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悬疑推理电子书 > 东方迪姆虎--来自华盛顿的报告 >

第44章

东方迪姆虎--来自华盛顿的报告-第44章

小说: 东方迪姆虎--来自华盛顿的报告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蛔〉模词怪贫肆礁觯觯烁觯稣庋谋Vぃ膊荒芟拗瞥洞蠊陌匀ㄖ饕濉!薄�
  有位黑人记者问:“副总理先生,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签署没有遇到麻烦吗?” 
  中国高级领导人笑笑说:“麻烦总有一点,我们同日本签署中日建交联合公报只用了一分钟,同美国签署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却用了两分钟,就是有些麻烦要解决。” 
  一个长得很漂亮的金发女郎起身问道:“请问,中美建交和您访问美国是否得到了全体中国人的支持和拥护?” 
  他扬起头微笑着望着提问者:“不,也有人反对,至少有一个省的领导人就不赞成我来贵国访问。” 
  四周刹时一片沉静。 
  女记者忙追问道:“能告诉我是哪个省吗?” 
  中国领导人诙谐地说:“当然可以,台湾省。” 
  大厅里响起一阵失望却很愉快的笑声。 
  “台湾问题”是记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纷纷争先提问。 
  “尊敬的副总理先生,您的美国之行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他朗朗笑道:“影响总会有一点,至少这几天搅得蒋经国先生睡不安逸。” 
  有记者问:“您同卡特总统的三次会谈是否就解决台湾问题达成了某些协议?” 
  中国领导人收敛笑容,提高音量说:“这个协议早就达成了,就是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卡特总统维护和遵循联合公报的原则,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我们对此表示赞赏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我对总统说:中美虽然建交了,但美国政府内仍有少数政治家顽固坚持‘一中一台’,坚持反对摒弃台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友好关系。这种为了一粒芝麻,扔掉一个西瓜的态度,是很蠢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根基,只有根基扎牢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有一天中美关系出现了波折,一定是有人动摇和损害了这个根基。卡特总统已多次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的任何政治家,任何时候都不会以任何手段进行干涉。我真诚地希望总统的这个承诺能成为美国政府一个永久性的立场。” 
  又有记者问:“副总理阁下,据白宫发言人鲍威尔透露:您在同卡特总统会谈中曾承诺大陆将不会向台湾使用武力。这是否意味着解决台湾问题只能采取‘和平方式’?” 
  中国领导人用力挥了一下手臂断然答道:“不,我和卡特从没谈论这个话题,我不知道鲍威尔先生是从哪里听到我的这个承诺?不过,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各位:我们希望并将全力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放弃使用别的方式。不久前我在北京曾对几位美国议员说过:解决台湾问题我们一直准备着两手:和平之手,战争之手。” 
  有记者问:“请问,中国政府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战争之手’?” 
  以顽强和冷峻著称的中国领导人目光灼灼地扫视着众人:“无非出现两种情况:一、外国军队进驻台湾;二、台湾当权者宣布独立。这是中国人民绝不允许的。” 
  有记者问:“台湾搞的是资本主义,大陆搞的是社会主义,两种敌对的社会制度怎么能统一相处呢?” 
  中国领导人轻松地笑道:“这没得什么难办的,两岸统一后,台湾领导人如果愿意可以继续搞资本主义,大陆继续搞社会主义,彼此携手竞争,看哪个搞得更好。这就叫‘一国两制’。” 
  …… 
  记者招待会开了将近一个小时。各国记者几乎全将话筒伸向中国领导人,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相比之下,卡特就有些被冷落的感觉,除偶尔回答一两个提问,只能面含微笑坐在旁边奉陪。开始,罗新华很为“1号首长”捏了把汗。他知道这些外国记者可不像中国记者那样老实听话,什么尖锐、敏感的事都敢问,什么难听、嘲讽的话都敢说。而且善于声东击西,偷梁换柱套消息,稍为不慎有一两句话被他们抓住把柄,便会把满世界炒得风风雨雨,沸沸腾腾。几年前,罗新华曾在《参考消息》上见到一则报道,说尼克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顺嘴说了句口头禅“他妈的”。好,这下可不得了啦,几十名记者不仅为这句口头禅在大报小报上连篇累续发表文章,愤怒谴责美国总统辱骂记者,而且还一张状纸告到最高法院。逼得尼克松只好在电视上为这句“他妈的”公开道歉,事态才算平息下来。罗新华过去也接触过一些高级领导人,有的交谈时总爱带几句话把,什么“他妈的”,“狗日的”,“蛋操的”,张嘴就来。当然,“1号首长”不会讲这些粗话,但难免有一两句失误的言词或过多的使用“无可奉告”,那也会大大损伤他的形象和威望。 
  罗新华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对记者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这位将军出身的“且号首长”都应答自如,有条不紊。他那安详、沉稳的神态,幽默自信的语言,使记者们领略到一个伟大政治家敏捷的思维和雄辩的口才,也使罗新华暗暗敬叹。 
  有记者问卡特:“总统阁下,通过三次会炎,你对中国领导人印象如何?” 
  卡特笑眯眯地说:“哦,他是一个坦诚、强硬、说话算数的男子汉。” 
    
