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大亨-第6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这口箱子下面好像还有东西?”杨靖正准备把刚刚打开的这口大铁箱子放在一边呢,结果却发现里面似乎还有东西。
也是,刚才虽然一口气从这口箱子中掏出了九件极为珍贵的瓷器,但这就件瓷器几乎都是中小器型的,区区九件瓷器就算是保护的再好,连这口箱子的一半体积也占不了。
刚才光顾着欣赏那件柴窑天青釉水仙花瓶了,杨靖直接就把被茅草盖住的箱子下半截给忽略了,此时再动这口箱子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口刚才给自己带来巨大惊喜的箱子,下半截好像还有东西。
果然,当杨靖把盖在上面的茅草全都清理出来之后,箱子下半部露出来的两件东西再次让杨靖的心脏一缩。
这是两个直径超过二十厘米的、古色古香的铜香炉!
几乎是和刚才那件柴瓷一样,杨靖仅仅是拿眼一看这两个香炉,脑子里立刻就冒出了三个字——宣德炉!
无需鉴定,无需考究,仅仅只需要一眼,杨靖几乎就已经可以判定这两个古色古香的香炉就是传说中的宣德炉!
所谓的“大开门”,所谓的“一眼货”,说的就是眼前这种宝贝。这样的宝贝真的是无需鉴定和考究的,因为这种宝贝总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不凡之处,哪怕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也能极为清晰的感觉到这种宝贝和其他物品的不同之处!
这就和刚才所发现的那间柴瓷一样,是那种不分专家或者菜鸟,都能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眼前这两个铜香炉就是这样!
“难道真是运气爆棚?这刚得了一件柴瓷,现在又要给我两件传说中的宣德炉?”杨靖差点忍不住大笑起来,实在是这口大铁箱子中的宝贝太出乎意料了。
所谓宣德炉,就是指明朝宣德皇帝,也就是永乐大帝朱棣的亲孙子朱瞻基当皇帝之后铸造的第一批铜香炉。这批铜香炉因为用料严格,铸造出来的成品也极为精美,因此一直被后世的人所仿造,从明中期到明晚期再到清朝以及民国,甚至到了现代,都有无数人在仿制宣德炉。
但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这宣德炉就是真正的“只有被仿造,从未被超越”的那种物品!
虽说从宣德炉问世一直到现在过了大约七百年的时间,期间也有无数的仿制品问世,但只要一提到“宣德炉”这三个字,谁都知道那指的仅仅是宣德三年铸造的那一批铜香炉。也只有那一批铜香炉,才有资格被称为“宣德炉”或者“宣炉”。
作为华夏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款香炉,一提宣德炉就不得不提制作下令宣德炉的宣德皇帝朱瞻基。
话说朱瞻基出生时,永乐大帝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自己,还说了八个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棣觉得这是一个吉兆。数年后,朱棣发起了影响大明王朝进程的“靖难之役”,并成功的成为了一代天子。
或许正因为此,朱棣很疼爱朱瞻基。朱棣经常带他离开京城去狩猎。北伐蒙古时,朱棣也有意将朱瞻基带在身边,在北方的风沙之中进行磨炼。
那个时候谁都知道,朱棣真正喜欢的是朱瞻基这个皇太孙,而不是长子朱高炽。
正是因为从小接受了祖父的亲自教导,所以朱瞻基在登基之后成为了非常合格的一名皇帝。别的不说,朱瞻基他爹,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曾经打算把朝廷从燕京迁回金陵。主要是因为燕京离蒙古太近,如果元朝残余势力反扑,那么燕京将首当其冲。
为此,朱高炽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如设立了金陵守备,派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坐镇指挥。同时指派皇太子朱瞻基到金陵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主持工作。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计划前去世,使得这一计划暂时中断。
朱瞻基即位后,作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十分英明的决定取消父亲的迁都计划,继续以燕京作为帝都。
毫无疑问,朱瞻基继承了祖父朱棣的某些优良品质。他愿意将都城尽量靠近北方,身体力行地履行“天子守国门”职责。
朱瞻基有一个亲二叔,名字叫做朱高煦,这家伙生的孔武有力,一身武艺非常不凡。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作为朱棣的次子,可是没少给他亲爹立功,所以朱高煦自认为功劳很大,应该接掌他爹朱棣留下的皇权。
所以,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的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很不服,于是这家伙就打算学习他爹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向朝廷发起进攻。然而,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在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杨荣的建议下,朱瞻基御驾亲征,三下两下就打败了朱高煦,并将他生擒。并最终杀死了这个谋逆的二叔。
