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1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来龙去脉
惩治盗墓贼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坟墓曾经是能够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保护冢墓,历来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荀鹤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明)刘伯温死者应使生者忆,今人当重古人绩。昭陵一望长安道,万里今非旧马蹄。贺敬之:《参观昭陵有感》
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清人褚人获《坚瓠集》续集有漳河曹操墓条,说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入行数十步得一石门,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以疑冢防避盗掘的做法,后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都曾采用这种史称虚墓、伪墓的形式。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中人骨无存,骨骸朽毁和被盗墓者毁坏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学者推断,这是经过科学清理的第一个潜埋虚葬的实例。(曹永年:《说潜埋虚葬》,《文史》三十一辑)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92
禁止盗墓的法律,在先秦应当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中写道,当时对于奸人盗墓,已经有以严威重罪禁之的惩罚措施。《淮南子》说到刑法有窃盗者刑,发墓者诛的内容。《魏书》记载,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毁废,诏曰: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这也是穿毁冢墓已经被法令严厉禁止的证明。唐代法律也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例如: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通过刑法的内容,可知王族贵戚的坟墓,受到特殊的保护。而看守者在盗墓现象发生后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也是值得注意的。从《明史》的记载看,当时法律有严治盗墓之罪的原则。而《大清律例》有关于发冢的内容,对三十六种情形分别处罪。其条例计二十二条,内容备极详密。据《新唐书》记载,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于是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然而适得其反,以致众滋不悦,使民意更为倾向安、昭陵壁画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93
来龙去脉史而背离朝廷。这正是因为发墓毁棺的做法过于极端,与民众传统情感习惯不相合的缘故。《旧唐书》也记载,张弘靖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民众的不悦,民众的失望,都表现了一种对于发墓毁棺的做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南史》记载,传说张骞墓有人欲盗发时,就听到作战时的鼓角声,盗墓者不得不惊退。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编》写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史书又频繁可见盗墓时遇大蛇围绕、崩雷晦雨等异象的记载。如果有人不畏惧这种保护墓葬的灵异警示,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惩罚。《异苑》写到,士燮墓常蒙雾气,屡经离乱,没有人敢盗掘。晋时地方官温放之前往发掘,在回程中即坠马而死。袁枚《子不语》有掘冢奇报条,说以发冢起家的朱某发富人坟,石椁坚不可开,于是纠同僧人诵咒开椁,诵咒百声,石椁豁然开,中伸一青臂出,长丈许,攫僧入椁,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坠地,琤琤有声。朱某后来也以讼事破家,自缢于狱。类似表现盗墓恶报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一现象,也是民间否定盗墓的社会舆论倾向的一种反映。回过头,我们再来探讨李世民的昭陵,如果不是它殉葬品的繁多,它不可能遭到被盗挖的下场。在昭陵上,我们引申出盗墓的问题,无非是因为昭陵符合了盗墓贼的心理。无论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盗墓贼的最初动机都是为了获得财宝。由此想见,李世民为自己营建的昭陵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愚蠢至极的。虽然,他依山而建,但世间万物总有沧海桑田的那一时。94
第32节: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两个性别的皇帝
唐高宗与武则天
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它也是唐朝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皇陵。关于它的命运,无论传说还是正史,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盗不了的墓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两个性别的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它也是唐朝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皇陵。关于它的命运,无论传说还是正史,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两个术士的把戏
唐朝李氏因要和道教李耳攀上亲戚,所以十分信奉道教,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道士们在唐朝很吃得开。在有关道士的传说中,唐朝初年的袁天罡与李淳风可谓出尽了风头。有着神秘色彩的乾陵自然也就跟他们两人扯上关系了。据说,唐高宗李治继位的第二年就派出这两人为他选一块墓地。当时,袁天罡是著名的星相学家,李淳风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两个人得到命令后分头行动。袁天罡先去江南走了一圈,发现并没有好地方,而李淳风比较聪明,他跑到唐太宗昭陵的附近寻找风水宝地。在昭陵东面,他转了很久也一无所获,于是就转到西边去找。可就在那天晚上,袁天罡来到了昭陵西边的一块地方,拿出罗盘测试,大喜,就把一枚铜钱埋在那里然后回去复命了。第二天中午,李淳风才慢慢地来到那个地方,捻指一算,也大喜,就把一根针扎入土中而返。李治听二人在同一方位选中了风水宝地,就命老臣长孙无忌去复查。长孙无忌按照两人的指示,来到了一座叫梁山的山上,他向下一望,大吃一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无名氏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车,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他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者也。故虽有剧盗,穿穴不竟,必皆舍去,人见其不竟也,遂从而神之,以为有风雨驱迫,其实不然也。(宋)程大昌:《考古编》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97
来龙去脉惊。此山生得好生奇怪:正南向北就像一位少女裸坐在蓝天之下,两条大腿左右翘起,一对乳房坚挺对称,梁山主峰下的苍松翠柏仿佛是少女柔软飘逸的长发。长孙老头来到了袁、李二人所示之地拨开伏土一看,又是大吃一惊,原来李淳风的针正扎在铜钱的圆孔之中,丝毫不差!后来,这里就成了传说中的墓道口。长孙老头回到京城把他大吃两惊的事情告诉了李治,李治大喜,就命军队开始在那里破土动工。由于此宝地在梁山的乾县,后人就称其为乾陵。但是,民间传说不可能只有一种,还有一个关于陵址的传说。这个传说认为那块风水宝地是由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定,但袁天罡是反对的。袁天罡反对的理由是,梁山近看非常奇伟,但唐高宗乾陵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赞扬唐太宗功业的诗曰: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98
若远观则非常低平,在风水学上,这种山的阴气非常重。如果真要在这山上建陵,李家的龙脉很可能会被一个女人所伤,坏掉大唐江山。袁天罡反对的理由还是跟龙脉有关的,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在梁山东面的九嵕山,那么,九嵕山就应为大唐龙首。按堪舆术中的风水位序说和传统的封建葬制,儿子李治应该葬在老子的东面或者下面。可是,梁山在九嵕山的西面,这就破坏了龙脉。龙头也并不是李世民的昭陵了。但他的反对意见不被人所重视,从古到唐朝,任何风水先生对梁山都情有独钟。梁山东西两面环水,藏风聚气,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都曾钟情于梁山,它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说,梁山系从前周代龙脉之余韵,百姓人家择得此地,可保三代富贵发达,但对大唐来说,三代就太短了。而且,梁山所在风水与昭陵互不呼应,王气欠缺和谐,恐怕三代后国运受阻,因此它作为风水宝地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称是万年吉壤,袁天罡当然也承认这个地方是宝地,但他坚决不主张在这里选址,理由就是他认为会破坏掉大唐的龙脉。据说,做事一向优柔寡断的李治此时更没了主意。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窃喜,当初袁天罡曾算过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李世民还杀了不少跟武有关的人。更有一个传奇色彩非常浓重的事是,袁天罡当年曾给冒充男孩的武则天看过面相,称若为女,当为天下主。照这样看来,梁山风水格局不正好暗预她的命相?于是,她力劝李治不要犹豫,要他听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的。于是,梁山陵址就这么定下来了。据说,袁天罡知道李治同意在梁山建陵后,长叹了一声:代唐者,必武昭仪。后来果然应验了。与袁天罡不分上下的李淳风当然也知道龙头之说,他跟长孙无忌也谈过此事。长孙老头就在陵寝建成后,在陵的名字上下起了工夫。他根据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属乾的特征,跟李治建议叫乾陵。大意是说,梁山阴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