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之君临天下 >

第51章

明末之君临天下-第51章

小说: 明末之君临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榔斜眼冷冷看着他道:“孤还没跟你算账呢?你忘记了出门时本王怎么吩咐的,谁让你多嘴的!”

    陈进忠闻言,吓得跪在地上,惶恐不安道:“殿下,奴婢就是看不惯一个知县对您如此无礼!奴婢再也不敢了!”

    “孤都没说什么,用得着你替孤出头吗?”朱由榔不想让身边之人养成趾高气扬的习惯,训斥道:“在本王身边,你只要记得少说话,多做事,谨慎做人,再有下次你就不用陪本王出来了!”

    “是、是!奴婢遵命!奴婢一定谨记殿下的教诲!”陈进忠连连磕头,“咚咚”作响。

    朱由榔见他额头渗出血迹,道:“起来吧!本王已经给过你多次机会了!不要让本王对你彻底失望!”

    陈进忠颤颤悠悠站起来,双腿仍在发颤,他能听出朱由榔话中的寒意,这真不是在说笑。

    太监在中国封建王朝是个特殊的群体,历史上有过赵高的指鹿为马,权倾朝野,甚至唐朝时太监执掌神策军,能够随意废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提三尺剑平定天下,有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在皇宫门口树立了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用这条铁打的规矩来警戒后世。明成祖迁都北京,也把这块铁牌扛到了北京。

    可是熟知历史的都知道,有明一代宦官专权现象极为严重,那块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根本没有起到效果,王振、刘谨、魏忠贤,一个个轮流登上历史的舞台。

    明代宦官集团掌握的权力之大,也是让人瞠目结舌。择其要者言之,一是在政治上掌握“批红”之权,朝廷大事均由内阁用蓝笔“票拟”进呈,然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红”批准。明朝中后期,皇帝普遍怠政,甚至数十年不上朝,于是宦官趁机攫取了“批红”大权,使“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二是在军事上掌握“监军”之权。在明初还只是临时派遣宦官到部队监军,正统年间,全国军事重镇“俱设镇守太监”。

    三是在司法上掌握“厂卫”之权。明代宦官控制了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凌驾于三法司之上,直接逮捕、关押、审判朝廷官员,动不动就用廷杖来惩戒大臣,树立威信。

    四是在经济上掌握“监税监矿”之权。万历之后,宦官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吸髓饮血”,监管税收、食盐、采矿、采办、织造等重要经济事项,虽然收上来的税,一部分进入了万历皇帝的内库,但大部分都流入了太监自己口袋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甚至说:“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他认为明代达到了宦官专权的顶峰。当然黄宗羲这样说,也有失偏颇,明朝宦官掌权是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平衡文官的势力赋予的,虽说权利巨大,但他们的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一个决定就能他们万劫不复。

    太监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就是把利刃,反之也能伤己。

    明末这个大环境决定了,朱由榔不可能完全放弃太监,也许等他皇权巩固后,他会慢慢收回太监的权利。

    朱由榔时常敲打陈进忠就是为了不让他得意忘形,将来他登基为帝,还是需要一个忠心耿耿,能够为他办事的太监。

    朱由榔教训完陈进忠,在集市上逛了一圈,此时已是临近上元节,街道上十分热闹,他顺便给王氏买了一件小首饰。

    接下来几日,朱由榔去看了看他那躺在病床上的三哥朱由楥。有了薛贵进献的百年老参和灵芝,脸色倒是有了好转,不过因为旧病未愈,依旧不能下地。

    朱由榔私下问过给他看病的大夫,朱由楥的病即使有灵药,也得三五个月才能好起来,而且身子还得需要长期调养,这消息让他安心了不少。朱由榔后来想明白了,朱由楥是担心自己威胁到他世子的位置,才在自己得到桂王器重后,产生敌意。

    不过可惜,历史上注定了他是个短命之人,无福消受帝王之位。只当了不到一年的桂王就去世了,最后还是朱由榔登上了皇帝宝座。

    1644年,阴历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整个梧州城笼罩在欢声笑语之中,喜庆氛围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明代自初八便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现在虽是明朝末年,但并未影响梧州。

    梧州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梧州城内处处张挂彩灯,知府李良弼更是耗费巨资制作了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元宵夜盛况空前。“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梧州城最为繁华的酒楼,繁星阁,高五丈六尺,位于府城正中央,俯瞰整座城池。

    如此盛况,李良弼邀请了梧州府所有大小官员以及士绅齐聚一堂。桂王自然也在邀请之列,朱由榔置身繁星阁顶楼,看着众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恍若太平盛世,有些意兴阑珊。

    亡国之日就在眼前,可是眼前的大明官员,一个个醉生梦死,文恬武嬉,朱由榔只感觉心寒,指望着这些人,那大明就真的没救了。

    朱由榔握紧拳头,心道他日登基称帝比较扫平这群魑魅魍魉。

    桂王朱常瀛同样深感痛心,草草应付了梧州官员,便借口身体不适带着朱由榔回府。

    两人坐在马车内,沉默半晌,朱常瀛脸色沉重道:“四哥儿,你怎么看梧州这群官员?”