在打败朱高煦后,朱瞻基立即召见赵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兵权。就这样,一直困扰大明王朝的潘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同时在朱瞻基担任皇帝的这十年间,他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在军事上,朱瞻基跟他爷爷朱棣一样,多次御驾亲征,外御蒙古、内平叛乱,保持了大明王朝的屹立不倒。在财政上,朱瞻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减免惩罚性税赋,发展经济。在文化上,实施比较宽松自由的文化政策,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最终,朱瞻基用十年的时间,加上他父亲在位的那一年,创造出一个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仁宣之治”。
可以说,朱瞻基确实是一位很不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英明的皇帝。而宣德炉就是这位英明的同时又极具艺术气息的宣宗皇帝下令打造的。
ps:鞠躬感谢“非常懒的鱼”100的打赏。
。
第七五六章 明代的皇帝们()
朱瞻基的文成武功也算是极为出色的了,他不仅在治理国家以及军事方面有着杰出的才能,在文艺方面也是相当的不错。
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他的书画作品经常当作图书赠重臣,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也就是说,朱瞻基除了是一名皇帝之外,其实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才子,他的诗词字画也是相当有名的。当然,最有名的要数朱瞻基喜欢玩蛐蛐这件事。
朱瞻基当皇帝的时候,在民间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促织者,蟋蟀也,民间叫蛐蛐。
朱瞻基喜欢玩蛐蛐,这可是天下闻名的事情,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皇帝再是皇帝,他首先也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的那样的爱好。
朱瞻基身为天子,喜欢玩蛐蛐,这虽然有些不务正业之嫌,但谁又能说什么呢?好歹人家在玩蛐蛐之余,还能把一个偌大的国家治理好,这就已经足够了。总比他那些不孝的子孙强吧?
其实例数明朝的这些皇帝,貌似就没有一个正常的,怪不得后人都说明朝的皇帝都很奇葩。
先说朱瞻基的曾祖父朱元璋,在元朝,汉人起名字是十分随意的,基本上都是按数字排列,所以朱元璋他爹就给他起了重八这个名字。这就好比咱们开国初年很多以动物命名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二狗子,又或者狗蛋等等。不过朱元璋的这个名字可意义非凡,重八就是十六,而明朝总共就出了十六个皇帝,朱元璋他爹一介农民能起这么有深意的名字,也真的是不容易。
还有朱瞻基他爹朱高炽,也就是明朝第四任eo大人。这个皇帝是明朝最胖的一位皇帝,也是最能吃的一位皇帝。
朱高炽多么胖呢?这伙计胖到需要两个內侍搀扶才能走动,而他这么胖就是吃出来的。他也从没上过前线,那为什么能当皇帝呢?命好!他的弟弟朱高熙英勇善战,有他爸爸成祖朱棣的气概,他爹朱棣原本也有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无奈他不是长子啊,年纪大了的朱棣架不住言官的炮轰,不知怎地就立这个胖子当皇帝。不过朱高炽当了十个月皇帝就下台了,因为是病死了——纯粹吃出来的病!
朱瞻基就不用说了,蛐蛐皇帝嘛!
而朱瞻基的后辈子孙就更不堪了。他的灰孙子辈中有一个叫做朱厚熜的,也就是嘉靖帝,他是个地地道道的道士皇帝,但在位时间却非常长,四十五年。
嘉靖帝刚上位那会儿还是非常励精图治的。因他自己是外藩即位,所以想给自己的老爸老妈搞个好名头,可是大臣们不同意,因为这事儿,刺激到他了,后来和大臣们就不怎么来往了。国家大事不管了,也不上朝,一头钻进了道士行业。嘉靖帝在荆楚大地长大,正是道家的发源地,所以嘉靖后期,基本也就没管过国家大事,日日苦练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人称“道士皇帝”。
朱瞻基的灰孙子这种还有一个叫朱翊钧的,也就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十岁就当了皇帝,不过头上一直有一块大石,朝政完全被张居正托管,他自己就是一个空架子。哪怕可怜的万历皇帝实在压抑的受不了找个宫女临幸临幸,也都能被张居正上升到亡国的高度。
好不容易张居正死了,天天又听那些言官啰里吧嗦,最后直接撂挑子不干了,硬生生的竟然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至于上朝,那就更不可能了,也是任性到了极致!最关键的是就这样,明朝还没有灭亡
至于朱瞻基的另一个灰孙子朱由校,也就是明熹宗天启帝,那更是个奇葩,人称“明朝鲁班”。
要说这个皇帝更奇葩,因为人家的专业技术是木匠,华夏历史史上唯一的一位木匠皇帝,皇帝只不过是兼职,可能兼职也不能算的上。
天启皇帝他爹从小不受待见,所以他也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