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中南海备忘录 >

第15章

中南海备忘录-第15章

小说: 中南海备忘录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泽园内的澄怀堂,直到七月初一日(8月8日),慈禧才移驾仪銮殿新宫。此后数年内,慈禧大部分时间均住仪銮殿。    
    慈禧训政两年多之后,于光绪十五年元月(1889年2月)为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并宣布归政,住仪銮殿颐养天年。但她何尝真正放弃统治权力?无非是幕前改幕后,继续操纵权柄,视光绪如木偶。仪銮殿替代了养心殿,成为绕治权力的中心。各种奏折、上渝均要送仪銮殿由慈禧审阅,光绪皇帝遇事都得进仪銮殿向慈禧禀奏。慈禧照常在仪銮殿召见大臣,商议政事。正如时人所言:“皇上亲政后,遇除授尚书、侍郎、将军、督抚各缺,仍恭请皇太后懿旨简用,盖由圣德谦冲,于用人行政诸大端犹腹禀承慈训,以示不敢独断。”可见,慈禧把用人的大权牢牢地抓在手里。尽管如此,慈禧对光绪还是不放心,因此,密布了间谍,随时搜集情报,对光绪的监督极严,甚至竟把心腹派到了光绪身边。    
    光阴飞逝,一瞬间又是一年过去了。当时间推移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之时,慈禧已年逾古稀,寿达七十有四。至此她涉足皇宫已58年,统治大清达48年。    
    进入这一年的10月以后,慈禧着实感到力不从心,体乏无力,最终病倒在仪銮殿。    
    慈禧病倒之后,虽然没有意识到不久就会升天归西,但她也深感年已古稀之人,病倒之后,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所以,她一方面牢牢地控制着朝廷大权,以便在她临终前的一刻仍然掌握着清王朝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事想一想,作一些必要的安排。    
    慈禧躺在病榻上,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迎入宫中。光绪驾崩之后,慈禧就将她的决定宣示朝廷内外,立溥仪为大清入关后第十代皇帝,也是慈禧扶植的第三个傀儡皇帝。    
    新君虽立,但旧规不改,慈禧依旧把握着权力。早在立溥仪登极之前,就有了一道确立太皇太后慈禧权力的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秉裁政事。”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与世长辞。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 日),在中南海仪銮殿的御塌上,慈禧太后正在静卧。这几日她的病情明显地加重了,尽管御臣们费尽心血为她医治,但病情仍未见好转,反而日甚一日。尽管全国各地应诏赴京的名医们轮番诊视,病案、药方开了一大堆,但似乎还是没有回天之力。    
    唯独令慈禧欣慰的是,光绪于她之前先逝。她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于是她轻轻地闭上眼睛。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未刻,慈禧在中南海的仪銮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慈禧去世不久,大清帝国就在武昌起义那隆隆的炮声中灭亡了!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23节 隆裕太后中计海晏堂

