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是他投奔孙权的时机。我们知道孙权接班的时候是非常地困难,而鲁肃此刻早就到了江东。我们要知道鲁肃到江东来跟谁来的?跟周瑜来的,但是他到了江东以后他不依附孙策,这一点很重要。就按说你是周瑜的人,你就应该跟着周瑜去帮孙策嘛,他不去。有一条史料说鲁肃和孙策见了面,但是这条史料靠不住,已经被历史学家考证过了,应该是没有见面。孙策去世以后,鲁肃不打算投奔孙权,他打算投奔谁呢?他打算投奔一个叫郑宝的人,这个郑宝是什么人呢?不知道,没传的,可见他不怎么样,不是什么人物。那鲁肃宁肯去投奔郑宝也不投奔孙权,说明当时流亡北士或者“宾旅寄寓之士”这些人不看好孙权,他们是犹豫观望态度,不急于表态,当然也没有反对,不像江东士族那样反孙权,是个中间力量。但是这个时候鲁肃一下子站到孙权这儿来了,这是一个信号啊。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鲁肃就叫做来得巧。而且来了以后跟孙权大谈什么呢?“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跟孙权谈起做皇帝的事情来了,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可观的。这是时机。
第三个是途径。一般地说,“宾旅寄寓之士”进入孙权政权也是靠“宾旅寄寓之士”来介绍推荐,比方说严畯就是张昭介绍的。而鲁肃这个第二政治势力的黄色人物,是那个红色人物推荐的,这也特别。而且鲁肃进入孙权幕府以后担任的职务是什么呢?武职。开始还是做宾客了,就当了一段时间的宾客,后来出任武职。我们知道孙氏政权一般就是说,武以周瑜为首,以淮泗将领为主;文以张昭为首,以流亡北士为主,基本上是这样一个系统。鲁肃是一个中间人物。这就打破了孙氏政权的格局,表现出一种前两股政治势力合流的趋势,所以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画话音]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知道,鲁肃投奔孙权,并最终担任武职,不仅表现出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这两股政治势力的合流;而且更进一步来看,既然流亡北士可以进入以淮泗将领为主的军事系统,那么,江东士族将来岂不是也可以吗?这就使孙氏政权的三股政治势力——淮泗将领、流亡北士、江东士族有了合流的趋势。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鲁肃投奔孙权并最终出任武职,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那么鲁肃之后,接替鲁肃军职的是吕蒙,吕蒙是谁?他出任这个职务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了鲁肃的意义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吕蒙的意义。我们知道孙氏政权的军事将领当中,最重要的是上游统帅,所谓上游统帅就是把守长江上游的。那么孙氏政权的上游统帅是哪些人呢?第一个是周瑜,第一任,周瑜去世以后是鲁肃,鲁肃去世以后是吕蒙,吕蒙去世以后是陆逊,被称为东吴四英将,四大英将,也是四任统帅。那么这个第三任吕蒙又怎么有意义呢?我们也来看他的身份。第一,吕蒙不是江东人,他是汝南富邳人,不是江东的。这一点和江东士族不一样。第二呢,这个人没什么文化,叫“少不修书”,从小不学习的,所以他也不是什么士人,他不是流亡北士。这一点和张昭他们不一样。第三点呢,他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孙策的部队,但是职位很低,开始大概就是一个勤务兵,这叫做“引置左右”,跟在旁边的,也就是一勤务员;后来当了一个别部司马,就是当了一个杂牌军的小头目。这个和淮泗将领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说鲁肃是和三股政治力量都说得上话,那么吕蒙就是和三股政治力量都沾不上边。
因此,我们如果说三股政治力量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话,那么鲁肃和吕蒙就是灰色的,或者说他具有灰的色调。因为一个是都有关系,一个是沾不上边。孙权需要这样的一个灰色。为什么呢?他在前期,他需要由灰色把他政治地图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调和起来。因为灰色是可以跟任何色彩搭配的,你们会穿衣服的都知道,灰色好搭配。后期呢,他需要一个颜色实现他政治地图的“泛蓝”,那么鲁肃和吕蒙刚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看一看孙氏政权长江上游四大统帅的这样一个任职的秩序,就可以证明田余庆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就是孙氏建国的道路就是江东化的道路。由一个外来的、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的政权,逐步地过渡到依靠本地世家大族力量建立的政权,这就是孙权建国的道路。
当然,这只是我们事后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觉得是这样的;而在当时呢?在当时也许只不过是一次风云际会,也不过是一次双向选择。我们来看一看周瑜劝说鲁肃的时候是怎么讲的:周瑜说,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乱世是我们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的最好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周瑜引用了马援答汉光武帝的一段话,叫做:“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不但君在挑选人才、挑选臣,我们作为人才、作为臣,我们也可以给自己选一个老板,那么多老板嘛。而在周瑜看来,孙权是值得选择的,周瑜认为他和鲁肃跟着孙权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那么孙权为什么又值得选择呢?请看下集——坐断东南。
