已经空荡荡的府衙之中,府衙里绝大部分的人已经率先转移到了江北,他将是最后一批离开江南的人。

    而这一切,这是因为螃蟹湾祝若凡二天之前快马加鞭送回来的一份报告。

    螃蟹湾守不住了。

    不管是徐俊生还是丁声明,都曾以为以螃蟹湾固若金汤的防守,明军再厉害,守个几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整饬莱州的城防,调集更多的物资,军械,编练更多的民团来协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到十天,螃蟹湾便已经顶不住了。

    祝若凡是徐俊生的心腹将领,本身也是极其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人物,对于这一点,丁声明还是很认同的,当这样一个人在报告之中露出那样悲观而且绝望的情绪之时,由不得丁声明不忧心忡忡。

    可问题是,螃蟹湾那样程度的防守都守不住,那莱州又如何守得住呢?莱州一丢,整个红河入海口便落到了明军的手中,以明军在水上的实力,自然可以溯江而上,控制整个红河流域。如果真成了这副模样,大齐帝国基本上就是被从中间一切为二,左右不得相顾了。更为重要的是,红河流域历来都是大齐帝国统治的重要支柱,这个区域的丢失,不谛于是抽掉了大齐的脊梁骨。

    他渭然长叹,看着那些麻木地工作着的人群,看着那些正拥挤着,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逃到江北去的人群,黯然神伤,转身离开了城头,回到了他那已经空空荡荡的府衙之中。郡府里绝大部分的人手,已经撤到了江南,他,将是最后离开的一批,在离开之前,他还需要极尽所能地安抚那些留在江南的人。徐俊生此刻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也需要稳住在江南的军队。

    一个青衣小帽的年轻人轻轻地推开了书房的门走了进来,看了一眼凌乱的书房,低声道:“叔,季山回来了。”

    听到这个声音,丁声明精神微微一振,抬眼看着对方:“事情办得如何?”

    丁季山点了点头:“我找到了前些年承包莱州大桥的那个商人,现在他是明国桥梁建筑协会的重要人物,对于我们想要去明国的事情,他非常欢迎,说我们丁氏家族这些年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建桥经验,他们非常欢迎我们的加入。对方已经开始着手安排我们丁氏一族撤退的路线了。”

    丁声明沉默了半晌,“季山,你这一次去明国呆得时间不短,就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明国到底如何?我们齐国有机会战胜他们吗?”

    “叔,到了现在,我们就不必再自欺人了,我在明国,看到的,听到的,都只能让我更加绝望。这一场大战,我们齐国算是赤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