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ィ胍ο逭接谝了保ο宕蟀埽逖舯欢崭础4耸保把嘁言诤颖闭疚茸愀扒匾言诠刂姓疚茸愀戏降亩佃尚刍肝轮髡怕疟狈ァRο寮纫盐薹⒆阌谥性饭怂闹埽獠啪龆ǔ们刂鬈藿⌒滤乐髡刂小Rο迦牍刂泻螅谌鼙簧保涞芤陕视嘀诮涤谇扒亍
氐人和羌人一成一败,均与其对中原地区的局势判断有关,苻洪及早地得出了“中州非汝兄弟所能办”的判断,叮嘱苻健抢先入据关中;而姚襄却在中原盘桓数年.以至坐失时机,一无所成。
从后赵统一瓦解到前秦统一前夕的十余年时间内.洛阳城数易其主。后赵瓦解后,洛阳先是被周成所据;晋永和十二年(356年),洛阳被东晋桓温收复;晋兴宁三年(365年),洛阳又被前燕慕容恪攻占;晋太和五年(370年),洛阳又被前秦王猛攻占。从这段时间内洛阳归属的频繁更易,我们也町窥见中原局势之一斑。
前秦完成了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第二次统一,但统—时间也不长。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分裂,姚苌据关中建后秦,慕容垂据河北建后燕。
慕容垂正式脱离前秦,是在他受苻丕之命进援洛阳之时。时丁零人翟斌正聚众欲攻洛阳的苻晖,慕容垂受命自邺城前往救援。路上.他杀掉了监视他的苻飞龙,正式自立。翟斌见慕容垂来理,即率众降垂,并劝垂称帝。慕容垂考虑到苻晖仍据守洛阳,且“洛阳四面受敌,虽攻取之,不足以自固。”乃欲取邺城而据之,于是引兵而东。他在荥阳称燕王,建立后燕,然后渡河长驱向邺。经过几年征战,后燕终于在河北站稳足跟,恢复了前燕旧疆。
慕容垂能够复国,在很大程度亡也得益于他对中原局势的判断,前秦虽然瓦解,但残余势力犹存.关中还有鲜卑人、羌人也背秦自立,鲜卑拓跋部也正谋复国,东晋则乘势北上,谋求收复中原;力量相对薄弱的只有河北。所以他认为“洛阳四面受敌,虽攻取之,不足以自固”的判断和进兵河北的决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从前秦统一瓦解到北魏统一前夕的几十年时间内,洛阳城又是数易其主。前秦瓦解后,苻晖弃洛阳西归,东晋乘胜北上,收复洛阳(384年):其间.西燕.后秦曾争洛阳而束果;后秦在姚兴时向东扩展.夺占洛阳(399年):刘裕北伐,又收复洛阳(416年);刘裕死后,北魏趁丧南侵,夺洛阳及河南之地(423年);刘宋元嘉七年北伐中,曾攻占洛阳及河南之地(430年);不久又被北魏夺回。
隋统一时间不长,即因农民起义而崩溃,中原又成群雄逐鹿之势。杨玄感起兵于黎阳,问计于李密,李密示上、中、下三策,以上策长驱人蓟,中策西行人关,至于“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将攻洛阳列为下策。杨玄感却说:“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白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玄感未用李密之计,而尽锐攻东都洛阳,但久攻不克,而隋救兵益至,玄感见攻洛阳之策不能凑效,这才寻思入关,却为追兵所及.遂败。
李密后又依翟让起兵,击败张须陀,取兴洛仓,在中原又兴起燎原之势。隋将王世充、宇文化及先后自江都来攻,与李密战于洛阳一带。王世充后来在洛阳自立.称郑王,与李密相持。李密在中原奋战多年,但迟迟未能打开局面。部下柴孝和建议李密先取关中作为基础,再东向以争天下,李密说;“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为卜策。但昏主尚在,纵兵犹众,我之所部,并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人!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李密后期兵势屡败,遂率余众人关降唐。
杨玄感、李密二人均兴于中原,也败于中原。二人之兴与败皆与所据之地为中原有关。隋都关中,但隋炀帝亲串大兵远征高丽,中原空虚,故杨玄感起事于中原,易于造成影响,招附士众;但他所利用的只是一时的特定形势,天下虽然怨隋,但隋力量依然强大,因此,在造成一定的声势之后,获取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是当务之急,杨玄感有勇无谋,视李密下计为上策,尽锐攻隋经营已久的东都洛阳,经久不拔,使隋远在辽东的大军得以回撤,形势遂由有利转为不利;形势不利之后,再求人关中已不可得。李密在杨玄感起事时,能看清形势,但到他自己起事时,也没有摆脱同样的处境。虽然他所凭藉的力量与杨玄感有所不同,有所顾虑,但这是可以用别的办法解决的,他与上世充相持于中原,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也消耗了隋的力量,使李渊得以入关,从容经营关陇.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再东出以争中原。
