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靼芾钍烂袼侍凭髁ΑL凭胝讲焕黄雀娜∈厥啤!
李渊为挽救颓势以图强敌,也采取了跟刘秀一样的策略,以河西制陇西。他遣使潜赴凉州,谋与李轨共图秦陇。唐、凉联袂,对西秦形成夹击之势。不久,西秦的临洮(今甘肃临潭)、枹罕(今甘肃临夏)、饶河(今甘肃临夏西)、西平(今青海乐都)四郡降唐,遂形成对陇西的包围态势。唐军反攻,在浅水原大破西秦军,不久,薛仁杲出降,西秦灭亡,关陇遂定。
河西对关中西北安全的巩固意义重大。但从军事地理上讲,河西走廊并不是中国西部的天然极限。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来保障这个通道入口的安全,中原政权可以利用这片地域来屏护关陇,西北游牧民族也可从这个走廊涌入,透入关陇,给关中西北造成很大的压力。从关中往西层层递推的经营逻辑的西端应该是今新疆西部。新疆西部一系列山脉才是中国西部边疆的天然的相对极限。这片地域在古代通常被称为西域。只有经营好西域,西北的安全才真正是有保障的。
前面说过,关中西北的层层渐高的梯级地势给历代经营西北者显示出了一个层层递推的逻辑:欲保关中之安全,必须控制陇西;欲控制陇西,必须控制河西;欲控制河西,必须抚定西域。这种层层递推的逻辑在秦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
秦在其东进的过程中,仍未忘拓边西北,巩固西北。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1年),秦西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尽并义渠之地为二十五县,置为北地和陇西二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加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将关中西北的防御推进到陇西。
秦末天下纷乱,著名的冒顿单于领导下的匈奴首次统一,称雄塞北。西汉初年,国力尚弱,只得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边郡的暂时安宁和休养生息的时间。但和亲政策只是缓和而未消除边患。匈奴仍不时攻掠西汉边地。
到武帝之世,西汉已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国力达到鼎盛,遂对匈奴采取大规模的出击。汉武帝前期的几次大的战役,除寻机直捣匈奴单于本部外,均以廓清关中西北外围为重点。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率军予匈奴以歼灭性打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余部降汉。这年,汉武帝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二郡,后来又设置了张掖、敦煌二郡,史称河西四郡。后之筹边者,均以汉置河西四郡“断匈奴右臂” ' 注:《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 。四郡的设置加强了西汉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使关中西北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见图2-1-5)
汉武帝后期,西汉对西北的用兵又推进至西域。还是在大举击匈奴之前,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欲以联络月氏,夹击匈奴。其后,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西域诸国震怯,纷纷遣使来朝。“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黎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 注:《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 到汉宣帝时,汉廷派遣官员,监护鄯善以西数国。起初,西汉还只监护西域南道,未能尽并北道,匈奴形势已处不利。不久,匈奴日逐王叛单于降汉,汉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降,汉廷“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都护治乌垒城,与渠黎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 注:《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 这便是西域都护的源起。西域都护的职责是“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 注:《汉书》卷九十六下 西域 '
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开经营西域以固西北之先河。此后,东汉恢复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明代设立哈密卫、清前期平定葛尔丹叛乱、后期平定阿古柏的入侵及设立新疆行省,也都是出于这种目的,以保障西北边疆的永久安全。
一 山川形势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整体趋势是自西往东移动,其中也经历过一段摇摆。秦、西汉定都关中,西汉末年的动荡致使关中残破,于是,东汉、曹 魏和西晋定都洛阳。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一北方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来也迁都洛阳。隋唐再度统一天下后,政治重心又移回关中。唐末的动荡又 使关中破坏很大,于是,五代、北宋定都开封(惟后唐定都洛阳)。直到元朝重新统一后,政治重心才真正移到河北,并一直延续下来。长安 、洛阳、开封、北京遂成为著名的古都。
