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卷八载:隋大业七年,终南山楼观道士歧晖对门下弟子曰:“王道将改,
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或问曰:“不知来者若何?”曰:“当有老君
子孙治世,此治吾教大兴,但恐微躯不能久保耳。”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君
权神授舆论,为李渊父子赢得了人心归附,争取了群众。歧晖还尽以观中钱
粮资助李渊,李渊兵至蒲津关时,他又派道士80余人前去迎接。歧晖为李渊
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李渊亦深领其情,在称帝以后,授歧晖为紫金光禄大
夫,敕令新修楼观,并赐予粮、田等,从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
还有著名道士王远知,在李渊起兵时,也称奉老君旨意向李渊“密告符
命”,称李当受天命。 《混元圣纪》卷八又载:“初,高祖诏玉清观道士王
远知授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以远知常奉老君旨,预告受品之符
也。”不仅如此,在唐太宗李世民与其长兄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
争中,王远知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
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支持李世民,为李世民上台大造舆论。当李世民还为
秦王时,曾私访王远知,询问未来之事。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
秦王乎?”太宗以实相告,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当时太
子已立,王远知却恭维李世民为“圣人”,称之为“太平天子”,无异于告
符命,暗示李世民将登上帝位。结果,李世民即位后,对王远知非常器重,
授银青光禄大夫。因王远知一心归山,太宗便下诏书重修茅山道观。
宋朝是继唐朝之后道教的又一个兴盛时期。宋太祖、宋太宗从一开始就
注意扶植道教,太祖赵匡胤曾利用符命为其夺取政权大造政治舆论。太宗赵
光义承其兄太祖之位时,有“烛影斧声”之说,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悬案。
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道士张守真奉太宗旨意编造了一个神话:张守真闻空
中有召唤声,原来是天神降临,他自称是高天大圣玉帝的辅臣,奉玉帝之命
降临于世,辅佐大宋王朝。太祖临死前,此神命张守真传言于宋太祖云:“吾
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尊符命,降卫宋朝社稷。”
又曰:“晋王有仁心,晋王有仁心。”意为晋王(太宗即位的的封号)
… Page 10…
应即位。次日太祖死,太宗即帝位。太宗即位后,对这个神话大加宣扬,试
图以此证明自己继承皇位乃是玉帝的旨意。
道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与道教徒们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早期
道教形成之初就有着积极的救世精神,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明确指出:“上
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功乃久长。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
才脱其躯。”也就是说,辅佐帝王救治天下为高尚,个体修道成仙只为末流。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一些著名道士身在山林,心系朝政,经常作为国师辅臣
参与政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著名道士佐国扶民的故事。
寇谦之,生于前秦建元年 (公元365年),卒于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
448年),是北魏时北方天师道的首领。他在有生之年,对天师道进行了改
革,实现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寇谦之曾两次托神造经,先是托称太上老君
降临,授他以天师之位和新科律《老君音诵诫经》;后又托称有上师李谱文
降临,授予他《录图真经》。《录图真经》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书中称寇
是李谱文之义子,受命奉持真经来辅佐北方真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迎
合当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统治者。北魏统治者原是塞外的少数民
族。为了对付汉人的反抗,他们实行与汉族同化的政策,笼络门阀士族地主
阶级为其巩固皇权服务。泰常8年 (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寇
便把神书《录图真经》献给了太武帝,被接受,并得到了太武帝的赏识。据
说他还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感动了太上老君,授帝以“太平其君”之号及
冠服符录,自此北魏改用太平真君年号。寇还怂恿太武帝以皇帝身份亲临天
师道坛接受道教符录,成为道教徒。太武帝欣然从之,于公元442年,“亲
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
皆如之。”
由于寇谦之的努力钻营,道教在太平真君年间名噪一时,成为北魏国