4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按照预定的日程安排,罗新华又护送“1号首长”赶往国会大厦,出席由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弗兰克·丘奇举行的欢迎午宴。 
  车队徐徐驶进国会大厦门廊。 
  对于这座米黄色的高大建筑,罗新华并不陌生,三十年前,当他还是一名穷大学生时曾参观过这里。三十年的日月灼照,风雨侵蚀并没使它衰老黯淡,至少他在感觉上觉得没有多大变化,那石阶、廊柱,那大厅、穹顶,还是那般雄伟、华丽,凝聚着一股高傲的贵族之气。庭院中的杉树、黄杨树还像当年一样挂着写有树名和产地的小木牌,甚至连墙上的壁画,门厅的吊灯都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仍是那般的灿烂夺目、烟烟生辉。三十年前,当他独自在这里徘徊时,绝没想到三十年后他会跟随一位共和国的领袖再次踏进这座庄严的大厦。岁月真像一个不停旋转的万花筒,把每个人的命运颠来倒去,随意组合,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 
  当罗新华跟随“1号首长”走进金碧辉煌的宴会厅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一百多名参、众两院的议员们纷纷起立鼓掌。尽管罗新华明白如此众多的美国政坛要人并非是向他起立致意,但他心中仍感到一种莫大的骄傲和自豪。 
  欢迎午宴相当隆重而丰盛。十多张巨大的餐桌旁坐满了参、众两院、两党的名流显贵。众议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首先向中国领导人赠送了一份礼品——一本烫金封面的《林肯传》。 
  正当威斯康星州的众议员杜布洛基用生硬的汉语致欢迎词时,罗新华手中握着的无线电话发出轻弱的鸣叫。自昨天夜里欧安娜出现后,他便为自己配备了一台高频便携电话,以便随时能同外界取得联系。电话果然是欧安娜打来的。她用暗语通知罗新华:速到“八仙聚”。 
  罗新华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王枫,没等宴会结束,他便离开议会大厦,独自驱车赶往乔治敦大街B区的那家中国餐馆。 
  不料,当他赶到时却不见欧安娜的踪影。罗新华正诧异,那个很胖、很热情的广东老板迎上来哈着腰问:“您是大陆来的罗先生吗?” 
  罗新华点点头。 
  “有个很漂亮的女士让我把这样东西交给您。”他将一只封口的信袋递给罗新华。 
  “那个女人呢?” 
  “刚刚离开了,她说会给您打电话的。” 
  罗新华道声谢,返回车内撕开信袋,见里面装着一盒微型录音带和一张2HD三寸软盘。 

  
 

 
第二十一章



    
1

  1月30日中午。 
  泰伯森回到白宫的安全指挥中心,一进门就像一截砍断的树桩重重地倒靠在沙发上。 
  正在办公室值班的丹尼尔立即将一份安全情况汇总递到他面前。 
  泰伯森有些烦躁地挥挥手:“你能不能先给我搞点吃的?” 
  丹尼尔歉意地笑笑,忙吩咐秘书去端一盘快餐,并倒了一杯咖啡递到副局长手中。“我以为你在宴会上吃过午饭。” 
  泰伯森将咖啡一饮而尽,面容疲惫地说:“我一看见那群政客装模作样的嘴脸就恶心。” 
  参议院的欢迎午宴一直延续到近1时方结束。倒不是一道道精美的佳肴令宾主品尝不尽,而是一百多名参、众两院议员的热情难以平息。不管是民主党的还是共和党的,不管平时在国会山对中共当局是破口大骂的还是交口称赞的,都满脸泛笑地争着走上前或同中国高级领导人祝酒问候,或发表一通赞美中国领导人的演讲。华丽的宴会厅始终洋溢着热烈友好的气氛。这使站在一侧冷眼观望的泰伯森很反感。他奇怪这些道貌岸然的议员们怎么都像好莱坞的超级明星,一个个特会逢场作戏,表演自若。如果国会山上这群权贵们真是这样亲善友爱,中美关系怎么会仇视了二十多年呢?卡特怎么没敢惊动两院而是像间谍一样同大陆中国秘密建交呢?可见连总统也不相信这些议员。更令泰伯森惊讶的是一贯以反共亲台领袖著称的参议员戈德华特竟然也出席了午宴,竟然也会走到贵宾席同中国高级领导人握手合影。 
  秘书用精美的镂花托盘端来一份午餐:几片涂了黄油、夹着干酪的辣烧面包;一个黄瓜、水芸、鸡肉三明治;几颗奶油巧克力和乳黄色的小杏仁饼。这是泰伯森很喜欢的几样食品,特别是辣烤面包片和小杏仁饼,那酥脆香甜的味道常使他想起快乐的童年和慈祥的母亲。但他现在绝不会有这种遐想。他满脑子装的全是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大蜘蛛(他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