    袁世凯东山再起,进京组阁,软硬兼施,夺得“监国摄政王”大印。海晏堂,袁世凯引经据典,“劝说”隆裕大后,隆裕太后中计,懿旨下诏宣布退位。溥仪囊中羞涩,偷卖放生鱼。    
    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正在彰德老家养“足疾”的袁世凯,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    
    1911年11月1日,北洋军攻占汉口的当天,清廷宣告解散“皇族内阁”,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于13日进京组阁。    
    16日,袁世凯内阁成立,阁员多是他的党羽和老朋友,他为了将中央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载沣交出了“监国摄政王”的大印,又由隆裕太后申明“家法”:亲贵不得预闻政事。    
    诡计多端的袁世凯一步一步地实施他既定的计划。他调冯国璋进京,接管载沣控制的禁卫军。从而达到了只有他才是清王朝中唯一真正掌有实权的人物,隆裕太后以及小皇帝溥仪已成为傀儡。    
    袁世凯为了早日当上总统,便又开始构想心计,盘算着逼迫清帝退位的策略,想着想着他笑出声来:威胁与利诱。妙计!妙计!    
    中南海,海晏堂。袁世凯拜谒隆裕太后之后,便开始施展他早已想好的妙计来。    
    袁世凯面对隆裕太后,引经据典,软硬兼施,又是威胁,又是利诱:“太后呀,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灭亡的,而那些亡了国的国君,其结局都是惨不忍睹的,有的被割舌杀头,有的被千刀万剐”。    
    袁世凯说到这儿,看了看隆裕太后,见隆裕太后脸色煞白,脑门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见此情景,袁世凯又乘胜追击:“可是你想想,现在大清皇帝退位,既可以享受每年400万两银子的生活费,又能保持其尊号,这可是相当不错的优待条件了!”    
    隆裕太后此时已是涕泪涟涟,并小声地哭了起来,袁世凯接着说:“在谈判中我们简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管怎么说,这是微臣的一片心意呀!”    
    这时,隆裕太后止住哭声,哽咽他说:“我们母子两人的命,都吊在我的手上了,我总得要好好想想,只要我们母子平安,大清皇族不出什么大的变故,我也顾不上列祖列宗了。”    
    袁世凯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不能吓唬大多,世不必劝得太多,这不是一次、二次就行的事,于是便告辞回府。    
    袁世凯在府中再一次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但忽然他想起了一件事,顿时笑容全消。    
    他想到了铁良、良弼等人。这些人主张要拚到底,有人甚至还要重组战时皇家内阁,作最后决战,即使大势已去,也还要退保一隅之地,宁可失败后逃亡海外,也不甘不战而屈。他们公然成立什么“宗社党”,叫嚣要推翻他们的所谓“私通革命军的奸细内阁”。袁世凯想到这,不禁骂了-一句:“该死!”    
    的确,由于这些人死死地维护着清皇室,使得隆裕太后迟迟下不了决心。    
    而恰在此时,北京城发生了两件事,实实在在地帮了袁世凯。1912年1月16日上午11时45分,袁世凯乘马车由东华门到外务部新衙门办公,车走过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一颗炸弹从茶馆扔了出来,只因马车跑得快,袁世凯没有被炸死。    
    这次刺杀未遂,对袁世凯的政治投机造成了有利的因素。过去,清朝的文武大臣们都责骂袁世凯是清朝的大奸臣,要把大清帝国葬送得一干二净。而经过这场风险后,隆裕太后开始相信他是清朝的忠臣,当天就派一名特使到袁府表示慰问,同时还赐封他为一等侯爵。袁世凯不由得又是一阵开怀大笑。    
    10天之后,北京城又一出人意料的大事发生,清廷禁卫军第一协统兼军咨议良弼被刺身亡。    
    良弼是清帝退位的头等阻力,也是袁世凯当总统的主要绊脚石,袁世凯早就想把他干掉。但就在袁世凯想主意的时候,一个不怕死的好汉彭家珍出现了。    
    彭家珍是老同盟会会员,曾留学于日本,回国后在四川、云南等省充任军官,武昌起义后,奔走呼号,鼓动革命。后来,又独自跑到了京城。他认为,共和为革命党人之目标,而良弼等死硬派是实现共和的绊脚石,他要铲除这个障碍。于是,他便自己购买原料,研制炸弹,做好了暗杀良弼的一切准备工作。    
    1目26日,彭家珍在光明胡同良弼住宅的附近,等良弼下朝回家。    
    良弼坐着马车出现了,彭家珍便驱车紧紧跟在后面,一直跟到了良弼家门口。    
    看到良弼己从车上走下来,正要进门,彭家珍赶忙趋身向前,从口袋里摸出名片递给良弼。    
    良弼感到很奇怪,便问:“什么事?深更半夜的,明天再说吧。”说着,便转身往门里走。说时迟,那时快,彭家珍趁良弼不备,猛然掷出一枚炸弹,良弼还没来得及回头,炸弹已在他家门口的石阶上轰的一声炸响,立刻把他的左脚炸飞。良弼顿觉疼痛难当,一声惨叫,便昏迷过去。    
    良弼的侍卫赶紧上来准备把他架起来,正在这时,另一颗炸晌了,几名侍卫当场炸死,彭家珍自己也被弹片击碎头骨,当场牺牲。    
    良弼被炸后,腿上的血不住地外流,怎么也止不住,又碰上一位只会截肢的庸医,伤情没有控制住。没过两天,良弼就一命呜呼了。    
    良弼一死,满朝文武大臣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他们不敢再久恋北京,以免惹上杀身之祸,而逃往他地。在京的各位大员,也都纷纷哀求袁世凯能出兵予以重点保护,因而也一个个成了老袁手中的俘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却浑然不知,而且还感激涕零。    
    袁世凯乘机加紧了动作的步伐,一面将自己的嫡系部队调往北京,一面派赵秉钧等人入宫问安。    
    隆裕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着赵秉钧的手,哀求地说:“你赶紧回去对袁世凯说,要他无论如何得保住我们娘俩的命啊!”    
    到了最后摊牌之时,中南海海晏楼,隆裕太后和袁世凯再次相见。    
    袁世凯这次没有威胁隆裕太后,而是完全是奴才对主子般关心的话语,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温暖的话语中,作出了退位的决定。    
    1912年2月12日,清室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宣布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给予的优待条件共分甲、乙、丙三项: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其主要款项是尊号仍存不废;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每年四百万元费用,由中华民国拨用;大清皇帝,暂居宫禁,其私有财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共四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