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59章

西方哲学初步-第59章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部经典行文艰深晦涩,用词生僻怪诞,对此海德格尔颇有自觉,并且也有一番“说法”

    ,因为以往的哲学的讲述方式皆是报道“是者”

    (beings,又译存在者、在者)

    ,“是”本身一直被遗忘,因此谈论“是”不仅往往缺乏词汇,而且首先缺乏“语法”。在这种情形下,繁冗的构造,表达的生硬也就免为其难了。不过一旦你有思的耐心,你就会被海德格尔独创的词汇和语法所征服,被他铿锵有力的句式所迷住,更被他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那么如何追问“是”

    (Being)?玫瑰花是红的,小猫是可爱的,桌子上有一本书(There

    is

    a

    bok

    on

    the

    desk)……万物莫不有其“是”

    ,莫不在“是”

    ,只不过万物并

…… 321

    西方哲学初步713

    不自知其“是”罢了。玫瑰花是红的,但玫瑰花并不知道自己是红的,因此追问“是”

    必得从一特殊的是者身上入手,这一特殊的是者本身在“是”

    ,而且知道自己在“是”

    ,也知道其他是者也在“是”

    ,这个特殊的是者即是“本是”

    (Dasein又译“亲在”

    、“此在”

    、“缘在”)

    ,它当然是指人的“是”

    ,唯有人才明了自己之所是,同时又明了万物之所是。

    要问“是”

    的意义,必先追问人的意义。

    那么人是什么?这么不经心的一问便又重堕进传统的思维窠臼中去了,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等等,“是”本身的问题即在此忙于弄清人为何种“是者”之中被轻轻地瞒过了。因此,更根本的问题应是人如何是的?这比人是什么的问题更本真、更原始。人总先会是、能是,然后才是些什么。那么人如何是呢?这就需要一番现象学的描述了,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方法便成了从“是者”的把捉转向是者之“是”的理解的方便手段。

    人是“是于世中的”

    (Being—in—the—world)

    ,“是于世中”是“本是”的基本的生存机制,海德格尔用连字符把“是于世中”写成In—der—welt—Sein(Being—in—the—world)

    ,以示它是一个统一的现象,这个统一的现象便成了整部《是与时间》的出发点,这也是海德格尔与众不同的所在。

    这个概念看似平淡无奇,世中万物哪一个不是于世中?钢笔在文具盒中,文具盒在书包中,书包在教室中,教室在学校中,学校在城市中,城市在世界中,大千世界为何偏偏说人是于世中?书包固然是在世界中的,但我们从不说书包是在世的,我们只说人在世的,因而也只说人去世的而不说书包

…… 322

    813西方哲学初步

    去世了。看来常识已对“是于世中”多少有所领悟,只是欠进一步思索罢了。

    “于……之中”

    对于一般物而言,只是一种现成的空间关系,是一个“是者”在另一个“是者”之中,比如钢笔这玩意儿在文具盒之中,它们是现成地摆在世界之中的物事,都具有现成存在的方式。与此相反,“本是”的“是于世中”并不把现成的人的身体摆放在现成的世界之中,这里根本就不是一种现成的空间关系,而是一种生存关系,人是居住于、逗留于世界之中的,他是在生产、探查、询问、谈论、规划、利用、消费、放弃……这些都是“是于世中”方式即“烦忙”。

    要说明的是,说“本是”知道自己“是于世中”

    ,这里的“知道”

    ,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不知道的知道,它不是“认知的”

    ,而是“觉知的”

    ,“本是”在对这一切加以反省与认识前,就已觉知自己是“抛入”世中的,在他烦忙于事物中时,在他烦神于人际中时,他总是在情绪中觉知着,这个情绪不是心理学中加以研究的对象(奇*书*网。整*理*提*供),也不是耍脾气闹情绪的情绪,而是原始的“本是的”现身情态,欣欣然、惶惶然、漠漠然、茫茫然都只是这种源始情绪的一种表现而已,无情绪也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情绪。

    “本是”

    即是在此情绪中筹划于世界之中的。也正是在这一烦忙的筹划中,周围的物事才被领会为桌子、椅子、车、桥……桌子可以供伏案疾书,椅子可以坐,车是交通工具,桥是过河的通道,在人们进行具体的认知活动之前,它们已被得到先行地理解与掌握了,而言谈无非即是把此已得到领会的东西加以勾连而已,把它道出来而已。正由于人们具有这种前认识的理解的筹划能力,人

