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尤哲学 >

第28章

尤哲学-第28章

小说: 尤哲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

…… 141

    431印度哲学

    三种成分被称为“德”

    (guna,由萨埵、罗阇、多磨组成①)

    在世界的各种物体中,有不同构成的三德,或者是这种德起支配作用,或者是那种德起支配作用。自性中亦包含着三德。当三德平衡时,自性处于不显现状态,但当这种平衡丧失后,自性就开始转变成世界各种现象。

    自性的转变,除了与它自身中的三德状态有关外,还与数论体系中的另一独立实体——“神我”

    (purusa)有关。神我与自性及其所转变出来的各种事物完全不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不由三德所构成。神我本身既不创造什么,也不被什么所创造。数论认为,自性转化成世界各种事物时必须要有神我在场,神我本身虽然不转化为现象世界,但它却对自性的转化起一种“观照”

    (指导)作用。

    数论关于自性的转化过程的理论可用下图表示:

    ①“三德”分别具有喜悦、照明、冲动、抑制等作用或性质。参见真谛译《金七十论》卷上。

    ② 此即数论派的“二元二十五谛”转变说。即:自性通过与神我的结合及内部三德状态的变化而产生觉,觉生我慢,我慢一方面生十一根,另一方面生五唯,五唯又生五大。参见自在黑(Is′varakrsna)的《数论颂》(Sāmkhya-kārikā)22及乔荼波陀(Gaud-apāda)的注。

…… 142

    印度哲学531

    瑜伽派虽然也可归入转变说哲学类型,但这一派的转变说主要是从数论那里沿袭过来的。一般认为,数论派是瑜伽派的理论根据,而瑜伽派则是数论派的修行方法。瑜伽派所关心的主要不是“自性”如何能转变出世间万物,而是借助何种宗教修行的方法来使心性纯净,如何通过崇信“大自在天”

    来获得各种神通力,如何摆脱外界事物的影响,通过禅定、冥想来获得最高真理。瑜伽派对数论派哲学理论的依附从某种角度说是形式上的,它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关于“三昧”

    ①的论述、关于“八支②”的论述。

    吠檀多派的各主要分支在理论上都主张转变说。各家转变说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却都表明了他们在梵我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梵我关系问题是自奥义书以来印度婆罗门教正统哲学所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尽管奥义书中已有许多哲学家对梵我关系作了详细论述,而且吠檀多派的主要经典《梵经》(Brahma-sūtra)亦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阐明,但在关于梵与个我究竟是同一的还是有差别的等有关二者关系的问题上仍然有争论。吠檀多派内部因此分成了许多派别。

    在吠檀多派的哲学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商羯罗(S′an。

    k-ara)。商羯罗所主张的转变说如确切地讲是一种幻变说。在他的理论中,转变的最高实体是“梵”。梵是宇宙的本原,它是永恒的,全知全能的,是一种纯粹的意识,是世界产生、持续和毁灭的根本原因。商羯罗认为,梵是唯一不

    ①根据钵颠阇朗利(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sūtra)至其注释,瑜伽派的“三昧”分为有想三昧、无想三昧、无种三昧等阶段。

    ②即瑜伽修持的八种方法,包括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

…… 143

    631印度哲学

    二的,但是世俗之人由于无明,却把梵看作有两种,一种是上梵,另一种是下梵,上梵是作为本体的梵,下梵是现象界。

    在商羯罗看来,真正实在的仅是上梵,而由各种名称和形态构成的下梵(现象界)不过是由无明所幻变出来的。

    ①也就是说,在商羯罗的转变说中,梵转变为世界不过是一种虚假转变的过程。

    罗摩努阇(Rāmānuja)是继商羯罗之后吠檀多派中另一较有影响的哲学家。罗摩努阇的转变说与商羯罗的转变说有着明显的差别。罗摩努阇也承认梵是最高的实体,认为梵在本质上与其它任何存在都不同,它是整个宇宙的产生原因②。

    但罗摩努阇在主张梵是转变的根本因时却没有认为作为转变产物的现象界是不实的。罗摩努阇认为现象世界是梵的另一种状态,即是梵所呈现出的一种粗大的状态或表现为名色的状态(梵的一种转变物)

    ③。

    罗摩努阇不同意商羯罗的观点。

    在商羯罗看来,绝对的梵(上梵)

