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尤哲学 >

第40章

尤哲学-第40章

小说: 尤哲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束缚的现象。

    如印度哲学中有关认识论方面的学说就是如此。

    印度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流派的认识论都或多或少地与一种理论模式相关联,这个模式就是关于“量”的理论。

    当然,印度各派哲学的全部关于认识论的思想不能与“量论”完全划等号,但是,说印度哲学中的相当多的认识论思想包括在所谓量论中是不过分的。以下对印度除佛教外的各主要哲学流派的量论作一简要的叙述和对比分析。

    ①如胜论派的“句义论”

    ,数论派的“二元二十五谛”等等。

…… 211

    402印度哲学

    第一节 量的定义及各量的一般内容

    “量”

    (pramāna)一词的梵语原义为“度量”

    、“标准”等。

    在印度哲学、宗教中主要指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或来源。

    印度各哲学派别都有自己的量论。各派的量论尽管在其哲学体系中地位不同,解释各异,但从印度哲学的总体上看,量的种类是有限的,各派对某一具体的量的解释也时常是接近的。因此,首先对各种量在印度哲学中的一般含义作一概括性的说明,对我们分析各派量论的差别及意义是必要的。

    印度哲学宗教文献中提及的量有多种,此处解释八种:1。现量(pratyaksa)

    ,通常指感觉。它是感官与外物直接接触后产生的,是人的认识产生的最初形态和最基本方式。

    现量经常被认为是其它量产生的基础。

    2。

    比量(anumāna)

    ,指在现量基础上,根据事物间的特定联系,从已知推论未知的思维形式,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说的推理。各派对于比量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有种种分类。

    3。圣教量(s′abda)

    ,亦称“声量”

    、“圣言量”等。指借助权威者的意见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尤其指通过本派所尊奉的圣典的言论或启示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正统婆罗门教的各派中,圣教一般就指吠陀中所记述的各种言论和教诲。

    4。

    譬喻量(upamāns)

    ,即类比。

    指根据已知物与未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如某人先前不曾见过野牛,但听说野牛与家牛很相似。后来他进入森林中,看到一个类似家牛的动物,根据野牛与家牛相似的知识,他确认这个动物就是野

…… 212

    印度哲学502

    牛。这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就是譬喻量。

    5。

    义准量(arthāpati)

    ,指在认识或判断某一事情时,借助于对另一事件的假设或推想。如听说某人白天不吃饭,但仍肥胖。为解释这一矛盾,可设想此人夜里吃饭。以此获得一种认识。

    6。无体量(abhāva)

    ,指观察到某处没有某种东西,因而产生不存在某事物的判断。如见桌上没有陶罐,因而产生没有陶罐的认识。这也被认为是一种认识来源或方式。

    7。

    传承量(aitihya)

    ,指一种传言,这种传言不指明它最初是由何处产生的,如传说某树上有一妖怪。

    8。

    随生量(sambhava)

    ,指根据包含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的存在来认知这一事物的存在,如某一事物是另一事物的第四部分,根据另一事物的存在即可以推知这一事物的存在。

    以上列举的八种量中的前六种是印度哲学各流派中较经常提到的,但各派对这些量并不都承认,对承认的量的具体分类也不完全一样。以上的解释仅是一般性的,至于各派量论的详细情况则需结合各自哲学体系作具体分析。

    第二节 各派量论的主要观点

    一 顺 世 论

    顺世论是印度古代很特殊的一个哲学流派。在印度哲学中,一般的派别都在其体系中不同程度地掺入宗教思想的成分,都讲轮回与解脱。唯独顺世论例外。从现有的资料中基

…… 213

    602印度哲学

    本找不出宗教性的成分。由于顺世论的系统典籍没有流传下来,因而目前我们对顺世论哲学的了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赖其它派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性记载,顺世论的认识论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由于史料来源不同,对顺世论在量论上的观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顺世论仅承认现量,否认其它量;另一种说法认为顺世论不仅承认现量,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也承认比量。

    前一种说法流传的时间很长,它主要根据历史上顺世论的反对派的攻击性记述。吠檀多派的一些理论家批驳顺世论的言论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材料。根据这些言论,顺世论认为只有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觉才是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也就是说,只有现量才是可靠的,而其它量则不可靠。吠檀多派多次提到顺世论反对把比量作为一种可靠的认识来源,因为比量依赖于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可靠性,而这种普遍必然的联系是不能从感觉中得到的,因为人们所感觉到的仅是一些特殊的事件,而非所有的事件①。

