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嘈筒煌侵鸬闹亍〉憧赡芑岵灰谎侵鸱较蛉炊际悄媳毕虻摹U馐怯珊颖钡牡赜蛐巫醇捌溆肫渌赜虻奈恢霉叵邓龆ǖ摹
河北地区南北狭长,东、西山海夹峙。太行山既是其西部屏障,又是与其它地域产生重大利害关系的地带。河北的这种地域形状及其与太行山 的关系,遂使得河北地区呈现出这么三个层次来:以北京为重心的北部地区,以正定、河间为轴线的中部地区,以邯郸(或邢台、或邺城)为 重心的南部地区。
河北地区之所以呈现出这么三个层次,与太行山两侧的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太行山与河北平行列峙,西侧有大同、太原和长治等战略要地与 河北的三个层次之间平行对应,几条交通孔道将他们联系起来,几处重要的关隘又扼守这些交通孔道。
河北北部地区在上古为幽州,后或称燕郡,或称蓟州。《读史方舆纪要》称这里“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华夏之防。巨势强形 ,号称天府。”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 直隶二 ' 这片地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河北与塞外的关系上。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东北支脉构成其外围屏障。对于中原政权而言,这里 是抵御塞北游牧民族侵扰的前沿。对于塞北游牧民族而言,他们要透入河北,能否突破燕山和太行屏障是关键;而当他们透入河北之后并建立 起了政权,这里又是联系中原与塞外的一个衔接地带。
与河北北部隔太行山而相对应的是大同。大同盆地北部山地低口为塞北游牧民族的涌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游牧民族涌入这片地域后,沿 桑干河及其支流河谷低地向东,即进入河北,抵达宣化、怀来一带,这一带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交汇之处。这是一条比较平易的进军路线。 塞北游牧民族若是到达这一带,便已绕过了燕山山脉的主体,只相隔着太行山东北支脉而与燕京一带相望。
几处重要关隘扼守着它们之间的往来通道。沿桑干河正东方向有著名的居庸关,南侧则有飞狐口(在今河北蔚县南)、紫荆关、倒马关。居庸 关一带山势较险,且地近燕京,历代经营有素,防卫较重,不易突破;而紫荆关、倒马关一带山势较缓,且隘口较多,易于突破。北京作为都 城时,出这里入侵造成的威胁更显得严峻。
北魏拓跋珪伐后燕,自塞外入大同,然后,除自率主力由井陉东下太行外,另遣一部由东道出军都(居庸关),袭后燕幽州。五代初,河东大 将周德威自山西伐幽州刘守光,兵出飞狐口。北宋攻辽幽州,自山西进军之一部曾试图循周德威旧路,出大同出飞狐以趋幽州。蒙古攻金,先 攻其西京大同府,然后以“劲卒捣居庸,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南扼其吭”,围攻金中都。瓦刺也先侵明,也自大同涌入,在土木堡击破明 军主力,俘明英宗朱祁镇,然后挟明帝自紫荆关入,围攻北京。明代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内三关”,与雁门、宁武、偏头“外三关 ”乎应,内、外夹峙,屏护京师西北。
中部地区以正定、河间为轴线。正定在汉魏南北朝称常山,五代以后至明清称真定。《读史方舆纪要》称真定“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 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渡口)、道梁、宋(南下中原),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达也。”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 直隶五 ' 称河间“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 幽平之患未深也。”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 直隶四 ' 这片地域在河北南、北之间居枢纽性地位。无论是以北图南,还是以南图北,这里的争夺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前燕攻后赵,中山(今定州)一战最具决定性意义;北魏攻后燕,常山(今正定)一战最具决定性意义。北宋先后与辽、金对峙,真定、河间 、中山号为河北三镇。金人南下,要求割让三镇之地。李纲说:“三镇,国之屏障,割之何以立国!”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 金人入寇 ' 陈东则沉痛呼吁:“曾不知无三关 、四镇(太原、河间、真定、中山),是弃河北也!弃河北,朝廷能复都大梁乎!”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 金人入寇 ' 北宋在失燕云险要之地后,在河北依托三镇,北守三 关,西连太原而阻雁门,尚可勉强维持其国防线;舍弃三镇,则北骑疾驱,可以直抵黄河而临汴梁。
与河北中部隔太行山而相对应的是太原。太原不仅是太原盆地的重心,也是整个山西的重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井陉将太原盆地与河北中部 地区连通起来。控制井陉对于太行山两侧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哪一方,只要顺利穿越井陉,便可进入对方腹地,而收执其 中枢之效。相对而言,井陉对于河北的重要性有过于对于山西的重要性。山西地势高峻,河北地处平原,自河北逆井陉仰攻山西较难,而自山 西穿越井陉东下却较易。