    朱由榔思索片刻,缓缓道出四个字,“触目惊心!”

第81章 桂王的担忧() 
桂王朱常瀛闻言,喃喃重复道:“触目惊心!是啊,若不是你父王我亲眼所见,如何能想象的到我大明的吏治竟败坏至此。”

    他从衡州一路逃难至此,所见所闻,深知流贼之害,再想到宴席上众官员的嘴脸,抑制不内心的愤怒,道:“不行,我回去就给皇上上书,弹劾梧州这群尸位素餐之辈。”

    “父王不可!”朱由榔脱口而出,劝阻道:“藩王干涉政事,乃是皇帝的大忌,而且这些人沆瀣一气,朝中也遍布党羽,父王上书不但动不了他们分毫,还会惹来他们的攻讦。您忘了唐王叔的下场吗?”

    朱常瀛“呃”了一声,像是被噎到一样,想起宗律,脸色涨红,最终无奈叹了口气,神情落寞道:“父王就是不甘心,我朱家的天下被这群硕鼠肆意糟践。”

    朱由榔见桂王冷静下来,安慰道:“父王也不必太过忧心,今上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凡事身必躬亲,励精图治,迟早会收拾这群硕鼠的。儿臣观闯贼、献贼只不过占一时之利罢了,朝廷一旦缓过气来,必能将他们这群跳梁小丑彻底消灭。”

    这番话也只是他安慰桂王罢了,崇祯皇帝的确志向远大,宵衣旰食,不否认他是个勤勤恳恳的皇帝。可惜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登基之初便立即着手除去了魏忠贤,造成了代表商贾利益的东林党一党独大,苛捐杂税全部落到了农民身上,民不聊生。

    崇祯年间农民起义不断,除了因为天灾、吏治败坏,崇祯自身不知百姓疾苦,他也脱不了干系。崇祯性格上猜忌、多疑,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后期更是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

    大明不是没有机会剿灭流贼,卢象升、孙传庭都是明末难得的猛将,一度将流贼打得没脾气,狼狈逃窜,可惜就是这样的人都因为大明的内斗冤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由此可见崇祯的识人之能有多差。

    桂王如何不清楚今上性格,心里知道朱由榔不过是在安慰他罢了,自从听闻朱由榔的一番话,他最近特别关注流贼的消息,可是打听的消息却令他心乱如麻,悲戚道:“四哥儿不必安慰父王,大明如今的情况父王心里有数。前日父王听闻潼关早在十月已失守,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大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也在渭南被杀,军队死伤殆尽。就在正月初一,闯贼已在西安称帝建国,国号‘大顺’,此时正兵分两路剑锋直指京城,京城堪忧啊!”

    朱由榔闻言不知该说什么,默默无语,他这几天忙于作坊之事,没关注朝廷大事,心中为孙传庭的死感到惋惜,明明是大明朝的一张王牌却被崇祯玩坏了。孙传庭一生忠于大明,马革裹尸,可悲的是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连赠荫都未给予。算算时间离大明王朝寿终正寝已没有多少时间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一个无比陌生又熟悉的日子,甲申国难就要来了。

    桂王话一出口,车厢内一时雅雀无声,落针可闻。朱常瀛了解的越多,心中对大明的未来越发悲观,半晌,犹豫不决,张张嘴想要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出口。

    马车载着两人慢悠悠行驶在青石大道上,不知不觉回到了桂王府。

    朱由榔下了马车,回头却未见桂王朱常瀛下来,掀开车帘,见到车厢内朱常瀛怔怔出神,朱由榔轻声提醒道:“父王到王府了。”

    朱由榔连连叫了几声,朱常瀛才回过神,望着眼前的四子。

    夜空中,圆圆的月亮悬挂在天空上,像是玉盘,镶在满天星斗之间,显得格外皎洁,把清如流水的月光倾泻到广阔的大地上。

    沐浴在月光下的朱由榔,身穿朱色蟠龙袍,头戴乌纱善翼冠,腰盘玉带,清秀的脸庞,一双很有灵气的眼睛配上他那两道剑眉,越发显得英武不凡。

    桂王朱常瀛似乎做出了某个决定,双手重重放在朱由榔肩头,凝视着他,道:“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