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2809-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

第6章

2809-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第6章

小说: 2809-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啻蟪记肭蟀言缁勒倩爻ⅰ3珈醯劢邮芰苏飧鲆饧岚卧缁牢可惺椋涸鹬富诱龊颖薄⒘啥木隆3珈醯刍骨鬃哉偌缁溃仕惺裁醇苹T缁浪担骸爸灰抑富尤ǎ⒏鞑恳恢屡浜希怀鑫迥辏梢曰指戳啥!薄   �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在辽东屡屡败于袁崇焕,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做好一切准备,于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赶到北京广渠门外,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袁崇焕向皇上请求说,将士们长途跋涉,十分劳累,请准允入城休整,但被崇祯帝拒绝了。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反间计是名副其实的毒计,其毒不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性弱点的残酷利用和无情玩弄。对于人类来说,这既是一种让人津津乐道的谋略,又是一个讽刺。但是在“目的总是证明手段的正确”和“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的规则下,那些试图谋取胜利的人总是看重“津津乐道的谋略”,何况,“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设局之策与虎谋皮的招数(1)

    与虎谋皮,这事情可能吗?可能,但要调虎离山,使它离开自己的龙盘虎踞之地。调虎离山的关键是“调”,即如何“调”它到虎穴之外。对手在其经营的稳如泰山的阵地里,是有虎虎生气的,各种地利的自然条件使得它如虎添翼,但一经被调离“虎踞龙盘”之所,就由强变弱了。    
    调虎离山是个掌握和控制主动权的问题,运用此计要特别谨慎,因为你面对的是虎而不是羊。要特别小心调虎不成反被虎调,误入虎口,陷进虎穴。倘若如此,那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至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是侦察的需要,或者对于小股溃败潜逃之敌所施的战术。当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则又是英雄胆壮、实力雄厚、计高一筹的表现。    
    抗日战争初期,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为了保存自己实力,竟然弃守山东,使日军长驱直入,这事让蒋介石大为恼火,决心擒杀韩复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韩复榘本心不想抗日,一心想保全他的山东地盘。蒋介石要他抗日,也是想借抗日消灭杂牌军,所以蒋韩二人在抗日问题上仍是明争暗斗。    
    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韩复榘被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在山东方面的对日军作战。韩要求发重炮30门配备在黄河南岸,以便固守。李宗仁允许“立即照办”,一面派驻在徐州的炮兵旅史文桂旅长率领全旅炮兵立即开往山东泰安,一面向蒋报告。可是蒋介石得悉一旅重炮调到山东听韩复榘指挥,心中大大不以为然。到11月初旬,蒋下令调走驻在泰安的重炮旅。韩复榘听说后,愤不可当,当即破口大骂蒋介石,说蒋介石这样做法,不是抗日,而是想牺牲他的实力,消灭他的军队;那么,他也只好保存实力了。    
    不久,日军偷渡门台子黄河渡口,拟横断胶济铁路进攻济南。韩复榘告诉部下:“日军已过黄河,我们没有重炮是挡不住的。”他一面命令各军向泰安、兖州方面相机撤退,一面到蒋介石驻济南的总参议蒋伯诚那里说道:“日军已过了黄河,我军没有重炮,难以固守。我已决定放弃济南,候中央增援,再行反攻。”蒋伯诚说道:“请示蒋委员长后再决定吧!”韩很不耐烦地说道:“我已命令各军撤退,你不走,我先走了,济南已命令孙桐萱率部留守。”韩即乘钢甲车离开济南,到达泰安暂停。这是12月22日的事。蒋介石得到蒋伯诚的电话报告,给韩复榘十万火急的电报,命令韩不得无令撤退。但韩这时已退到泰安,蒋再命令韩固守泰安。可是韩竟抗命不遵,置若罔闻,又由泰安退到兖州,继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鲁西曹县,方不再往后退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鲁西与河南省境毗连,他原想撤退到豫西、陕南的山区里去,避开日军的侵略锋芒,保存自己的兵力,以便割据地盘。因河南省驻有程潜指挥下的第一战区部队甚多,韩的退路受阻,于是暂驻曹县。    
    这时候,蒋介石定下了捉拿韩复榘的计谋。    
    1938年1月7日,先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韩是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当然是与会的一个主角。且李宗仁前在济南召开军事会议,韩对李印象不错,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顾虑,由济宁乘钢甲车到了徐州。就在韩到了徐州的次日,蒋介石由汉口发来了军机密急电,电中有45个高级将领定于1月11日在河南省开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当然李宗仁召开的徐州军事会议要受到影响,只有到开封开会去了。韩复榘手下的军长孙桐萱(最心腹的部下)也列在45个将领之中,韩当时虽然稍有犹豫,但觉得这样大的军事会议,当不会出什么岔子;而且和李宗仁等人一齐去,又不能有所托词;加之还有孙桐萱和一营手枪队保护前往,也就不起什么怀疑了,于是就同李宗仁、孙桐萱同去开封了。    
    韩于1月9日到开封,住在黄河水利委员长孔祥榕的公馆里。他的一营卫队被留在钢甲车上,对韩说是因为城内驻着很多军队不方便。他带了参谋长刘书香,参谋处长张国选、张钺,交际处长曹青山和传令队等计有40余人,都一同住在孔祥榕公馆里。    
    1月11日下午7时,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先通知说为了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到了夜晚开会的时候,韩同孙桐萱等同坐汽车到了省政府大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有一张通知,上写“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车辆排列到旁边的空地上。韩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带去的三个卫士和孙桐萱带去的一个卫士,均留在接待处了。韩同一些参加会议的将领,一路谈谈笑笑地来到了“副官处”,看见贴有一张通知,上面写着“奉委座谕:今晚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到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收据,俟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同时,当着韩的面,也有些将领纷纷地将手枪从腰间掏出来交给副官处,取回收据。韩也不疑有他,就将自己身上带的两枝手枪,也掏了出来交给副官处,把收据放在衣袋里,跟着大家一齐进入会议厅。


设局之策与虎谋皮的招数(2)

    在会议厅里,韩的座位左边是刘峙。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他起头一开口就说:“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个重大的责任应该说是我们每一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