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

第36章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36章

小说: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袭彭城;楚汉相持阶段,彭越背靠山东,袭扰楚军后方;决战前夕,韩信定齐地,从北翼完成对项羽战略包围。项羽面对关中和齐地,一直处于两线作战,来回奔走,渐至困弱,终至灭亡。

  (三)汉初政局中的齐地 

  项羽败亡后,刘邦马上夺了齐王韩信手中的兵权,并将韩信徒为楚王;次年十月,又用陈平之计擒执韩信。田肯对刘邦庆贺说:“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悬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王齐者。” ' 注:《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 '

  时天下初定,刘邦惩秦孤立而亡的教训,遂大封同姓诸侯王以镇抚天下,同时设法铲除战争期间所封异姓诸侯王。关中和山东均为形胜之地,项羽分封时曾将此二地分割,都一分为三。现在关中已成汉室政治重心,对于“十二之地”的山东自然也不能授之于人。所以,刘邦击灭项羽之后,马上夺韩信之兵,将其徙为楚王,将齐地七十二县封于其子刘肥为齐王,并规定:“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 ' 注:《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 ' 擒韩信之后,刘邦又降韩信为淮阴侯,将其封地分为两国,以淮东五十三县封从兄刘贾为荆王,以淮北三十六县封弟刘交为楚王。

  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以齐为最大。齐在西汉初期的政局中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齐王刘肥入朝,与惠帝亲密无间。吕后不满,有杀齐王之意。齐王割让城阳郡,才脱身归国。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违背刘邦“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 注:《资治通鉴》卷十三 汉纪五 ' 的规定,封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诸吕用事,权倾一时。

  齐王刘肥死后,其子刘襄继立,襄弟朱虚侯刘章宿卫京师。吕后死后,吕产、吕禄专兵秉政,阴谋作乱。刘章获知后,暗中派人告其兄齐王刘襄,约齐起兵西向长安,自己作内应,诛灭诸吕,事成之后立齐王为帝,刘襄遂尽起齐国之兵攻吕国济南,同时遣使致书其它诸侯王,宣讨诸吕之罪。诸吕闻齐起兵,遣灌婴将兵击之。灌婴率兵至荥阳,反与齐王及诸侯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诛之。此时,长安城中,周勃、陈平设计捕杀诸吕,吕氏之乱遂定,齐亦罢兵。刘汉政权转危为安。

  西汉前期,大国诸侯已构成对西汉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文帝、景帝之世,刘邦当年所封同姓诸侯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削藩之议由此而起。贾谊上《治安策》,将诸侯王强悍难制置为内忧之首;晁错亦上书请求削藩。

  齐国在诸侯国中是最大的,而且,在讨诸吕时,刘章曾有立齐王刘襄之议,这也很使文帝心存忌惮。文帝遂采削藩之议,将齐地分为六国:齐、济北、甾川、胶东、胶西和济南。文帝还按贾谊的建议,增强自己两个儿子的封地,将淮南之地尽封淮阳王刘参、将淮北至于泰山之地尽封梁王刘武,以制东方诸侯。根据贾谊的设想,这样可使“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 ' 注:《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

  文帝的这些举措只是权宜之计。齐被分割以后,吴成了东方大诸侯国。吴王刘濞“铸山煮海,国用富饶。” ' 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 招致天下亡命之徒;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廷谋削吴,吴王刘濞遂发兵反汉。齐地的六国马上响应吴王刘濞。后来齐王悔约,济北王被部下劫持,不得发兵,齐地实际发兵的有胶东、胶西、甾川、济南四国,并吴、赵、楚而为七国,史称“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为这次起兵首领,他未采田禄伯出奇兵入武关之策,也未用青年将领桓将军建议的“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 注:《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列传 ' 之计,自统大军攻城略地而进。汉廷令大将军窦婴率重兵屯于荥阳,另遣周亚夫率军击吴、楚。周亚夫临行时请示景帝说:“楚兵剽轻,难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也。” ' 注:《资治通鉴》卷十六 汉纪八 ' 景帝同意,这一点遂成周亚夫攻叛军的作战指导方针。周亚夫率兵出武关,而后北走昌邑(今山东金乡),坚壁不出。吴军西进,攻梁都雎阳(今河南商丘)不下,遂留军围攻之,大军滞留不进。梁王一再告急,周亚夫仍坚壁不出,只遣轻骑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断其粮道。吴楚军粮绝退兵,周亚夫这才遣精兵追击,大破叛军。(见图3…2…4)