    是没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梵(下梵)

    的差别性和多样性是不真实的,它们是由无明造成的。

    罗摩努阇在其《梵经注》中对商羯罗的这些看法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提出梵亦有属性和差别,现象界即是梵的属性或部分④,属性或部分尽管从属于实体或整体,但并不能因为有这种从属关系而说属性或部分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梵是最高实体而认为作为梵的转变物的现象界是不真实的。

    罗摩努阇坚决主张,现象界的多样性和差别性是真实的。

    ①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2;1,1,1,4;1,1,1;2,1,14。

    ②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1,2,12。

    ③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2,3,45。

    ④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2,3,45。

…… 144

    印度哲学731

    所谓整个世界仅是无明的产物的观点是不能被证明的①。

    佛教中典型的转变说派别是大乘瑜伽行派。

    此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精神总体或作用——“识”所变现出来的,主张“万法唯识”

    、“一切唯识”。如此派的主要哲学家世亲说:“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故一切唯识”

    ②

    (“分别”指主观认识作用。

    “所分别”指认识对象)。

    瑜伽行派虽然主张一切唯识,但却也并未把识看作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单一的不变体,而是对识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之说,并把八识依其特点或作用分为三类(前六识为一类,第七识与第八识又各为一类)。在八识中,直接执取外境的是前五识,它们以事物的色、声、香、味、触为认识对象③。

    但这些对象在瑜伽行派看来,并不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物体和现象,而是识所幻现出来的东西,它们从本质上说是不存在的,真正存在的仅是识。此外,八识虽然各有各的作用,但其地位却不是平行的,其中最主要的或占主导地位的是阿赖耶识。

    它是瑜伽行派转变说中的根本因,具有产生宇宙一切现象的潜力。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犹如一个特别的仓库,它蕴藏着无数轮回中的善恶种子,当这些种子中的一部分“成熟”时,就会形成世间的各种善恶果报④。

    瑜伽行派的转变说理论亦表现在此派的“心分说”

    中。

    此

    ①参见罗摩努阇:《梵经注》1,1,1。

    ②世亲:《唯识三十颂》十七。

    ③参见玄奘译:《成唯识论》卷第五。

    ④参见玄奘译:《成唯识论》卷第二。

…… 145

    831印度哲学

    派各家论师对认识的作用分限有种种看法①。其中最系统的是护法的四分说。这种理论把认识的主体方面称为见分,把认识的客体方面称为“相分”

    (相分亦是识所变现出来的)

    ,把“见分”证知“相分”的认识要素称为“自证分”

    ,把证知“自证分”的认识要素称为“证自证分”

    (“自证分”亦可与“证自证分”相互证知)

    ②。

    很显然,瑜伽行派的转变说理论取消了认识中的主客观的实质性差别,主张无论认识主体还是认识客体都是“识”

    ,认识的对象不过是认识自体幻现出来的外境,在整个转变过程中,真正实在的只是识自身,而转变出来的“外境”是不实在的。

    第二节 各转变说间的重要差别

    上述印度哲学中几个属转变说的派别,尽管在哲学体系的形式上相同(都描述最高实体如何演化出世间万物)

    ,但它们在相同的形式下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却有着重要的差别。

    这主要表现在:

    一 转变的最高实体不同

    在数论派的转变说体系中,实际的转变物是“自性”。自性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古典数论尽管在提出“自性”这个实体时还设立了另一实体“神我”

    ,但神我本身并不转化,它

    ①安慧主张一分说,难陀主张二分说,陈那主张三分说,护法主张四分说。

    ②参见玄奘译:《成唯识论》卷第二;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

…… 146

    印度哲学931

    仅起一种“观照”作用,而神我究竟是如何观照自性的,数论却解释不清。实际地直接进行转化的仅是自性。另外,据一些学者研究,早期数论是一个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哲学派别。

    早期数论中的神我是等同于自性或是自性未转化成宇宙万物前的状态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数论转变说中的最高实体是物质性的。吠檀多派和佛教瑜伽行派的转变说中的最高实体显然与数论派的不同,它们在本质上是精神或意识。

    但这两派的转变实体还略有差别。吠檀多派的“梵”完完全全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性宇宙本体。吠檀多派对这种本体的描述使它成为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派别。瑜伽行派的“识”则既是一种宇宙的精神本体,又是人的主观意识。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