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君临天下-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侯飞永远忘不了刘毅那一句“孬种”。他为自己的胆小羞愧不已,刘毅身为王府统领,又怎会在演习中活活撞死自己。
从那以后,侯飞发誓无论何时何地绝不会再退缩,自己要像刘毅证明,他绝不是孬种。
侯飞望着满脸杀气,再次向他冲来的刘毅,双手紧握鸟铳,将枪口毫不犹豫对准了刘毅。这时候,在侯飞眼中再也没有统领,他看到的只有敌人,眼神中透露着决然,丝毫没有恐惧。
此时冲在最前面的五十名骑兵早已收起弓箭,手中腰刀在手。一如上次,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十步开外,继续朝着火铳手冲锋而来。
侯飞望着越来越近的骑兵,这一次他没有退缩,依旧等着射击的命令,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随着吕阳最后一次下达射击命令,侯飞点燃了火绳,扳下了枪机。
吕阳并未下达撤退命令,这意味着他们不能撤退。不少火铳手忍不住闭上了眼,不过没有人敢随意乱动。
侯飞却一直睁大了眼睛,他要看看这次骑兵们是否真的会撞上来。
只听“唏律律。。。。。。”一阵响鼻声,五十匹战马前蹄向上扬起,五十名骑兵最终停在了距他们近前一步之外。
侯飞双手仍保持着射击姿势,与尽在咫尺的战马对视,刘毅的腰刀从侯飞眼前划过。
刘毅居高临下审视着众人,过了片刻才平淡地说道:“总算有了点儿样子!”
说完,刘毅收起腰刀,看了眼在他跟前依旧面不改色的侯飞,夸了他一句,“你不错!比起上次那个被本官下瘫的孬种强多了。”
侯飞听刘毅提及自己上次的丑事,嘴角忍不住抽了抽,不过还是如实回禀,高声道:“报告统领,我就是上次那个被您下瘫的‘孬种’!”
“哦?”刘毅又重新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新兵蛋子,虽然身形略显削瘦,不过一双眼睛倒是炯炯有神,毫无畏惧,“看来你进步不小,总算没有辜负殿下对你们的期望!”
刘毅知道朱由榔为何安排他们骑兵和火铳手对阵,除了检验火铳手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更重要的是锻炼火铳手的胆量。
朱由榔没有指望所有人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是必须要做到令行禁止,演习虽然与实战还有差别,不过从这三次的演习结果来看,火铳手的确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刘毅从战马上一跃而下,将战马交给一旁的士兵,走到吕阳面前,严厉道:“还好这次演习,火铳手们表现还过得去,若是还像前两次那样不中用,你这个哨官也不用当了!”
“卑职一定牢记统领教诲!”吕阳昂首保证道。
刘毅点了点头,吩咐道:“休息半个时辰,吕阳随本官去回禀殿下,解散!”
校阅台上,朱由榔将这场演习从头到尾看在眼里,对于火铳手们的表现他还是比较认可的。
在骑兵冲到阵前时,火铳手能够射击三轮,这速度绝不算慢,只是若换了燧发枪,想必射击速度再提高一倍都不止。
朱由榔对于燧发枪始终念念不忘,鸟铳始终受制于阴雨天气,万一碰到雨雪天气作战,鸟铳比烧火棍强不了多少,部队作战能力必定大受影响。
尤其是朱由榔如今身在南方,这些时日碰上过不少雨天,亲自看到过鸟铳如何失灵。可惜,即使朱由榔将燧石打火的方法告诉汪远等工匠,至今为止,他们还是无法做出一把像样的燧发枪。
朱由榔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去澳门买几把燧发枪,希望到时候,汪远等工匠在见识过燧发枪后能够吃透其制作原理。不过,朱由榔心里清楚这种希望不太大,汪远等人并非顶尖的枪炮专家,说到底他还是缺这方面的人才。
朱由榔曾私下和宋应星提过燧发枪一事,宋应星告诉他不擅长这方面,他倒是听他大哥宋应升提过原兵部侍郎毕懋康制造过一把自生火铳。
朱由榔想到近日宋应星邀请了不少好友来梧州,也许他们中有擅长这方面的专家,吩咐一旁的陈进忠道:“给本王准备好马车,本王等会儿要去复旦学院一趟!”
skbshge
第220章 传教士毕方济()
陈进忠得到命令后匆匆离去,为朱由榔准备出行马车。
“参见殿下!”
不多时,刘毅带着吕阳便来到了校阅台。
朱由榔见到一身戎装的吕阳,夸赞道:“你果然没有令本王失望,”
吕阳听得朱由榔激励,脸色潮红,行礼道:“誓死效忠殿下!”
“好!”
