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

第12章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12章

小说: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谟谒└玫闹性胗文辆玫娜饬灯鹄础C晒湃胫髦性穸ǘ贾保净杞ㄒ樗担骸啊∮难嘀兀旎⒕幔问菩畚埃峡亟矗绷纺W希恐茄嗖豢伞!薄。А∽ⅲ骸抖潦贩接呒鸵肪硎≈绷ヒ弧。А∪馍偈褡蹇粗睾颖北辈康囊庖澹且蛭澳峡亍〗矗绷纺钡牡乩砦恢媒性肴饬灯鹄础U庵至翟谒堑耐持问艿教粽绞毕缘糜任匾堑母谌猓问撇焕箍伞⊥嘶厝狻

  在形成河北地位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这跟河北地位的特殊性有关。河北是农耕经济的中原与游牧经济的塞外之间的重要衔 接地带,农耕经济的汉族与游牧经济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差异很大,从事战争所需要的经济支持也不同。当河北为塞外游牧民族所 控制时,其战争策源地在塞外;而当河北为汉人政权所控制时,经济上则主要依靠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的供给。当然,无论是汉族还是塞外游 牧民族,当他们在河北建立起了全国性的政权时,其经济上的供给则都须倚仗东南地区。元代重开大运河,还经营海运,就是为了转输东南财 赋以供给京师,明、清两代亦因循此例。

  古代河北的农业生产条件的确不如现在,而且,河北东南部在历史上频遭黄河溃口之患。古代河北的经济却自有特色。司马迁曾描述过西汉时 的四大经济区,其中,河北南部处于他所概括的山东经济区内,河北北部则处于司马迁所概括的“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多鱼、盐、漆、 丝、声色”,并称河北南部重心邯郸“亦漳(漳水)、河(黄河)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当时巨富郭纵即邯郸人,“以铁 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地巨富卓氏,其先辈也是原赵国人,“用铁冶富”。“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以畜牧经济 为主;燕蓟“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 真番之利。” ' 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 这实际上是在中原与塞外、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之间进行交互贸易的一种比较便利的条件。这种经济特色与河北作为中原与 塞外之间的衔接地带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据四角之地而兴起的政权各有其独特的社会基础。立足河北的政权,其社会基础也跟河北与塞外游牧民族的关系有关。

  前面说过,建立于河北的政权,有相当一部分是起于塞北的游牧民族。这些生长、生活于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于骑射,个个都是天生的战 士。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打仗。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活动方式都宜于征战。那些能够入据塞内的游牧民族大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接 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提高其社会组织上的效能。新兴民族初起的锐气、游牧民族惯于征战的天性和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接受,几个方面相 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至少在军事上是中原汉人所难与争锋的。

  他们建立的政权入据中原之后,往往又会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原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是否 成功,常常决定着他们在中原的统治是否稳固、是否长久。

  河北与塞外游牧民族的这种密切关系对于河北地区劲悍习战民风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自战国时起,河北便一直是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碰 撞频繁的地带,是中原政权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重地。自赵武灵王改制,胡服骑射,河北精兵,为天下雄。西汉初,陈豨将赴河北, 韩信欲结陈豨以反汉,遂向陈豨指出:“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 注:《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 东汉初,刘秀在河北脱离更始政权自立,耿湥ㄎ匏裕浚⑽夂悍ⅰ∮嫜簟⑸瞎忍镆宰袅跣悖嫜簟⑸瞎忍锬撕壕瘛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天下皆知。古代河北的民风,据班固记载,赵、中山一带“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燕、蓟一带“其俗愚悍少 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 ' 注:《汉书》卷十八 地理志下 ' 据《隋书》地理志所载,河北南部诸郡“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 迟重。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盖取此焉。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故班志述其土风,悲歌慷慨,椎剽掘冢,亦自 古之所患焉。前谚云‘仕宦不偶遇冀部’,实弊此也。”北部诸郡“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并称:“自古自勇侠者,皆推幽、并。” ' 注:《隋书》卷三十 地理志中 '

