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者
…… 162
85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肯定。
由狭义说,“经由口头传授或经由传统而得的确信也名为肯定。”这些是第三种认识方法。
(二)关于知识的对象或“原则,僧佉系统举出了二十五种。”我要把它们讲出来,是为了表明其中缺少逻辑的次序。
“一、自然(旧译‘自性’)。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源的自然”据他们说“是‘普遍’,是物质因,永久的物质,细微不可见,也復不可分,没有部分,能产生而不能被产生,”是绝对的本体。
“二、心智(指budhi,旧译‘觉’)。从自然最先产生心智,从心智产生其余的原则(指dharma,旧译‘诸法’)
,心智是不可分的,“他们说,”由于三种性质(指triguna,旧译作‘三德’)
的功效,心智能分别为三个神。
三种性质是善良、不净或醜恶、晦暗(指satva,raja,tamas,旧译作‘喜乐’、‘忧苦’、‘闇癡’)
,这三种性质形成一身与三神“
,——亦称“三头”
,——“三神为梵天(Brahma)
,毘湿拏(Visnu)
,和摩诃首罗(Mahesvara)。
三、意识、自我,信念(指ahankara旧译‘我慢’)。相信在一切知觉与沉思中皆有我存在,相信感觉的和知觉的对象“和心智的对象一样,”皆与我有关,简单地说,相信有我存在。意识是心智所产生,从意识又产生以下诸原则。四至八、意识的五种基素(指tānmātra旧译‘五唯’)
,即五种细微质,原质或原子。这些细质不是人的感官所能知觉,只有一种更高级的存在才能知觉到,五种基素由意识产生,它们自身又产生五种元素(旧译‘五大’)——即地、水、火、风与空。
九至十九、其次十一个原则(指indriyaEni,旧译‘十一根’)
,即感觉器官,皆由自我所生。此中有十个外在感觉器官,包括五个感觉器官(旧译‘五知根’,即耳、
…… 163
乙、印 度 哲 学951
皮、眼、舌、鼻)与五个行为器官(旧译‘五作根’)。五作根为嗓子(旧译‘口’)
、手、足、肛门(旧译‘人根’)
、生殖器(旧译‘大遗’)。第十一器官为内在的心。二十至二十四、空间里的气、风、火、水与地,是由前面所说的五种细微原质所产生的。第二十五是灵魂(旧译‘神我’)。“在这样极无秩序的形式中,我们只看见一切反思的开端,它们似乎被罗列在一起而作为普遍。但是这样的排列当然说不上有系统,乃是毫无意识的。
起初这些原则是彼此相分离和相先后的,后来在灵魂中才得到它们的统一。据他们说,“灵魂不是被产生的,也不是能产生的,它是个体的,所以有很多的灵魂;它是有感觉(旧译‘有情’)的,永恒的,非物质的,不变的。”柯耳布鲁克在这里把僧佉中的无神论与有神论分开,因为“有神论派不但承认有许多个体的灵魂,而且还承认上帝(Isvera旧译‘自在天’)为世界的统治者。”灵魂的认识仍为主要的目标。
“从观察自然和超脱自然于是达到灵魂与自然合一,正如跛人与盲人为行动和引路的目的而合作——盲人是作为背负者和不识路者”(自热?)