《易中天品三国》(四十四)坐断东南
【画外音】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尚未成年的孙权接手了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但夹在曹魏、蜀汉之间的江东,当时实力并不强大,而且曹魏对江东虎视眈眈,蜀汉对江东不怀好意,孙权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孙权上表称臣,半年以后刘备称帝,孙权不为所动。但在曹丕称帝八年以后,孙权坐稳了江山,发展了实力,最终在江东登基称帝,他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他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坐断东南》。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孙权这个人为什么值得像周瑜啊,鲁肃啊这样的人来选择呢?我们的答案是:孙权确实具有领袖的素质,孙权也确实是值得投靠的一个人,他也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后来辛弃疾在他的词里面是这样描述孙权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孙权其实很不容易,我们知道在魏蜀吴三国当中,孙权是最后称帝的,而且拖了八九年,而且两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那么是孙权不想吗?不是不想,是他不能吗?恐怕也不是不能。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改元章武,那这个时候,孙权也可以跟着来啊,反正大汉没了,那曹丕也当皇帝了嘛,刘备也当皇帝了嘛,那阿Q都知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当得,我当不得,刘备当得,我当不得,他也可以当啊。再说了这个时候,大汉已经亡了啊,你不当皇帝你当什么?你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你不是君就是臣嘛,没有第三种道路,那你不称帝,就只有称臣。那么此刻有两个皇帝了,你向谁称臣呢?孙权的选择是向曹丕称臣,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四个月以后,孙权向曹丕称臣,再过三个月,孙权接受曹丕的封号,封为吴王,这是第一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
第二次呢,是在黄武二年,也就是曹丕魏文帝黄初四年的四月,东吴的这些群臣向孙权劝进,说大王啊,咱可以当皇帝了吧,孙权说不当,我还是不称帝。这个事儿呢,本来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惯例,就是这些人他要称公、要称王、要称帝,是要让一让的,比方说曹操当魏公的时候,其实是很想当的,大家说你也应该当,他说我不敢当,只有周公才能当,我怎么能跟周公比呢?不好意思啊,他要让三回。刘备称帝的时候也是,哎呀,这个我不能当,他也要让一让,诸葛亮还要劝进一下。可是孙权这回是真不当啊,他为什么不当呢?他要有一个说法是不是,他的说法是,哎呀,你们看看,大汉王朝现在成了这副样子,衰落到这个样子了,我作为汉臣,不能为王朝尽心尽力,已经非常惭愧了,哎呀,我哪有心思当什么皇帝呢?相信吗,大家,鬼都不信。所以他的群臣就认为他是作秀了,就继续劝进,孙权也知道那个话没人相信,就说点实在的,他就说我跟你们说句实话吧,他说上一回我本来是可以称帝的,我为什么要向曹丕称臣呢?大家想想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刘备在四月份称帝以后,六月份,他就带着军队打过来了,这个时候寡人(他不是还没称帝吗,当然称寡人),那个时候寡人也听说北方愿意支持我们一把,寡人也知道,那魏文帝曹丕他没安好心,他说是支持我,其实是要挟我们,意思说我们要不听他的,他一块打,那刘玄德他从西边发兵,那魏文帝他从北边发兵,那寡人不就受不了了吗,那寡人就只好忍气吞声,向他魏文帝称了个臣,但是大家看看我现在,不是跟他都翻脸了吗。这个话一半是实话,但是他只能解释上一次不称帝,他不能解释下一次为什么不称帝,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表,我这里列了个一时间表,大家一看这个时间表,就知道孙权是怎么回事。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称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同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曹魏称臣。这很清楚,他就是怕刘备打他,他要求援。那么到了第二年,就是黄初三年的六月,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大败刘备这不就翻过来了吗?翻过来以后,孙权就对曹丕的态度就不那么恭敬了,一不恭敬,曹丕一发脾气,九月份,就派三路大军伐吴。于是,十一月份,孙权改元黄武,临江据守,就是跟曹丕翻脸了,然后到黄初四年四月,刘备病逝,同时,群臣向孙权劝进,说你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