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2期 >

第35章

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2期-第35章

小说: 今古传奇·武侠版-2007年2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剥离掉笼罩在英雄外面的光彩,我们追随着导演的摄影机一起追问着:英雄之后是什么? 
  我们追随着这些“意外”成为英雄的士兵,看到他们的苦恼,看到他们的畏惧,看到他们的正义,看到他们的哀思。看到那些更多的,无法成为神坛上“英雄”的牺牲者。真正的英雄的定义应该是什么?抱负远大、思想崇高?不一定,英雄也有再普通不过却感人至深的思绪,美国的一篇《父辈的旗帜》的影评里的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我们的英雄行为从来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思想,而是为了隔壁掩体里的战友。 
  终于在经历了壮观的场景,在经历了反讽的现实之后,我们发现,其实英雄主义的因素存在于每一个追求正义,愿意为国为民战斗的普通人心中。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痛苦,他们绝望,可是在一切的最后,他们最渴望的还是大家平日安享的平凡生活。 
  所有的付出不是没有结果。 
  英雄之后,就是得到结束战争的和平。而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真正的无名英雄们,就这样永远隔绝于名利之外,隔绝于喧嚣之外。 
  作为一种另类的英雄主义赞歌,《父辈的旗帜》把英雄从神坛的位置上请下来,回归人性的本来面目,从而探索出真正的侠义精神和英雄精神,存在于最平凡的男子汉之间。 
  这部电影,或许不能大热。在浮躁的时代,也未必有很多观众肯静静的欣赏一场自我的解析。 
  但当我们有一天厌倦了模糊不清的神灵,厌倦了别人制造的神话和谎言,也许愿意沉入《父辈的旗帜》中,感受一种自我的批评和觉醒,在痛苦中真正领会到英雄主义的内涵。 
 

宁无一个是男儿
窃书女子  
(本文字数:1176)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7年第2期 
 
字号: 【大 中 小】  
  
  
      
  此文可以算是我写得最不顺的文之一,前后一年多才完成。 
  故事的蓝本是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此书是他本人记述自己在扬州十日逃生的经历。据说当年扬州城死了八十万人。那一场屠杀之惨烈,堪称鬼神心惊。 
  《屠城末路》中,除了骆残霞、沈香雪、玉临风是虚构的人物之外,王秀楚、王夫人等都是真人真事。当然,他们夫妻有一些逃难的细节在《扬州十日记》中原本精彩,因《屠城》的结构所限,只好被一一省略。 
  我读《扬州十日记》时,越读越是心惊,尤其,是乔家院子里侮辱妇女并且屠杀男子的那一场。满兵总共只有三人,而被困男女有五六十之众,居然一个接着一个引颈就戮,实在让人悲叹!而后来众人在何家坟避难,往往一个满兵便叫百十个难民跪地等死,竟无一人振臂高呼——呜呼,果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王秀楚在写《扬州十日记》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描写自己逃命求饶的狼狈相有多么丢人。但是他写自己的妻子果断勇敢,却无形中反衬出他的懦弱无能。正是千万个似他这般胆小的角色,使八十万百姓化为冤魂厉鬼。他自己也在文中说到,高丽妇女宁死不屈云云,可他堂堂七尺男儿,却从来只晓得花钱买命而已! 
  满兵固然残暴,但是我写文的目的并不是控诉几百年前他们的暴行,而是描绘一下大难临头的众生百态。许多年之后,中国人再遭外强侵略——我写文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写的是“南京大屠杀”——还依然有人放下武器,甘心投降。正是“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此外,根据王秀楚的记述,兴平伯高杰投敌的叛军进入扬州城后,烧杀劫掠较清兵更胜一筹。对自己的同胞居然做出如许禽兽不如的事情,难怪扬州百姓听到高杰的死讯时都奔走欢呼! 
  最后那一场刺杀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别扭呢——简直和前面的故事成了两截。但我自己读来,却觉得没有了这一段,是万万不能得,或许是因为通篇的狼狈逃亡太叫人郁闷了吧! 
  最终,多铎王爷依旧手握骆残霞戴孝的白绒花——我并不想暗示那俗套的“王爷爱上了这个刚烈的女子”。多铎是一个残暴冷血的人,但是对于铁骨铮铮的义士,他是敬重的。他到了南京后,并没有屠杀,“承制受其降,抚辑遗民”。市民俯首感激,知识分子纷纷投效,面对这些名帖,多铎鄙夷万分,全都置之不理。 
  他拿着一朵白绒花,不过是在追思那些他唯一能敬重、却又不得不杀害的对手。比如史可法,比如沈香雪,比如骆残霞,甚至,比如那触柱而死的郑老太吧…… 
   