    后一种说法主要依据一位名叫布伦德罗(约公元7世纪)的顺世论者本人的叙述。

    S。

    达斯古普塔最先注意到这种顺世论者提供的材料。

    根据他的研究:“布伦德罗……承认推理可用于断定一切尘世事物的性质,因为对于这些事物,感觉经验是有效的,但推理并不能用于确立有关经验世界或死后生活或业的规律的任何教义,因为对于这类东西,普遍的

    ①见S。达斯古普塔(Dasguta)

    :《印度哲学史》(A Historyof

    Indian

    Philosophy)

    ,第3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40年版,第536页。

…… 214

    印度哲学702

    感觉经验是无效的。“

    ①

    在这两种说法中,第二种显然更为接近事实,因为它根据的是顺世论者自己的叙述。而第一种说法依据的材料是顺世论的反对派的记述,是从这些派别批评顺世论的言论中间接地得知的,这就很难说没有歪曲的成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忽略顺世论的这些反对派的记述。无论顺世论对推理怎样看,他们强调感觉经验这一点是很明确的。这种观点是在此派反对婆罗门教的权威和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婆罗门教认为吠陀的言语就是真理,吠陀圣典的正确性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经验,它是天启的,绝对神圣的。顺世论强调现量,就是要以此与婆罗门教的这种理论相抗衡。

    顺世论的认识论虽然在探讨人的认识产生过程和方式方面显得不够细致,较为单一,但它在哲学上坚持了认识来源于对外物的感觉这样一种合理的思想,在当时印度思想界的斗争中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二 胜 论 派

    胜论派是印度各哲学流派中包含合理因素较多的一派。

    在量论上,胜论派的三个主要典籍(《胜论经》、《摄句义法论》、《胜宗十句义论》)在基本观点上是类似的,但具体内容也有一定差距。此处主要讨论《胜论经》和《胜宗十句义论》在此问题上的观点。

    胜论派承认两种量:现量和比量。

    ①参见德。恰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5—186页。

…… 215

    802印度哲学

    关于现量,《胜论经》中作了两种分类,一种是一般人的感觉,另一种是圣人或者瑜伽行者的感觉①。

    后人分别称为世间现量和非世间现量。世间现量仅能达到由地、水、火、风等构成的世上一般事物,而非世间现量则对于“我”

    (灵魂)

    等其它实体也可感知。根据《胜宗十句义论》,感觉的产生通常要依靠四个要素:一是“境”

    (指外感官所能达到的客体)

    ;二是“根”

    (指眼、耳等人体外感官)

    ;三是“我”

    (指认识主体,具有觉、乐、苦、欲等特性)

    ;四是“意”

    (指外感官与“我”之间的媒介)。在胜论派看来,感觉产生的一般过程是:首先,人的外部感官(根)接触外界(境)

    ,因而在这些感官上产生印象,印象又很快地被认识中的另一个要素“意”所接受。

    “意”根据胜论的解释是一种内部认识器官,它在接到感官接触外界产生的印象后,如果传给“我”

    ,人就会产生感觉。这是通常情况下感觉产生的过程。然而,《胜宗十句义论》又认为,并不是任何感觉的产生都依赖于这四个要素的结合,有些感觉的产生仅需要“我”

    、“根”

    、“意”三个要素结合即可,还有一些感觉的产生仅需“我”

    、“意”两要素结合即可。

    关于比量的种类,《胜论经》与《胜宗十句义论》的划分不同。

    《胜论经》把它分为五种,即:从果推因(如见某处有烟,推知那里有火)

    ,从因推果(如一个聋子见人击鼓,推知有声音产生)

    、从有结合关系的事物中根据已知推定未知(如见某种动物,根据一般动物都有触感官的“结合关系”推知

    ①参见迦那陀:《胜论经》9,1—15。

…… 216

    印度哲学902

    该动物必有触感官)

    、从有矛盾关系的事物中根据已知推定未知(如见树丛之外的蛇骚动不安,推知树丛之内藏有某种吃蛇的动物)

    、从有内在联系的事物中根据已知推定未知(如见开水,推知水被火加热)

    ①。

    《胜宗十句义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