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慈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 身世谜团(1)
影视作品以这些野史、遗闻、逸事、笔记中言之凿凿的传闻故事为基础大加渲染,于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少年慈禧形象,进入了千千万万老少妇孺的脑海。
而这些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呢?有史学家回答:一言以蔽之,曰否。
那末,慈禧到底是哪里人?其家世又如何呢?
身世谜团
慈禧的身世是一个谜。
《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记载,慈禧生长南中,少慧黠,娇艳无匹,雅善南方诸小曲,凡江浙盛行诸调,皆琅琅上口,因而得到咸丰帝的宠幸,从一个在内廷供人使唤的宫女,一跃而成为内廷主位之一的“兰贵人”。又说她垂髫时极好修饰。其父为正黄旗参领,因事褫职,贫乏不能自存,惟与候补知县吴棠有金兰之谊,常赖其接济。时慈禧伶俐过人,因拜吴棠为义父,欲得他一些脂粉和钗环衣履钱。后吴棠则由知县开府四川,懿眷之隆,未有出其右者。
《崇陵传信录》则云,慈禧之父惠征原为湖南副将,卒于官。慈禧姐妹归丧,甚贫,几不能办装。舟过清江浦,恰巧与县令吴棠一位新逝故友的灵船停靠不远。吴棠派杂役携银三百两代他祭奠故友。不料杂役将银两错送到慈禧姐妹之船。杂役回衙禀报,吴棠大怒,命杂役立刻将银追回。时有幕僚劝道:“闻舟中为满洲闺秀入京选秀女,安知非贵人?区区三百两结好一贵人,于公或有利。”吴棠从之,反命人抬一桌祭品,自称惠征生前好友,登船致奠。慈禧感激至深,将吴棠名刺置奁匣中,对其妹说:“吾姐妹他日倘得志,无忘此县令也。”不久,慈禧入选进宫,被咸丰帝宠幸,生同治帝;其妹亦为醇贤亲王福晋,生光绪帝。慈禧垂帘听政,为报吴棠恩,不数年即提拔他为四川总督。
金梁《四朝轶闻》又说,慈禧之父惠征为徽宁池太广道道台,因亏款被罢官,殁于归途。慈禧陪母扶梓归,贫穷不堪,无以为生。北京旧俗凡家有丧事,每雇妇女善哭者助哀,旧称号丧女子,亦曰“丧娘”。慈禧年少善歌尤善哭,遂充丧娘以资糊口。每哭,凄切动人,吊丧者大悦。
影视作品以这些野史、遗闻、逸事、笔记中言之凿凿的传闻故事为基础大加渲染,于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少年慈禧形象,进入了千千万万老少妇孺的脑海。
而这些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呢?有史学家回答:一言以蔽之,曰否。
那么,慈禧到底是哪里人?其家世又如何呢?
较盛行的观点认为,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出身官僚家庭。其曾祖吉郎阿,为嘉庆朝军机章京,补授户部员外郎,掌银库事务,后调任刑部员外郎,官阶五品。其祖父景瑞,以监生捐笔帖式,累迁至盛京刑部主事。慈禧之父惠征,也以监生任笔帖式,累迁至吏部郎中兼工部宝源局监督。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 四月外放,任山西归绥道道员,正四品。咸丰二年 (1852年) 二月,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三年三月,太平军攻至,携带饷银印信避至镇江,因被开缺。同年六月初三病死镇江,终年四十九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慈禧垂帘听政后,将其父家抬旗,改隶满洲镶黄旗。翌年,追封惠征为三等承恩公,赐谥端恪。慈禧之母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惠显(即慈禧外祖父)在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并兼京营右翼总兵,后调任归化城副都统,官居二品。慈禧祖上世代为官,虽称不上达官显宦,也算得上是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所以野史中有关慈禧早年丧父,贫不自存,不得不给人家做丧娘等故事,可能是以惠征死前曾被开缺而穿凿附会、信口雌黄。
至于慈禧的出生地,推测应当是北京。慈禧出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1835年2月),时其父和其祖父都在京城任职,其外祖父惠显则远在山西归化城,其母当与其父及祖父同住,所以慈禧出生地当在北京。而故宫档案记载,慈禧娘家住所就在北京西单牌楼劈柴胡同(今北京西单辟才胡同)内。
以上有关慈禧家世的记载应该无误。然而,慈禧家世不等于慈禧身世。上述慈禧出生地,是从慈禧生日与其父和其祖父的任官地点推测的。而事实上,目前还没有找到官方有关慈禧身世(从出生到入宫前的经历)只字片言的档案和其他记载,尽管清代自选秀到后妃封册均有、也均应保存相应的档案或其他记载。因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专家俞炳坤等人明确指出:慈禧身世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这不但表现在所记史实过于简略,留有许多空白,而且众说纷纭。慈禧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似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关于慈禧出生地,以往有五种说法:“北京说”、“浙江说”、“安徽说”、“内蒙说”、“山西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汝丰表示,目前“浙江说”、“安徽说”、“内蒙说”已基本排除,“北京说”和“山西说”可暂时并存。