前人在论建都之所时,比喻建都长安为建瓴之势,建都洛阳、开封为宅中图大之势,建都北京则为挈裘之势。 ' 注:华湛恩《天下形势考》 ' 关中山河四塞,地势高峻,居 高临下,故称建瓴之势;洛阳、开封处中原四通八达之地,可向四面扩展,故称宅中图大之势;挈裘为提衣挈领之意。建都北京,是顾祖禹所 说的:“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 ' 注:《读史方舆纪要》直隶方舆纪要序 ' 故称挈裘之势。《读史方舆纪要》中称燕京“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 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直隶一 '
北京地处河北,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之所以也称“据上游之势”,不缘于它本身的地势,而缘于它跟周围地区的关系及由此而形成的 在整个中国地理格局中的地位。
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东面是浩淼的大海,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延绵千里,环绕其西、北两面。河北境内的几条主要的河 流均发源于这两条山脉,切穿山岭,形成交通孔道,也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险要关隘。(见图2-2-1)
燕山山脉将河北与内蒙古草原联系起来。内蒙古草原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驰骋之地。塞外游牧民族强盛之时,常南下扰掠中原。河北为其南下 的一个主要方向。塞外游牧民族入据河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辽河流域而来,一是自蒙古草原而来。辽河流域与河北之间的往来通道 是辽西走廊,山海关扼其咽喉,卢龙、迁安、乐亭、遵化等地为重镇。蒙古草原进入河北的一条便捷的路线是出大同盆地北部山地低口进入大 同盆地,再由桑干河及其支流河谷低地进入河北,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四十里)、紫荆关(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北四十里)等关隘扼 其咽喉,大同、宣化、怀来、张家口等地为重镇。北京作为河北北部的一个重心,可以同时应接这两个方向。在北京外围环燕山山脉,还有松 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其它几条交通孔道。
所以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秦汉经营渔阳(今密云西南)、上谷(今河北怀来南 )、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隋唐经营范阳(今北京)、平卢(今河北卢龙),明代经营宣府(今河北宣化)、蓟镇(今天津蓟县),都 是意在扼守燕山险阻,以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五代失幽燕之地,丧失北方国防险要,到北宋时,朝廷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吕中说:“燕蓟 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三 契丹和战 ' 道出了这片地域对于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意义。
太行山脉则将河北与山西高原联系起来。北方的争衡常表现为关中与河北之间的争衡。山西高原如同一个楔子,楔入河北与关中之间。当河北 与关中争衡之时,能不能控制太行山形势,常关系到河北势力的成败兴衰。
在太行山山脉一线,有紫荆关、倒马关(在河北定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井陉、滏口(在今河北武安县东南)等关隘扼其往来通道。其中,紫 荆关和倒马关主要是扼守自大同盆地经桑干河谷而来的通道,此二关与居庸关共同屏护北京西、北二面,明代号为“内三关”;井陉关和滏口 则扼守山西与河北中部、南部之间的往来通道,正定(古代常山、真定)、邢台、邯郸等地既依太行山地险要,又控上述关隘通道,遂得以成 为一方重镇。经营好太行山诸关隘,可保右翼的安全,且自山西南下中原或西入关中,都有高屋建瓴之势。
在河北平原腹地上有一些东西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滹沱河等,在中原政权抗击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也能够加以利用,建立河防体系。漳 河自太行山而下,从河北南部横流而过,经山东北部注入大海,护卫河北南面门户。这样,河北的南面门户实际上是夹在山西高原与山东低山 丘陵之间。如果说河北在东、西之间的战争中必须重视山西的话,那么,在南北之间的战争中,则必须重视山东。中国的政治重心东移后,南 北关系重要起来,山东处南北之间,地位也随着重要起来。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山东处在监控大运河的位置上,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这是河北对于中原政权而言显示出的战略地位,但要讨论河北的战略地位,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汉人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在立足 于河北的政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塞外少数民族建立的。如十六国时期的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为鲜卑慕容部所建,北朝时期的东魏 、北齐则是胡汉合流的产物,辽为契丹族所建,金为女真族所建,元为蒙古族所建,清为满族所建。对于由塞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 ,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地区的意义就在于它将农耕经济的中原与游牧经济的塞外联系起来。蒙古入主中原,择定都之所时,木华黎建议说:“ 幽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