秦攻赵都邯郸,王翦便率秦军由井陉东下。楚汉战争时,韩信入山西后,灭魏、平代,然后由井陉东出,破赵、降燕,略定河北。北魏拓跋珪 伐后燕,以一军出居庸关以攻幽燕,自率主力由晋阳(太原)东出井陉,击降常山。“安史之乱”时,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多次向井陉东出, 打击叛军后路。朱温与李克用相争,井陉是双方进出的一个重要通道。由河北入井陉进攻山西,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慕容垂伐西燕、高欢攻尔 朱兆,均曾由井陉作辅助性进攻,配合由滏口进兵的主力部队。
河北南部的重心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变迁。大体上讲,战国秦汉时期在邯郸,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唐、宋时期在邢台、大 名。《读史方舆纪要》称邯郸“西出漳邺,则关天下之形胜,东扼清卫,则绝天下之转输。邯郸之地,实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背哉!”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 直隶六 ' 称邺城:“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 彰德府 ' 称邢台:“西带上党、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 。”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 直隶六 ' 称大名“西峙太行,东连河济,形强势固,所以根本河北,而襟带河南者也。”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六 直隶七 ' 重心虽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凭藉的地利却大体相 同,主要是西恃太行山脉,南阻卫、漳等大河,是为河北面向中原的门户。
与河北南部隔太行山而相对应的是长治盆地。长治盆地地势高峻,犹如一个堡垒,俯临河北、河南。其上有长治、壶关等重要据点。从长治东 下太行入河北之路主要是浊漳水等河流穿切的河谷低地,重要关隘有滏口。滏口为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山岭高深,为太行山南端险隘。
当河北政权的重心位于河北南部时,长治盆地的控制对河北的意义尤为重大。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断太行道,切断了韩上党 地区与韩国都之间的联系,上党太守降赵,从而引发了秦赵之间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长平之战后,白起分兵略定太原、上党,尽占 山西全境,为日后东下太行两路夹击赵都邯郸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六国时,前燕立都邺城,西恃太行山为其屏障,壶关是其在太行山西侧的重 镇。面对前泰的压力,前燕大臣们提醒燕主加强壶关方面的守备,燕主未从;王猛伐前燕,一战而克壶关,再战而破晋阳,尽夺前燕在太行山 以西的军事据点,又在潞川击破燕军主力,乘势东下太行,进围燕都邺城。北魏末,葛荣合并河北多支义军,围攻北魏相州(即邺城)。尔朱 荣率军自晋阳前往镇压,他迅速东出滏口,下太行山,葛荣猝不及防,被尔朱荣击破。北周灭北齐,也是先击破北齐在山西的军事据点,然后 自滏口东下,攻破齐都邺城。这几起战例,都以太行山以西的来敌消灭河北南部的政权(或势力)而告终,尤其是象赵、前燕、北齐这样的政 权,立都于河北南部,长治盆地正俯临其地,因此,发生在长治地区的战役都产生了决定性效果。
河北地区在其角逐过程中呈现出上述三个层次。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这三个层次在攻守之势中显示出的意义也不一样。在内地政权(或割据 势力)之间的战争中,河北的局势取决于从邯郸、邢台至真定、河间之间的争夺;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有时是汉化程度已很 深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与塞外新兴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河北的局势取决于自幽蓟至真定、河间一带的争夺。
概要地讲,主要还是从门户到中枢之间的争夺。在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中,入争河北者,其角逐方向是自南而北,这样,邯郸、邢 台一带是其门户;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入争河北者,其角逐方向是自北而南,这样,幽、蓟一带所控燕山险阻是其门户。南 部门户的意义是对南而不对北;北部门户的意义是对北而不对南。无论在哪种类型的角逐中,真定、河间一线都居枢纽性地位。这种地位一方 面缘于它适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缘于它跟山西重心太原盆地的对应关系。无论在哪种类型的角逐中,自太原出井陉东下太行,都是很具吸引力 的。
从内地入争河北者,若既得南面门户,又控河北中枢,则北部幽、蓟虽险,也只是边隅之地;塞外游牧民族若既控幽蓟北面门户,又控中枢之 地,则南部一马平川,难挡其铁骑冲贯。
对于这三个层次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显示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