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促纺织 新械唤珍妮 用蒸汽 奇功属瓦特纺织机械领步先,蒸气动力效益添。
汽轮越洋火车快,工业革命谱新篇。
话说英国到了18 世纪中叶,一场比政治革命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革,正在酝酿之中,这就是发生在18 世纪下半叶和19 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
欲说工业革命,须先说说发生在农村的“圈地运动”。
这“圈地运动”,顾名思义,便是将田地用树篱或壕沟圈围起来,赶走原在这块田地上居住耕种的农民,将所圈之地据为已有。此事早在都铎朝便已发生。因为当时与英国一水之隔的佛兰德尔地区毛纺业发达,原料奇缺,商人便到英国高价收购羊毛。这英国农村,自古便有养羊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那丘陵平原,处处绿草如茵,又无野狼豺狗,但让那羊群自由自在游荡吃草无妨,无需占用人力人工。所以养羊实在是无需本钱便可生利的好生意。如今又有人高价收购羊毛,算起来圈地种草养羊比种庄稼卖粮食获利更丰。于是大小地主纷纷将各自土地圈成大牧场,原来的租地农民,或赶走了事,或留在牧场中作为剪毛、打草的雇工。因为这类现象在国内各地普遍发生,故称“圈地运动”。只是自都铎朝至18 世纪中期,“圈地”一般还是地主个人的行为,并无政府介入,因而规模不算太大。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政治权力介入,圈地是通过议会立法进行的,披着合法的外衣,规模于是更大。只要一个地区的多数土地的所有者提出圈地申请,经议会专门委员会审查,最后提交议会通过,即制定成法律。这种圈占特定地区的法律称为圈地私法。圈地法通过以后,议会向该地区指派圈地专员,就土地的具体划分作出裁决,然后新的土地所有人便把整个地区的土地圈围起来。
以上圈地的立法程序过于繁琐,既费钱又费时间,为了简化手续,满足地主们圈地的愿望,1801 年,议会通过圈地总法,根据该法,只要教区中占有三分之二土地的所有者同意,该地即可圈围。如此一来,圈地更其方便易行。据估算,1760 年以后,议会大约通过5400 项议会圈地法,共圈占土地大约700 万英亩以上。约占英格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此外还有通过私下协议圈地的。到19 世纪中,英格兰的耕地大体已被圈占完毕。
圈地运动使土地占有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土地所有权比以前更为集中,有些原来的自耕农和茅舍农被剥夺了土地占有权,有些小农虽在圈地过程中分得一小块地,但因没有钱去圈围,便将所分得的土地廉价出售了。有些人用所得的一点钱换了酒喝。结果有一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有些沦为雇工,有些进城做工。这样的结局正符合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因为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
圈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农村生产的商品粮和原料增加了,农业提供的积累多了,吸收工业品的能力提高了,国内市场也扩大了,这些都是促进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英国有一个比其他许多国家有利的条件,就是它较早地实现了政治统一。爱德华一世时,英格兰就合并了威尔士。16 世纪已初步形成国内市场。17 世纪中期,克伦威尔率军队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1654 年合并苏格兰,1660 年后,苏格兰曾一度独立,1707 年再度合并,这样就实现了英伦三岛的政治统一,国内消除了地区间的隔绝状况,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国内市场最终形成,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好条件。
前文已经谈到,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有很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市场也在扩大,这样一种局面造成对工业制成品,特别是与大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纺织品需求增加。需求推动了生产,促进了技术进步,加上英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比较好,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这里发生了。
所谓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工厂制取代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它是工业化的重要阶段。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以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的。
英国大约在16 世纪末和17 世纪初才开始出现棉纺织业。到18 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纱技术还很原始,一个人手摇纺车,一次只能纺一根线,这种纺纱办法又累又慢,很难满足织布的需要。1764 年,兰开夏北部的织布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一种纺纱机,改变了纺纱技术的落后状态。