第四节 攻取洛阳的成功战例
中原地理形势决定着中原的攻守形势。中原的不利之处在于其四战之地,最易受到来自周围地域的侵扰和挑战。不利既来自外围,经营中原时,亦当从其外围着手。我们可以洛阳城的攻取为角度,来看中原地区攻守的要点。
历史上,有不少攻取洛阳的成功战例。其中,以匈奴刘汉攻西晋洛阳之战和唐初李世民攻王世充洛阳之战比较典型.其成功之处也颇有相通的地方。
西晋末年,刘渊在离石起兵反晋,建立刘汉政权,然后遣将四略。晋永嘉三年(3O9年)十月,刘渊遣刘聪、刘曜、王弥等率精骑五万攻洛阳,呼延翼率步卒继之。汉军强攻月余,未能破城。刘渊遂改变战略,召刘聪还平阳,而以王弥侵掠兖、豫二州,收其兵谷,以图再举;使石勒攻略冀州,藉以扫荡洛阳外围,破坏西晋的战争潜力,孤立洛阳。
次年,刘聪继立汉主之位,十月,刘聪再遣刘粲、刘曜及王弥、石勒等将串众四万攻洛阳。攻城不利,遂又采取前次的战略,命刘粲出轘辕,掠梁、陈、汝、颖间;石勒出成皋关攻陈留太守于仓垣,后更攻陷宛、襄阳,横行江汉间;王弥侵掠襄城诸县。中原经此扰掠,
洛阳饥困日甚。
时西晋军队的主力为东海王司马越所部。司马越见洛阳困弊,欲自保实力,乃率部出许昌而转项城。司马越后以忧疾而卒,所部为石勒所歼。
晋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刘聪再遣大将军呼延晏率军攻洛阳,并令刘曜、王弥、石勒俱引兵会之,围攻洛阳。六月,汉军攻破洛阳,俘晋怀帝。(见图4—4—1)
匈奴刘汉攻洛阳之战比较成功。刘汉在两攻洛阳不利之后,均能改变战略.扫荡洛阳外围,打击洛阳外围的援兵,也破坏西晋的战争潜力,孤立洛阳,司马越所宰西率主力也以困弊出走而被歼,最后洛阳实已成孤城一座,既无力戍守,外援又绝,犹如瓜熟蒂落,其攻取易于反掌。
唐初,北方主要有三支势力:唐据关中,王世充所建立的郑政权据中原,窦建德所建立的夏政权据河北。
唐武德二年(620年),唐准备进取,中原,攻洛日。王世亢闻之,也开始准备洛阳的防守,遣宗室诸王分镇洛阳外围各重要据点。他遣魏王王弘烈镇襄阳;荆王王行本镇虎牢;宋王王泰镇怀州;另以太子与其它渚上共守洛阳诸城,并选诸州镇骁勇者皆集洛阳,置四镇将军,募人分守四城;世充自将战兵总三万人以备唐。
这年七月,李渊诏令李世民督诸军击王世充。李世民率军至新安,即部署对洛阳的围田。他遣行军总管史万宝内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自率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洛阳。郑军出战,均被击还,洛阳与外部的联系遂被切断。
这年九月,郑尉州刺史时德睿率所部杞、夏、陈,随、许、颍、尉七州降唐;十二月,许、亳等十一州皆请降唐;次年正月,粱州总管程嘉会以所部来降;二月,怀州刺史陆善宗以城降。洛阳形势更趋不利。唐军加紧了对洛阳的围困。
围困洛阳的行动耗时较长,唐军将士俱感疲弊,有思归之意,刘弘基等请求还师,唐廷亦有班师之议。李世民说:“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惟洛阳城孤,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决计围攻洛阳。
工世充被困洛阳,遂请援于窦建德。武德四年(621年)初,窦建德率大军西进援王世充。唐诸将皆请避其锋锐。郭孝恪建议“宜据武(虎)牢之险以拒之,伺机而动,破之必矣!”薛收也建议“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率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李世民遂分麾下精兵,使屈突通等将与齐王李元吉继续围攻洛阳,自率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趋武牢,以拒窦建德。这年四月,窦建德战败被擒,世充无计可施,遂降。(见图4—4—2)
李世民攻王世充洛阳之战,前后两阶段的布势,都可谓切中中原形势的要点,前期围困洛阳城的同时,分兵扼洛阳外围诸防要,切断洛阳与外部的联系:王世充求战不得,外援无望,所据州郡遂纷纷降唐,洛刚顿成孤城一座。后期有窦建德来援,则又分兵扼守虎牢,阻建德军入洛阳之路,使其不得入险,建德战败被擒,洛阳更是势孤。李世民攻洛阳刚之战,用兵布势,蔚然可观,为历代攻洛阳之战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匈奴刘汉攻洛阳之战和唐初李世民攻王世充洛阳之战有共通的地方。其攻取的目标虽在洛阳,但其着手却自洛阳的外围起。
洛阳号为四方之中,其形势之重却在其外围。从对洛阳与其外围关系的认识中,已足可蠡清攻取洛阳的时机与地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