…… 323

    西方哲学初步913

    们才能听到辚辚的车声,呜呜的风声,轰轰的雷声,而不是纯粹的机械的音响与振动;人们才能看到他人脸上所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纯粹的皱纹与肌肉的运动。

    如此说来,纯认识与纯认识主体都不是原始的现象了,“本是”的“是于世中”方是最原始的现象,“本是”从不是一开始就瞄着周围的对象进行沉思与反省,“本是”

    首先是烦忙于世的。总是有所筹划地“是”于世中了,只要“本是”存在,世界的一切就已经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而被“本是”加以领会了。传统哲学所说的认识与真理无非是“本是”生存真理的专题化而已,唯当本是“是”方有真理,或者说真理与“本是”是一回事,“本是”是“是”的澄明。

    “是于”是指“本是”的种种生存能力,“世界”也正是在“本是”

    、“是”的过程中呈报出来的。

    “是于世中”的“世界”不是常识意义上的现成物事堆积而成的大千世界,而是“本是”

    烦忙于世时呈现出的世界。

    世界中的物事恰恰是在我们在烦忙打交道之际对之有所行为的东西,它是作为“用具”来照面的。比如我们用锤子来锤东西,锤子首先是作为烦忙活动的用具呈现出来的,我们用锤用得越起劲,对它的关系就越原始,它也就越不起眼,这就像庄子所说的“忘要(腰)

    ,带之适也“

    ,“忘足,履之适也”一样。并不是人们先认识一番锤子,肯定它是存在的,然后才去使用锤子,在用锤者烦忙于锤的活动中时,锤之为锤早已得到了前认识的理解了。只有当锤子不合用了,比如锤柄突然断了,锤子作为对象才被注意到了。锤子当然是用来锤东西的,就说锤钉子吧,钉子是用来挂衣服的,而衣服的料子是由生皮子制成的,

…… 324

    023西方哲学初步

    生皮子来自兽类,是由他人畜养或猎取的……一切用具都是用作什么什么的,都有一个“为了……”的结构,正是在用具的相互牵引之中,世界才来照面了。因此,事物的源初呈现皆是在“本是”烦忙于世之际进行的,事物的远与近之空间性质亦是在此烦忙的筹划之中呈报出来。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生存于世不可或缺的东西,于是太阳就因对它提供的东西的使用不断变化而有其位置日出、日午、日落、午夜;房子有其向阳面与防风面是依房子主人居住活动而呈报出来;我们说从图书馆到饭堂有“一袋烟功夫”或“5分钟车程”

    ,这些表示距离的尺度恰恰是属于人们正在烦忙着的某个物事;远与近之原始的空间性亦是在“本是”

    的烦忙筹划中形成的,行走时每一步都触到街道,它仿佛是离你最切近、最实在的东西,但是比在街上行走老远遇见的熟人来,脚下的街道却相去甚远了。

    《论语》云:“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连那时间的长短也是在”本是“烦忙于世的活动中呈现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欢乐嫌夜短,寂寞怨更长,常识对此早有领会了。

    “是于世中”

    至此已有了初步的眉目,那么究竟是何人是于世中呢?或者是于世中的“本是”为谁?流俗会马上回应道那当然是我哩,“本是”向来是我的“本是”

    ,“我”难道不是最确凿无疑的东西吗?哲学如果一味跟着常识走,也就没有什么哲学了。

    “我思,故我是”

    (I

    think,there

    for

    I‘m,一译“我思,故我在”)

    ,在我何以“是”

    ,如何“是”都还暗昧不清,传统哲学就忙着附和俗见嚷嚷什么“我是”

    ,或许正

…… 325

    西方哲学初步123

    是在你不是这个“是者”的时候,你却偏偏叫得最响哩。实际上“是于世中”的生存机制早已先行描划出世界向来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了。“是于世中”即是同他人共同“是”

    ,例如我们在“外面”走的这块地显然是属于某某人的,这本用着的书是在……买来的,或者是由……赠送的,人烦忙于物事之际同时也是烦神与他人之时,互相关心,互相反对,互不相照,望望然去之,互不关涉等等都是烦神的种种方式。杂然“共是”乃是日常“共是”的“是”的方式,是“本是”的“常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本是”早已处于他人可以发号施令的范围了,我和他人乘坐一样的交通工具,和他阅读一样的报纸,收看一样的电视节目,穿一样的流行时装,留一样的发型,谈论同样的话题……我要干什么什么因为他人也干什么什么,我不干什么什么因为他人也不干什么什么,这个他人专门投我所好,把一切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