“北京说”如上所述,依据的是有关慈禧父祖官方文献记载。
第一节 身世谜团(2)
“山西说”则认为:慈禧是汉人,1835年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四岁时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十二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小兰子、兰儿),因知府夫人发现其双脚心长有贵痣,收为养女。咸丰二年(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从此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此种说法源于1989年6月,长治市郊(原属长治县)上秦村村民赵发旺、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联名致信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说慈禧是上秦村人,他们是慈禧的五辈外甥和五辈侄孙,要求政府帮助澄清历史事实。由此,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奇开始进行慈禧身世的调查和研究,先后发表了诸多论证慈禧生于山西的著述。
“山西说”的主要依据是所谓慈禧遗迹、遗属、遗物和民间口碑传说史料。大致有六项:
1、长治县西坡村现有慈禧的四辈侄孙王培英。西坡村田花则老人旧宅西面有慈禧出生地遗址;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荒滩岸边有慈禧生母之坟。长治县上秦村现有慈禧五辈侄孙女宋双花、侄孙宋六则、宋德文。上秦村关帝庙后有慈禧童年住过的宅院,慈禧进宫当“朝廷娘娘”后,村里乡亲称之为“娘娘院”,至今保存完好。
2、长治市城区原潞安府衙后院保留有“慈禧太后书房院”。慈禧小时候被卖给潞安知府做使女,后被知府夫人收为养女,并在府署后院设书房供其读书。这座书房至今基本完好。民国元年、二十七年,均有人在该院内见过绿漆刻写的“慈禧太后书房院”木牌。
3、长治县西坡、上秦两村及附近村庄,关于慈禧是本地人的说法百余年来世代相传。据调查,西坡、上秦两村700多户、3000多人,有口皆碑,都说慈禧是本村人。西坡、上秦两村附近各村年纪较大的人也都知道这件事。写成书面材料的有150余人。即使在“阶级斗争”最严酷的文革期间,当地人仍坚持此种说法。
4、现存五件证明慈禧是长治人的实物。一是西坡村王培英家保存的“家谱”。内有慈禧乳名及“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等记载。二是上秦村宋六则家发现的慈禧寄给宋家的信(残片)。据考证,该信为他人代笔,但从熟知宫中情况看,确为宫中人所写。信中谈到慈禧本姓宋,后来进宫当了皇太后。从残信可知慈禧与宋家有信件往来,曾与宋家人见过面,捎过银钱。信封所写“宋禧余”是慈禧养父宋四元的亲侄、慈禧的堂兄。三是宋六则家祖传、光绪年间皮制清朝帝后宗祀谱。四是宋六则堂弟宋德文家保存、宣统年间皮制清朝帝后宗祀谱。上秦村宋家存有清廷所制帝后宗祀谱,表明其时属皇亲国戚。五是慈禧寄给长治宋家本人的照片。
5、慈禧生活习惯与言行有出身山西的蛛丝马迹。首先,慈禧爱吃山西食品:慈禧晚年吃的干鲜水果均来自山西人在北京经营的干鲜水果行。慈禧爱吃长治百姓日常所食的窝窝头、小米粥、“团子”。不吸关东烟,吸长治人爱吸的水烟。其次,慈禧善唱山西民歌,爱看长治地方戏上党梆子。咸丰帝曾问慈禧:为何擅山西民歌却不会满族歌曲。她说:因幼年随父在潞安府长大,故熟悉当地民歌。其次,慈禧信任山西、长治人,曾任用山西人杨殿栋及长治人原殿鳌做御前侍卫(原殿鳌之女、八十九岁的原玉喜口述),曾用长治小常村陈四孩做御厨(陈四孩之孙、八十一岁的陈臭狗口述),曾用长治七里坡村韩印则的二老奶奶做奶妈(韩印则口述)。再次,慈禧关心长治、照顾长治同乡及地方官。慈禧曾往长治避暑,暗示潞安知府在长治建一颐和园式的园林,并亲自以“颐和园”的谐音为其起名“义合源”,并曾计划将潞安府改建成“中京”(长治鹿家庄村八十六岁的秦氏口述)。最后,慈禧对汉官和汉民多方关照。她掌权后重用汉官,使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官当了总督、巡抚、提督,掌握了清朝实权。如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高阳在《慈禧全传》中所写:“开国至今两百年来,汉人势力之大前所未有,15省巡抚,只有一个安徽巡抚英翰是满洲人;包括‘漕运’、‘河道’在内的10个总督,亦只有湖广总督官文和两广总督瑞麟是满洲人”,“从前军机上一直是三满两汉,如今一满三汉”等。
6、一些史料及研究论著中有相同记载或说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内务府《差务杂录》存有慈禧祭奠惠征夫妇的档案,其中慈禧称惠征夫妇为“先考惠二太爷”、“先妣惠二老太太”,表明惠征夫妇不是她的生身父母。《中国历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