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21章

中国哲学初步-第21章

小说: 中国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涅槃”

    ,获得解脱。 这无论如何也会挫伤很多人念佛修行的积极性。 加上成佛的前提——灵魂不灭说也仅仅是一个理论预设,并且不断受到人们的攻击与驳斥,这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死后能否成佛的怀疑。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名僧竺道生(?—公元434年)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涅槃佛性”学说。 他把处于彼岸世界的“真如佛性”内置于众生心中,倡“一切众生本有佛性”

    、“一切众生莫不是佛”

    ①,众生只要体认到自身本有佛性,即证得了涅槃。 道生的佛学理论解决了众生能否成佛的问题,带来了佛教发展的高潮。 这种一切众生(包括十恶不赦的“一阐提人”)悉有佛性和当下顿悟成佛的理论,在当时一度还找不到佛典上的依据。 显然,道生在理论上似乎主要得力于郭象的“万有独化”论:郭象主张每一个体都是体用相即、体用一如的,这

    ①《注维摩诘经》

…… 129

    中国哲学初步321

    种思想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变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涅槃佛性说;郭象认为人们只要“纵心直往”

    ,就能与绝对本体“有”

    “冥然契合”

    ,这实际上就是“顿悟成佛”

    的另一种说法。显然,如果说佛教的“般若学”与玄学“贵无”论相契合的话,那么,佛教的“佛性论”则与玄学“贵有”论也是相承接的。

…… 130

    421中国哲学初步

    易学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这《经》、《传》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可谓众说纷纭。 我们这里把《周易》全书放置在秦汉之际予以评价,是因为成书的《周易》自秦汉以后才产生巨大影响。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经》所呈现的对宇宙世界的极其辩证的看法,可以说至今仍为世人所注目。 它为传统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至于《传》,它借阐发《经》而开出的宇宙生成论,甚至奠定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易经》蕴含的朴素辩证观

    就《易经》的性质来说,它首先是一部占筮用书,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几千年来一直为一层神秘之雾所笼罩,并为卜卦算命者所膜拜。但是,如果我们廓清《易经》的迷雾,透过其神秘的卜辞的外壳,深入到《易经》内部,我们就会发现,《易经》却又是一部表现殷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

…… 131

    中国哲学初步521

    献。 从哲学角度来看,《易经》中包含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又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素朴认识。《易经》中所包含的这些朴素认识,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易经》中包含有丰富的对立统一思想。阴阳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用以解释说明矛盾现象的最基本的范畴。《易经》卦、爻辞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阴阳概念,但是,阴阳矛盾对立的思想实已含蕴其中。《易经》是以“—”

    和“--”两个基本符号重叠变化而构成为卦象的。“—”和“--”两个符号最初可能是奇、偶数的表征,但在成书的《周易》中,它显然已经体现为矛盾对立的阴阳两极。 由这两个符号重叠变化延伸出八卦、六十四卦,无疑也使八卦、六十四卦构成为一个两两组合的有机的对立统一系统。例如,八卦就是由乾与坤、坎与离、震与巽、艮与兑构成的四个对偶卦组。 而从它们的卦象以及其各代表的基本物象、卦德等方面来看,无不表现了两两对立的特性。 以乾与坤为例,其卦象分别由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组成,代表纯阳B和纯阴,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 从乾与坤所代表的物象的性质来看,乾为天,坤为地;乾为父,坤为母;乾主刚,坤主柔。 天地、父母、刚柔也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 而由八卦推衍出的六十四卦,同样体现了这种关系。 以否与泰为例,两卦卦象分别是和。 否卦是乾在上、坤在下,表征阳气上B升阴气下降,二者不相交合,故谓之否。 泰卦是乾在下、坤在上,表征阴气已达其顶点,阳气作为潜在的力量逐渐增大以取代阴气。 这一卦是正常的,它显示了阴阳相互交合,二

…… 132

    621中国哲学初步

    气畅通,故谓之泰。 从《易传。 彖传》对此的解释上我们亦可得到佐证。《彖传》说:否“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泰“小往大来,吉,享,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但否与泰的对立又不是绝对的,两者对立中又存在着统一。《易传。 序卦》中指出:“泰者,通也,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这说明泰与否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总之,《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无论是卦象、卦意,还是其所代表的物象,无不蕴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的萌芽。其次,《易经》中包含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思想。《易经》的作者观物取象,以“易”字命其书名,正是取其变化之意。《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这说明,《易经》作者已经从日月盈亏、寒暑消长、四季迭替的自然现象中猜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性。《易经》开篇的《乾卦》中,作者就以“龙”为象征,表达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状况:“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作者通过“龙”从“潜”

    、“见”到“跃”

    、“飞”的变化,喻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隐到显,由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易经》作者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 133

    中国哲学初步721

    的逐渐上升的过程。 例如《艮》卦就以人体的不同部位来比喻说明这一点:“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艮其限,列其寅,厉熏心。”

    “艮其身,无咎。”

    “艮其脯,言有序,悔亡。”

    “敦艮,吉。”

    “艮”有极端注意之意。 “趾”是脚趾;“腓”是小腿肚;“限”是腰胯;“辅”是腮或头。《易经》作者以人的身体为喻,要人们密切注意事物的自下而上的变化情况而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以达到“吉”的效果。 这就直观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再次,《易经》中还包含有发展变化是由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所引起的思想。在《乾》卦中,“龙”由潜于水底到飞跃在天,表明事物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而达到了顶点,再往前发展,必然要走向其反面,因此出现“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的结局。 这是说,“龙”飞至顶点,必然有所忧悔。 作者以此说明“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自身的限制,而向其反面转化。 这也就是“物极必反”。

    《易经》作者还通过阴阳剥复的规律来形象地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阴剥则阳复,但是,阴长到一定程度便又向其反面转化,这时又变为阳剥阴复。 比如一年中的四季变化

…… 134

    821中国哲学初步

    正体现了阴剥阳复的规律性。《易经》作者又看到这种阴剥阳复的转化有其周期性。《复卦》爻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说明,《易经》作者试图在复杂多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和掌握事物阴阳剥复转化的周期和规律。 不仅如此,《易经》作者还进一步提出“无平下陂,无往不复”

    (《泰卦》)的论断,把矛盾转化、物极必反认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法则。可见,《易经》中这些关于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虽然是非常朴素和直观的,并且带有某种神秘性,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我们的先人试图从自然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复杂矛盾运动中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努力却是十分可贵的。 这些辩证思维的萌芽对于形成后来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易经》中还包含有对主客观辩证关系的某些粗浅认识和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萌芽。《易经》作为一部占筮用书,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吉凶祸福、利咎否泰的问题。 上文我们曾看到,《易经》作者在占筮实践中初步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及其对立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的规律性。但是,他们对待占筮的结果,并不主张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例如《履》封中,以人与老虎相遇可能出现的后果为例,形象地说明了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作用。“履虎尾,不咥人,亨。”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 135

    中国哲学初步921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眇能视,破能履”

    ,是瞎了一只眼还自以为能视,瘸了一条腿还自以为能走的意思。 比喻对客观事物不作具体的分析而刚愎自用。 在这种情况下,踩到虎尾上必为虎所伤。“愬愬”

    即恐惧的意思。 清代焦循在解释这一卦时说:“居之以礼,行之以恭,恐惧戒惧如履虎尾,终必吉也。”

    即人正处虎尾之地,如果能执礼谦恭,以柔顺对强暴,小心戒慎,就不会为虎所伤而得到“吉”的结果。 显然上述两种情况都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综上所述,《易经》虽然是一部占筮书,书中充满了大量的神秘的东西,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易经》作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