教,寇谦之也被尊为“帝王师”,佐国扶民,太武帝在军政大事上常咨询于
他,公元426年,太武帝想出兵进击大夏,掌握兵权的太尉长孙嵩畏难不肯,
太武帝“乃问幽微于谦之”,寇谦之云:“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
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太武帝听从之,亲自率兵连年
出击,横扫中原,先后消灭了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完成了其统一
北方的宏图大业。
稍后于北魏的寇谦之,南朝的陶弘景是一个隐而有名的道士,他一生经
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曾入仕途,36岁辞官隐居,在茅山开始了40
余年的修道生涯。他读书万卷,学识渊博,以学问修养而饮誉后世。尽管隐
居山林,并未完全脱离政治,而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密切关注着政
局的发展。南齐内部动乱后,雍州刺史萧衍 (即梁武帝)于永元三年(公元
501年)自江陵起兵向阙,次年代称齐帝,建立了梁朝。梁武帝起兵军至新
林时,陶弘景就派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表示拥戴。禅代之时,国号未定,
他又援引图谶,以“梁”字为应运之符,被武帝采纳。武帝即位后,请他出
山参政,陶弘景画了一幅画给武帝作为答复。画上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散放
于水草之间,随意吃草饮水;另一头牛则头被黄金笼头所羁,被人用绳子牵
着,棍子驱赶着。梁武帝见画后知其不愿出山,对他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据 《梁书》卷五十一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朝的许多文人权贵都拜在陶的门下。当时,
玄学之风盛行,崇尚空谈,陶弘景深感忧虑,曾作诗警告人们,只空谈玄理
… Page 11…
有亡国的危险,其诗云:“夷甫(晋清谈家王衍)任散涎,平叔(魏玄学家
何晏)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隐喻梁朝将像晋朝那样亡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据说后来果如陶所预言,侯景乱梁时篡位于昭阳殿。
元代时,丘处机掌教的全真教声誉鹊起。丘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的高足
弟子,王重阳死后,丘入石番溪穴居,隐修6年,后又赴陇州龙门山修道7
年。隐修期间,他乞食度日,行则一蓑一笠,居则肋未沾席,人称“蓑衣先
生”。他的苦修惊世骇俗。1191年后,他以山东栖霞太虚观为中心进行传教
活动。由于他既努力拯救民众苦难,又广交高官显贵,声誉远播,且逐渐上
达于朝廷。金世宗就曾多次召见丘处机,亲问养生之道。1213年后,金、南
宋、蒙古角逐中原,拥有强大的民间势力的全真教团则成为他们争取的一个
重要目标。公元1219年,金、南宋都曾遣使召见丘处机,丘皆未应诏。同年
5月,成吉思汗发出了《召丘神仙手诏》,这时蒙古的势力已扩张到北京一
带,丘处机审时度势,不顾山高路远,慷慨应诏,率十八高徒一起北上。当
时丘处机已是72岁高龄,他们一路上饮风吸露,卧冰覆雪,历尽艰辛,终于
在西域雪山 (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
丘处机之所以不辞劳苦北上,除了想利用成吉思汗进一步扩大、发展全
真教的势力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成吉思汗进献良策,以达其弭兵济世、
恤民保众的弘愿。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在征战过程中,存在
着严重的滥杀行为。 《元文类·耶律楚材神道碑》就载有:“因汉人无用,
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的主张。对此,丘处机深感痛触,以为
通过规劝皇帝也许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他途中曾作诗:“我之帝所临河上,
欲罢干戈致太平”言其志。所以当成吉思汗问以炼养之道时,丘处机云:“昔
轩辕氏,天命降世,一世为民,再世为臣,三世为君,济世安民,累功积德,
数尽升天,而位尊如昔。陛下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恤
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为乎内行。”丘处机还力劝元太
祖止杀, 《元史·丘处机传》载:“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
欲以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
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
子焉……。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
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
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可见,丘处机以敬天爱民、清
静无为教化一代天骄是有成效的。事实上,元太祖成吉思汗还在治国之术上
采纳了丘处机的许多计策。对于其巩固和发展蒙古势力,加快统一全国的大
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的许多人以遁世为求名出仕之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