  注:《扬州十日记》的作者,网上多写作“王秀楚”,也有作“王季楚”的,先时我亦写为王季楚,但是因为其人排行老三(他有个弟弟,被清兵杀了,我这里略过未写),按伯仲叔季,他也排不到“季”字。实在不知究竟是何,只好先从众,写个“王秀楚”,见谅见谅。 
 

人生得意须尽欢
碧晚枕  
(本文字数:2623)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7年第2期 
 
字号: 【大 中 小】  
  
  
      
  武侠小说中讲究吃喝的大侠可不在少数,不必说黄蓉那精致至极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笛谁家听落梅”、“好逑汤”,单洪七公的那盘爆炒蜈蚣就让人垂涎不已。而凤大更胜前人,在《沧海》中他硬是将吃喝玩乐做了个全套。 
   
  吃——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吃喝玩乐,吃占首位。嬴万城找上陆渐虽说是为了引出谷缜,但他白吃白喝的那一顿却丝毫不含糊,我们来看看他都吃了些什么。 
  太湖三白 
  所谓的“太湖三白”指的是产于太湖的白鱼、白虾和银鱼。 
  白鱼:亦称鲦(音同调tiao),因“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白鱼肉质比较细嫩。太湖当地的一般做法有:清炖、香糟煎、剁成泥以后做鱼丸。 
  白虾:清《太湖备考》上说“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白虾的壳薄、肉嫩、味鲜,周身通体透明。嬴万城吃的白虾是清蒸的,它也可做成“醉虾”,味道鲜美嫩滑。 
  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刺、无腥味。银鱼的做法多种多样,香酥银鱼、芙蓉银鱼、银鱼羹等都是美味佳肴。 
  长江三鲜 
  “长江三鲜”是指江刀、鲥鱼、河豚。这三鲜均是海鱼,平时栖于海中,每逢春季溯长江而上,洄游产卵,味道极其鲜美。 
  刀鱼:它上市最早,列三鲜之首。刀鱼学名长颌鲚,因其体型狭长,看上去似一把银白色的篾刀而得名。刀鱼的细骨遍布全身,清明时节是吃刀鱼的黄金时期。刀鱼的一般做法是清蒸,被剔出来的鱼骨可以用油微炸,非常酥脆。 
  河豚:长江中的河豚学名为暗纹东方鲀,椭圆形,短而肥厚,口小,皮肤毛糙似彩色沙皮,身体上带有神经性毒素。红烧是河豚的通常做法,凉拌的鱼皮口感独特。 
  鲥鱼:俗称迟鱼,体长而侧扁,体被锯齿状的圆鳞。其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富,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目前长江里面的鲥鱼已近绝迹。 
   
  喝——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有如此美味佳肴,怎可无酒助兴?这嬴万城可不管陆渐囊中羞涩,二话没说便点了两份好酒,这第一份便是陈年状元红。 
  状元红和女儿红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酒,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各色黄酒中又以绍酒为最。状元红便是绍酒。古时家中添丁时就埋下一坛老酒,男子于十八年后高中状元,将酒开封,是为状元红;女子于十六年后出嫁,将酒开封,是为女儿红。 
  贵州茅台 
  嬴万城除点了状元红之外,还点了川贵名酒两坛。这两坛川贵名酒凤大没有写明是什么,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提到贵州名酒便不能不说茅台。据传在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时,今茅台镇一带就有了枸酱酒。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如今茅台酒已经成为国酒,与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同列为世界三大名酒。 
  洞庭碧螺春 
  酒足饭饱之后,再得清茶一盏,便是人间享受了。《沧海》中戚继光被押解南京,途遇一青衣文士,系品茗高手,他的一盏碧螺春喝得我目瞪口呆,再想起自己平时的牛饮,不禁面红耳赤,羞愧万分。 
  关于洞庭碧螺春名称的由来,说法颇多。康熙因其原名“吓煞人香”不雅驯,更名为碧螺春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也有传说称明朝时,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凤歌文中取的是此种说法。还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碧螺春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香气浓郁,汤色碧绿清澈。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我国素有十大名茶之说,除了碧螺春外,还有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冻顶乌龙、六安瓜片、祁门红茶。 
  喝茶除了挑选茶叶外,水也很重要。麻衣人回城给青衣文士所泡的碧螺春用的是无锡惠山寺的顽石清泉。此泉是天下第二泉。天下第一泉则是济南趵突泉,惠山寺石泉之后依次是杭州虎跑泉、杭州龙井泉、苏州虎丘寺石泉等。 
   
  玩——良辰美景奈何天 
  吃完饭,品完香茗,来到这六朝古都不去游玩一番,岂不是白来了?这不谷缜就挑上了南京城最有名的秦淮河,大大享受了一番。 
  夜游秦淮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