  



  齐地叛乱的四国,合兵围攻悔约的齐王,顿兵临淄坚城之下达数月之久,汉军击破吴、楚军后,进击齐地,四王兵败。汉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叛乱。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廷继续推行削藩,武帝时,又实行“推恩令”。同姓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告解除。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之后,隋唐重新统一后,仍都关中。隋唐两代的农民大起义都是首先爆发于山东地区,而且都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这也与山东在整个东部地区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三 山东在南北之争中的地位
 
  山东在南北之间具有枢纽性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山东低山丘陵在中国东部大平原上可以作为凭恃,另一方面是山东处在监控南北之间水路运输线的位置上,因而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如能占据山东,便取得了很有利的态势。对于南方而言,得山东,进可以问鼎中原,北临幽燕,退可以翼蔽淮泗,巩固江淮;对于北方而言,得山东,进可以南逼江淮,退可以翼蔽河北。

  (一)刘裕北伐与宋魏对峙

  山东和湖北犹如东南的两翼。以南方而进取北方,出江淮正面,不如出两翼。从江淮正面北出,出淮河一线太远,其攻守便失去依托:而出两翼则有比较有利的山河形势可以凭恃。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荆襄上游对于东南的意义,自孙吴时起便为建康方面所重视,而经营山东以固东南、并藉以进取中原,则自刘裕始。

  东晋末年,山东为后燕灭亡后慕容鲜卑残余势力建立的南燕所占据。南燕建都广固(今山东青州)。桓玄篡晋之时,南燕国中有乘乱南进之议,谓纵不能廓清吴会,亦可尽占江北之地。南燕虽未大举南卜,却也频频侵扰淮北之地。

  刘裕在消灭桓玄之后,崛起于东晋。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刘裕以南燕频频侵扰东晋兖、徐二州,上表北伐南燕。这年四月,刘裕率军北伐,大军自淮入泗,至下邳(今江苏邳县)后,留舰船、辎重,率军徒步取道琅琊(今临沂北)北进。

  南燕主慕容超闻晋军来攻,召群臣计议。南燕征虏将军公孙五楼提出御敌三策:“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敕段晖帅兖州之众,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日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纵敌入岘,出城逆战,此下策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

  公孙五楼的意见的确很有见地。他提出的上、中二策,晋军方面已有人考虑到了,并深感忧虑。晋军进军途中,有人对刘裕说:“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惟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刘裕料定燕军“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正如刘裕所断言的,慕容超未听取公孙五楼的建议。南燕太尉慕容镇也对慕容超说:“陛下必以骑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就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也。”慕容超仍不听。刘裕军过大岘,大喜道:“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虞,虏已入吾掌中矣。”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

  刘裕取道琅琊进军广固的捷径须越大岘山险。大岘山即沂山。山势险要,为齐南天险;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不得并轨。因此,对于刘裕而言,突破大岘是其关键。对于南燕而言,抵御晋军之策,实不出公孙五楼上、中二策,尤其是上策,深得山东地形的要点:正面坚守大岘险要,阻击晋军;派轻骑循海南下,从东侧翼袭击晋军粮道;以兖州(南燕兖州治梁父,在今泰安南六十里)之军沿蒙山东出,袭击晋军之西侧背。此策的关键也是扼守大岘。慕容超却没有听取公孙五楼等人的意见,放弃大岘险要,洞开门户,纵敌入门。南燕覆亡的种子也就由此而埋下。

  刘裕率晋军越过大岘以后,在临朐击破南燕主力,占领临朐,乘胜进围广固,尽锐攻城。次年二月,广固城破,南燕灭亡。山东遂纳入东晋版图。(见图3—2—5)

  




  刘裕灭南燕后,欲留镇下邳,筹备西击后秦,却因国内局势变化而推迟了几年。此后,他先后镇压了卢循起义、消灭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反对势力、讨平了割据益州的谯纵。东晋政局相对稳定,事权归一,刘裕遂谋进一步北伐。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趁后秦国主姚兴死后诸子内讧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其进攻部署大致分三个方向:淮河正面,王镇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