却说这个哈格里夫斯,原是一个极聪颖好学的人。他既会织布,又会木工。他有一个勤劳的妻子,每天在家纺纱,她一天不停地干活,最多只能纺出一磅棉纱。疼爱妻子的哈格里夫斯不忍心看着自己所爱的人这样天天受累,便开动脑筋琢磨改进纺纱机。一天,他不小心撞翻了纺车,使原来处于水平状态的纺锤向上竖立起来,这时他发现,纺锤还在继续转动,由此他得到启发,心想,如在纺车上多装几个纺锤,使之同时纺出几根纱,岂不是可以提高工效几倍吗?于是他马上行动起来。这时木工技术帮了他的忙,经过多次实验,他制成了同时能纺8 根纱的纺纱机,称“珍妮纺纱机”。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很多,有说是用他妻子的名字命名的,有说是用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当时那个地方对机器的一种叫法。其实,对这名字的由来根本毋庸深究。“珍妮”是英国女子常用的名字,也许是某人可爱的小女儿,也许是某人勤劳的妻子,也许是某人年轻漂亮的女朋友。这纺纱机节省人力,提高工效,深受织工们喜爱,因而用自己的所爱的女人的名字称呼它,这是很自然的。珍妮机经过不断改进,纺锤的数量增加到18 个、80 个、130 个。
这种纺纱机的效率是大大提高了,但还要用人手摇动纺车,仍然比较费力气,而且纺出的纱很细,容易断线,不适合作经线。后来一个叫阿克莱特的人发明一种新式纺纱机,克服了这些缺点。
阿克莱特1732 年出生于兰开夏的普雷斯顿。他的父母生了13 个孩子,他最小。由于家里很穷,小时候没有上过学,但他靠自学,学会了读书写字。长大后学理发,并会做假发。他走村串户,收购人头发做假发,他研制出染发的配方,把染好的头发卖给其他假发制作人,他从中学会了经商的本领,这对他以后研制纺纱机和开办纺纱厂大有帮助。
在周游各地的旅途中,阿克莱特看到棉纱缺乏,纺纱有利可图,决心研制一种新的纺纱机。他雇请正在帮助别人制作纺纱机的钟表匠约翰·凯伊为他制滚筒纺纱机,1769 年,新的纺纱机制造成功。这种机器开始用马力推动。1771 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克朗福德的德温特河边建立了一个用水轮机推动的纺纱厂,以后又建立了几个纺纱工厂,从此开始了工厂纺纱的时代。这种纺纱机后来称水力纺纱机。它纺出的纱坚韧结实,适合作经线,恰好与珍妮机纺出的细纱配合使用。
在阿克莱特之后,克隆普顿综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长处,发明“骡机”
(又称走锭精纺机)纺出的纱又细又结实,把纺纱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机器的名字,可是远不如“珍妮机”那么温馨浪漫了。人们只是觉得这机器不仅能干还永远不知劳累,好比骡子一般有用不完的劲儿,就实事求是地给了它这么个粗笨的名字。
纺纱机的改进使棉纱生产量迅速增加,而手工织布技术就显得落后了。
1785 年,有个名叫卡特赖特的牧师,别看他身任教职,俨然庄严神圣,可脑子里琢磨的却不是那些空洞玄奥的神学问题,而是如何在今生今世造福世人,同时也造福自己的具体计划。他本人并无任何生产技能,却擅长组织管理。他让几个木工和铁匠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研制出“动力织布机”,提高工效约40 倍,然后,他又于1791 年建立起第一座织布工厂,在他的工厂里,一个童工一天织出的布匹就相当于手工织机一周的织布量。他本人因此而致巨富,当地工人也因他而获得就业机会和丰厚的工资收入。
在纺纱和织布实现机械化的同时,纺织业的其他工序,如净棉、弹棉、漂白、染整等行业也相继发生技术变革。随后,毛、麻、丝纺织工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在早些时候,工厂的发展受到地域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纺织工业所需的动力除人力以外,就是水力,工厂必须建在河流沿岸,而且还必须是流水落差较大的地方,这就需要一种新式的动力机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满足了这种需要。
詹姆斯·瓦特(1736~1819 年)出生于造船工业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格林诺克,父亲是造船木工,祖父和叔父都是机械工人,他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熟悉一些机械制造知识。他虽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因勤奋好学,又爱钻研,为作一个发明家打下了基础。他曾在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来又到格拉斯哥大学作仪器修理工。接触过许多机器和仪表。在17 世纪,欧洲已出现好几种利用蒸汽的机械,其中就有英国人萨维利1698 年制造的蒸汽水泵和苏格兰铁匠纽康门1705 年制造的蒸汽水泵。可见,瓦特发明蒸汽机并非像某些儿童故事书上所说,是受蒸汽吹开茶壶盖的启发,而是在研究前人制造的蒸汽机基础上,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1769 年,瓦特发明单动式蒸汽机,并取得专利。以后,瓦特与企业家博尔顿合作,继续改进他的设计,于1782 年发明复动式蒸汽机,它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别的机器作旋转运动,因此可作为各种机器的动力。这种蒸汽机的耗煤量由纽康门蒸汽机每马力的25 公斤降至4.3 公斤,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瓦特蒸汽机是科学技术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它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