  这是河北地理的大致形势。拥此地理形势,妥善经营,足可争衡天下。战国七雄中,赵为东方军事强国。秦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 激烈的抵抗,当数赵国。东汉初,刘秀在河北脱离更始帝自立,遂以河北为基础,扫平群雄,统一天下。东汉末,袁绍割据河北,成为曹操在 北方的最大劲敌。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先后建立过六个割据政权,他们是:后赵、魏(冉闵)、前燕、后燕、东魏、北齐。杨坚谋伐北 周,尉迟迥据河北起兵反对。“安史之乱”起自河北,历时八年,成为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末藩镇割据,河北藩镇称雄天下,最为嚣张, 故前代史家称“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五代失燕云十六州之地后,契丹、女真先后自河北南下,饮马黄河, 震动中原。也就是从那时起,辽、金、元先后入据河北,定都北京(或作为陪都)。明初,燕王朱棣以宗室强藩,坐镇北平(今北京),抵御 蒙古残余势力。“靖难之役”,朱棣自河北南下金陵(今南京),取建文帝而代之,以后更迁都北京,外御蒙古,内制中原。满清入主中原后 ,亦定都北京。北京作为政治重心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当今。

  自唐以后,政治重心经中原而移至河北。辽、金、元、明、清几代均以北京为都(或陪都),元、明、清为全国性政权,并且开创了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的盛世局面。政治重心的移动,自有历史自身演变的逻辑。若单就地理形势上来说,政治重心移至河北,是有其全局上的需要。

  确切地说,自唐以后,经济重心在江南,而军事、政治重心在河北。江南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经济上逐渐繁荣起来。自隋唐时起 ,江南的富裕已为天下所倚重。隋代开凿大运河,元代重开大运河,并为明、清两代所因循,都是为了转输东南财赋以供给北方。大运河作为 南北之间经济资源流通的一条大动脉,纵贯于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相对于以前“飞刍挽粟”、逆行西上转输关中时的艰辛来说,大运河还算 是一条比较容易的转输线路。

  另一方面,近代以前,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尤以河北为急。自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有所变化,东北一带各少数民族陆续 崛起,河北方面国防压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大都自河北而入。河北北部外围山脉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 权出于保障安全的需要,对河北的经营不由其不重视。

  这样,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种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格局。这种格局以明代为最典型。

  在明朝统治天下的格局中,我们可以画出两条粗略的长线,这两条长线在北京附近成交汇之形:一条是作为军事防御线的“九边”长城一线, 另一条是作为经济运输线的京杭运河线,两条长线垂直交汇于河北北部。“九边”一线东起辽东,西经山西而联络甘、陕,东西横亘,屏护北 方;京杭运河线作为南北之间经济资源流通的一条大动脉,北起幽燕,南经山东而联络江南,纵贯于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连通南北,从而形 成“以东南之粮,养西北之兵”的格局。这种格局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

  对于元和清这样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来说,他们作为全国性的政权,同样要倚仗江南的富裕和大运河这样的运输条件。但元、清两代本身 就是起自塞外,它们得以入据中原,根基在塞外;入主中原后,其军事上潜在的威胁存在于南方而不是北方。元、清两代入主中原,对中原汉 人始终怀着防范戒备之心,他们在中原的统治最终也的确是被中原汉人所推翻的。河北作为中原与塞外的一个重要衔接地带,它将农耕经济的 中原与游牧经济的塞外连系起来,这种连系在他们的统治受到挑战时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根基在塞外,形势不利,还可确保退回塞外。后燕 受北魏侵逼,残余势力即退回辽东,建立北燕;辽和金受到的则是塞外新兴民族的侵逼,金在受到蒙古的侵逼时,大臣中犹有重返辽东故地之 议;明初朱元璋北伐,元顺帝即率蒙古残余势力退回塞北;清宣统帝退位后,清宗室耆善在出关时曾赋诗:“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也 可说是满人某种心态的流露。  
 
二 河北的三个层次及其与太行山的关系
 
  河北山河形势,足为英雄凭资。天下纷乱之际,河北极易卷入争雄逐鹿的行列。另外,河北又是塞外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一个主要方向。发生 在河北地区的战事不外两种类型:一是内地政权或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一是内地政权与塞北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战争类型不同,角逐的重 点可能会不一样,但角逐方向却都是南北向的。这是由河北的地域形状及其与其它地域的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