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君临天下-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庞天寿可是曾经侍奉过弘光皇帝的人,只不过因为奉命在福建、两广征税,机缘巧合之下,才进入了行在。
陈进忠跟随朱由榔最久,早已被任命为掌印太监,掌管司礼监。他本以为朱由榔会从府中老人中选任一人担任秉笔太监,那样的话,凭他在桂王府的威望,及朱由榔的信任,足以压制他人,但如今看来,他的打算恐怕要落空了。
“遵旨!”陈进忠心中暗叹一声可惜,他就算再不甘,也无可奈何。
朱由榔自掌权后,不想再设秉笔太监,想要一切都亲力亲为,现在看来,他是太天真了。
大明如此庞大的帝国,即便大不如前,但要处理之事,也是多不胜数,更遑论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光靠他一人批阅奏折,非得把他累死不可。
第二天早朝,待群臣山呼万岁过后,朱由榔率先开口道:“这些年来,我大明连年征战,为筹措饷银,先后加派辽饷、剿饷、练饷,再加上天灾人祸,大明百姓困苦不堪,朕意即刻废除三饷。”
朱由榔此话一出,引起朝堂一片哗然。
“陛下圣明!”蒋德璟听后激动的脸色涨红,匍匐山呼道,“仁德无过于陛下,臣请奉诏书,立刻颁布天下,让大明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一喜讯!”
蒋德璟生怕迟一秒,朱由榔就会反悔。
说起来,大明加派的三饷并不多,然而到了下边执行的时候,这一切就变了味。各级官吏,你贪一点儿,我拿一点儿,这一分摊下来,饷银成倍往上加,结果苦了大明百姓。
户部尚书顾元镜如今掌管着帝国的钱袋子,他可是知道如今国库的状况,用入不敷出来形容那都是往好了说。朱由榔这嘴张得容易,没了加派的饷银,用到银子的时候,那还不找他的麻烦,是以他必须得提前打个预防针。
顾元镜出班,奏道:“臣知陛下仁厚爱民,然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国库更是入不敷出,若没了这笔饷银,各地军饷该怎么办?”
说完,顾元镜站在原地,他的一番话引得一些朝臣窃窃私语。
御史吴德操出班附和道:“陛下,臣以为顾尚书所言有理,如今东虏正为祸江南,正是需要军饷的时候,没了军饷,军队怎么抵抗东虏?怎么保护百姓?百姓们应体谅一下朝廷的难处,再苦一苦,等朝廷击退东虏,陛下再行免百姓几年赋税,亦未尝不可?”
“混账!这是朕听过最无耻的话,难道我大明就只剩农民了吗?你们怎么不说向商人征税?向士绅征税?他们手中的财富何止倍于农民?”朱由榔一听这话,气得站起来,怒不可遏道,“你们不是就看农民好欺负吗?什么好事都让士绅、商人占了,苦却都让农民承受,你们良心都让狗吃了吗?”
“李自成等反贼凭什么能几度死灰复燃,聚集诸多流民?朝廷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尚不足十斤稻谷。你们告诉朕,百姓缘何反朝廷?”
朝堂上的官员们大气不敢出一声,朱由榔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有的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如何开口。
征商人的税,谈何容易?更别提向士绅征税,那可能吗?
朱由榔目光如炬,一一扫过堂下诸臣,冷笑道:“说话啊!你们平时一个个不是都很能说吗?这时候怎么哑巴了?”
这时候,丁魁楚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陛下息怒!顾尚书他们不过是为大明社稷着想,未能理解陛下一片苦心!”
半晌,朱由榔重新落座,摆手道:“此事朕意已决!大明百姓受的苦够多了,今后朕不会再向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多征一分一厘的税,你们可还有意见?”
“臣无异议!”
。。。。。。
这时候他们就是再有意见也不能说了,朱由榔新皇登基,施恩于百姓,本就无可厚非,再反对下去,这要是传出去,会被百姓戳脊梁骨骂的。
朱由榔淡淡点了点头,望着众臣,继续道:“为防止有官吏欺上瞒下,朕会派锦衣卫赴各地查探,胆敢有不遵旨,视为欺君,着锦衣卫即刻锁拿!”
大臣们一听锦衣卫本能的感到不舒服,不过,这时候也没有人跳出来反对,给自己找不自在。
大明的官吏什么德性,朱由榔再清楚不过,指望他们会依旨意收税,那他就太天真了。
“有本早奏,无事退朝!”一旁的小太监扯着嗓子喊道。
吏部尚书吕大器上前奏道:“启奏陛下,眼下六部还有不少官位空缺,急需补充,是否要从各地抽调官员补缺?”