朱由榔又和吕阳聊了聊关于火铳手的训练事宜,勉励了一番吕阳,便出了王府,马车直奔复旦学院。
复旦学院,宋应星带领众人参观完毕后说道:“诸位,宋某已命人准备好午饭,随我来。”
“哈哈!看来本王来的正是时候!”
本来正走在绿荫大道上的宋应星闻听这熟悉的声音,回头一看,来者果然是朱由榔,急忙拜道:“拜见殿下!”
陈弘绪、徐世博等人听得宋应星称呼,猜到来者正是永明王,乌拉拉一群人跪拜道:“拜见殿下!”
“诸位先生不用多礼,请起!”朱由榔抬手道:“先生不介意添一副碗筷吧?”
宋应星拱手道:“自然欢迎殿下!”
席间,陈弘绪不时打量朱由榔,朱由榔给他的感觉确实不一般,没有明朝宗室身上骄横跋扈之气,反而更是平易近人,心里不禁暗暗道,这位大明藩王确实不一般。
宋应星坐在朱由榔一旁,向朱由榔一一介绍着众人。
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物,朱由榔并没有听说过,甚至有的籍籍无名,不过他也没有因此怀疑在座的真才实学,这是朱由榔对于宋应星的信任,他相信宋应星不会邀请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物。
朱由榔端起酒杯,喜笑颜开道:“欢迎诸位来到复旦学院,本王敬诸位!”说完,朱由榔一饮而尽。
朱由榔的不拘一格令众人轻松了不少,之后便放开了,聊大明局势,聊复旦学院未来发展方向。。。。。。
朱由榔其中大半注意力却都放在了棕发蓝眼的毕方济身上,自从从宋应星口中得知毕方济是名传教士后,他心中便有了重新计较。
传教士在大明是一群特殊人群,明万历年间,耶稣会士率先入华,掀开了明清时期中西方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序幕。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利玛窦和汤若望,他们在大明都留下了不小的影响。
传教士起初来大明只是为了传教而传教,结果可想而知,到处碰钉,相当不顺利。
利玛窦率先改变策略,他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
利玛窦的成功经历,让传教士们认识到,他们要想在中国传教成功,必须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并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礼仪习俗。于是来华的传教士大都是当时西方的饱学之士,在科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以宣传西方的科学文明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
也正是因为这群人,大明一些较为开明的士大夫,诸如杨廷筠、李之藻、叶向高、冯应京、曹于汴、赵可怀、徐光启等人对西方文化有了较深的认识,又以徐光启的成就最高。
朱由榔还知道历史上除了永历皇帝自己,他们一家老小都受洗,入了天主教,毕方济甚至还被永历皇帝封为太师,可见这些传教士影响之深远。
不过这些都不是朱由榔关注的重点,他在意的是毕方济是否精通枪械火炮,这才是朱由榔最渴望的。
历史上汤若望可是个军事专家,朱由榔寄希望于毕方济,希望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
朱由榔端起酒杯朝毕方济敬道:“毕神父可能听懂我大明话?”
毕方济再三确认朱由榔是在同他说话,站起来,惶恐道:“回禀王爷,在下会说大明官话。”
朱由榔听着毕方济一个外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话,忍不住笑道:“说得好!”
毕方济不懂朱由榔为何发笑,不过只要没有得罪这位大明藩王就好。
朱由榔继续问道:“不知神父来我大明多少年了?”
毕方济愣了愣,显然他没有在意过这些,他不禁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来大明的时间,不算不知道,粗粗一算,他1610年登陆大明澳门,至今已有三十四年。
“回殿下,已有三十四年。”毕方济回过神后说道。
朱由榔惊讶道:“这么久?”
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尤其还是医疗不发达的古代,这已经是人生一半的时间了,朱由榔都有些佩服这群为了传教豁出去的人了。
“那不知神父这次来梧州是所谓何来?”
朱由榔的这句话毕方济心里一紧,他不知道朱由榔问这话的目的何在。毕方济等传教士在大明传教并非一帆风顺,两次“南京教案”让他们的传教事业差点儿毁于一旦,至今他还心有余悸。
这也让毕方济对大明的统治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可不想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传教事业再次面临危机。
毕方济谨慎回道:“在下本是打算回澳门,此番来梧州完全是机缘巧合,只是想见识一番大明的书院,别无他想。”
其实毕方济之所以跟随徐骥来此还是为了传教,来大明多年的毕方济深知一个道理,物语类聚,人与群分,能与徐骥相交之人,对他们这些西方传教士接受度更高。
朱由榔对比不置可否,只是呵呵笑了两声,说道:“本王对于你们的西学十分感兴趣,倒是想找个时间与神父好好交流交流。”
听到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