,“跛人是作为被背负者和引路者”(灵魂?)。
“由于灵魂与自然的合一,于是万有得创生。这是基于理智及其余诸原则的发展。”
这种合一是宇宙万有的自在自为的依靠,也是宇宙万有赖以保持的依靠。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为了理解对象,思维中必须包含着对象的否定,这种否定的活动是必需的。这样的否定比那关于精神与自然的直接合一的许多话还较深刻。有一种见解以为东方人生活在与自然的合一中,这是浅薄而歪曲的话。因为灵魂的活动,精神,
…… 164
06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当然是与自然相关联的,并且是与自然的真理合一的。但这种真正的合一本质上是包含着否定直接合一的那个环节。那一种直接的合一只是动物的生活,只是感官的生活与知觉。
但只有当精神独自存在于本身之内,同时把自然物予以否定的时候,精神乃与自然合而为一。
印度人所提出的观念是灵魂与自然的合一,这种合一便是创造。〔论及万有创生,这种否定的作用还有进一步的意义。
〕①他们说:“灵魂的欲望与目的是满足与解脱。为了这个目的,意识就被赋予一个精神的形体(按指suksma,旧译‘细身’)
,其中包含着所有上述诸原则,但只在这些原则的初步发展之中。“
在这个观念中有某种我们所说的抽象性或潜在性的观念存在着,正如花朵已潜在于花蕾中,但还不是现实的和真实的。
这种潜在性的名称为“棱迦”
(Lingam旧译“相身”)
,表示自然物的创生力与活动力,在一切印度人的观念中估着很高的地位。
“这精细的形体(按即‘细身’)然后变化为一个粗的形体,化装为多种形相”
,哲学与思考被推荐为防止堕落为粗的形体的一个方法。
以上我们已考察了那些抽象的原则,以下将提到关于宇宙万有的具体现实性的创生。
“形体的创造存在于灵魂中,被着粗身,包括高级的东西的八个等级(旧译‘天道八分’)
,和较低级的东西的五个等级(旧译‘獸道五分’)
,这有人单独一级(旧译‘人道一分’)。合共十四个等级,分为三个世界三个阶层。
(旧译‘三界’,按即天道、獸道、人道。)第一组
①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一三二页增补。——译者
…… 165
乙、印 度 哲 学161
八个等级在印度神话中各有名称,即一、梵王(Brahma)
,二、世主(Prajāpatis)
,三、因陀罗(Indra)等等;他们是神也是半神。“在这里梵王自身被表象为被产生的。
“低级的五等都是动物,即第一第二为四足动物(旧译‘四足生’)
,第三为鸟类(旧译‘飞行生’)
,第四为爬虫、鱼、昆虫(旧译‘傍行生’)
,第五为植物与无机物(旧译‘不行生’)。高级的八等住在天上,享有善行和德行,所以是幸福的(旧译‘喜乐’)
,不过还是不完善的,在转变中的。低级的五等住在黑暗糊涂(旧译‘癡闇’)的下界。人住在两者之间,在那里〔永恒的烦恼〕①,不潔与情欲(旧译‘忧苦’)支配着。“
“僧佉论更在这三个属于物质创造的世界以外,设置了另一个心智的创造与它们对指viparyaya,旧译‘疑例’)
,令人无力者(指asakti,旧译‘无能’)
,令人满足者(指tusti旧译‘观喜’)
,令心智完善者(指sidhi,旧译‘成就’)。一、为阻碍者中又分为六十二种,乃是八种错误(指temas,旧译‘八分开’)
,八种意见(幻觉)
(指moha,旧译‘八分癡’)
,十种情欲(极端的幻觉)
(指mahāmoha,旧译‘十分大痴’)
,十八种怨恨(鬰闷)
(指tamisra,旧译‘十八分重闇’)
,十八种烦忧(指andhatamisra,旧译‘十八分盲闇’)。“这些多少表示了一种经验的、心理学的和观察的方法。
“二、心智的无力又分别为二十八种,乃指〔上面提到过的十一种〕②器官的残废与缺陷等等。三、满足又分为内在的(旧译‘依内’)与
①据荷本,第三○九页增补。——译者②据荷本,第三一○页增补。——译者
…… 166
26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外在的(旧译‘依外’)两种。内在的满足有四种(旧译‘四喜’)
:第一是关于自然的(指prakrtitusti,旧译‘自性喜’)“
即关于整个普遍与实体的,“因为僧佉有一种意见,以为知识就是自然原则本身的一种变形,由于这种知识就引起期望通过自然的动作而产生一种解脱”
,——认为在哲学知识中可以解脱自然。但真正的解脱不能希望是自然的动作,因为必须由灵魂通过其自身与其思想活动才能产生解脱。第二种满足(指upādāntusti,旧译“取喜”)是相信各种苦行足以获得解脱(通过忍受苦难与悔罪受罚)。“第三种是关于时间的(指kālatusti,旧译‘时节喜’)
,以为解脱按时来到,不用修学。第四种满足(指bhāgatusti,旧译‘感得喜’)
,是藉运气观念而得的满足,以为解脱依靠命运。这些外在的满足(旧译‘依外喜’)是关于世间享乐的节制,不过只是节制出自世间肉欲的动机的享乐,如对贪得不止(财富方面的)的厌恶“
,“和对世间享乐所生恶果的恐惧”等。四、令心智完善者(旧译“成就”)中又分为数种。此外还有一些使精神完善的“直接”心理的“方法,例如通过推理,通过友谊的谈论”等等,这些是在我们的实用逻辑中很容易找得到的。
关于僧佉的要义,还有一些须要讲到的。
“僧佉与其他印度哲学系统一样,特别注重”绝对理念的“三种性质(guna,旧译‘三德’)
,三德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