“可!”朱由榔准了吕大器所奏,接着道,“另外,朕准备今年开恩科,选一批实用之材。”
大臣们一听,心道这是好事,纷纷上言赞同。
skbshge
第323章 惊涛()
大明自崇祯十六年,朝廷举办了最后一次科举以来,算算时间,也确实该开科取士了。
另外,朝廷举办科举还可以凝聚一部分人心,提振一下士气,毕竟大明这几年实在太不顺了,北京丢了,南京也丢了。。。。。。倒霉事一件接一件,也许科举能令大明转转运也说不定,当然这是一部分大臣自欺欺人罢了。
陈子壮、蒋德璟等人自是希望能够凭借科举选拔出一批真正的人才为朝廷效力,所以对于皇帝加开恩科,举双手赞成。
当然了,要说这满朝大臣都没有私心,朱由榔是不信的。
朱由榔高坐龙椅之上,朝堂底下众臣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扫了一眼丁魁楚那放光的双眼,以及何吾驺那因为太过兴奋而止不住抖动脸颊,他不用多想就能猜出两人的心思。
果然,丁魁楚还没等朱由榔开口,抢先出列,高声称颂道:“皇上英明,我大明正值动荡之际,又值朝廷初立,此时更急需贤才,皇上加开恩科再合适不过了。只是科举事关朝廷选材,不知何人当担此次科举主考官,还请皇上示下?”
何吾驺眼见丁魁楚拔得头筹,自不肯落后,当即举荐道:“启奏陛下,老臣有一人选,前内阁大学士黄仕俊如今就在顺德,黄阁老为官清廉,曾多次主持科举之事,又是状元出身,由他主持此次恩科再好不过。”
丁魁楚闻言,扭头深深望了一眼何吾驺。他没想到陈子壮、蒋德璟两人还未开口,他自己请来的帮手何吾驺倒是先与他杠上了。
想当初,他上门请何吾驺出山,何吾驺还一副清高模样,装作无意权势,再三推辞,如今看来全部是装出来给他看的。
丁魁楚宦海沉浮几十年,没想到如今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何吾驺自然也有其盘算,在他心里丁魁楚不过是投机取巧才得了首辅之位。德不配位,这就是何吾驺对丁魁楚的看法。
大明的官员谁没有一个首辅梦,首辅之位的诱惑谁经受得住,何吾驺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自然也不例外。
想他何吾驺论能力、论资历哪一样不完胜丁魁楚,凭什么要他屈居于丁魁楚之下。
何吾驺若要角逐首辅之位,少不了帮手,正好朱由榔开恩科给了他一个好机会,拉黄仕俊进内阁,如此一来,他能扳回一点儿局面。
丁魁楚收回目光,他既然知道了何吾驺的野心,又如何会让其得逞,上奏道:“陛下,黄阁老虽说是个好的人选,但是何阁老恐怕忘了一件事。”说着,丁魁楚朝何吾驺轻蔑一笑,继续道:“据臣所知,黄阁老如今已是七十六岁高龄,以如此高龄,主持一场科举,臣担心他的身体未必吃得消。”
何吾驺眉头一挑,不过马上恢复镇定,兀自道:“丁阁老多虑了,黄阁老老而弥坚,身体一向很好,虽闲赋在家,但无时无刻都想着继续为朝廷效力。”
“呵呵!”丁魁楚轻笑道,“科举事关重大,岂能有半点儿马虎,若是真有个万一,恩科出了问题,这个责任何阁老当的起吗?”
此话一出,何吾驺脸色顿时黑如锅底,丁魁楚的步步紧逼令他陷入两难。若他真的应下来,难保丁魁楚不会从中捣乱,毕竟黄仕俊的年纪摆在那里,到时候丁魁楚定会以此发难。
丁魁楚见何吾驺一言不发,躬身道:“陛下,大明科举历来由礼部主持,臣以为礼部尚书王应华,堪当此任!”
朱由榔望着底下丁魁楚与何吾驺的交锋,他心如明镜,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在争夺此次恩科的主导权,笼络门生罢了。
两百年下来,大明的科举早已形成了它一套固有的潜规则。
考生能否被录取决于考官是否赏识其答卷,对于中试者来说,其能榜上题名固然要感激皇恩浩荡,但首先要感谢的还是对其中试起了直接作用的房考官和主考官,因为没有后者的录取,即使皇恩再“浩荡”也不会落到他的身上。所以,每每考生金榜题名,便尊称当科的主考官为座主,而自称其门生。
座主与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的关系,同时又构成利益共同体。
座主提拔门生,利用门生攻伐异己,两者互援入阁,相互包庇,朋比容奸,甚至结党营私,把持朝局。
“够了!”朱由榔脸色一沉,大声呵斥道:“你们二人乃是当朝首辅与次辅,在百官之前如此争吵,成何体统!”
“臣知罪!”
两人见朱由榔震怒,齐声请罪。
“关于主考官之事押后再议。”朱由榔冷哼一声,没再理会两人,道:“关于此次恩科,朕早有思量,如今的八股取士多有弊端,朕欲取消八股之制,重新制定考试规则!”
朱由榔此话一出,朝堂瞬间鸦雀无声。
大臣们一个大眼瞪小眼,眼中满是不可思议,一时竟没反应过来,还以为他们听错了,实在是朱由榔的话太过耸人听闻。
“臣反对!”
何吾驺一个激灵反应过来,激动道:“八股取士乃本朝国制,纵然陛下身为天子也不能一言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