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3 月初的大胜利,恰如旋将熄灭的蜡烛一般,乃是最后的一点光彩。随着北大西洋德潜艇活动的减少,第19 大队的一些飞机撤离了护航任务,去加强比斯开湾的巡逻。比期开湾的进攻于7 月份达到了高潮。在这一个月里,共击沉11艘德潜艇。比斯开湾进攻的胜利终于使金海军上将相信了这种作战的意义,他决定派第4 和第19 反潜中队(“解放者”式飞机)去比斯开湾。这两个中队的飞机转移到德文郡的一些基地,于7 月13 日开始参加作战。此后,金海军上将在7 月底又派去第63 中队(装备有磁探仪的“卡塔林纳”式飞机)。但是,这些飞机于两周后又转移到北非。
由于“梅托克斯”接收机发现不了涌进比斯开湾的大量飞机,于是德潜艇便组成艇群通过该海区。邓尼茨指望潜艇相互之间提供对空火力支援,以此避免遭受空袭。针对这一战术,岸防航空兵采取的办法是配置7 架飞机,每日三次以平行航线进行巡逻飞行。如果一架飞机发现了潜艇,它便召唤最近的一架飞机,然后所有飞机从不同方向对目标进行攻击,造成德国炮手手忙脚乱。
参加这些“步枪队”巡逻飞行的飞机有:英国空军的第53、86 和224 中队以及美国陆军舰空兵的第1 、4 和19 反潜中队(均为“解放者”式飞机),英国空军的210 中队和美国海军的第63 巡逻机中队(均为“卡塔林纳”式飞机,第63 中队的飞机装备有磁探仪)、英国空军的第226 和228 中队以及澳大利亚空军的第10 和461 中队(均为“桑德兰”式飞机)、英国空军的第172 中队和加拿大空军的第426 中队(均为装有“利”式探照灯的“威灵顿”
式飞机)、英国空军的第304 (波兰)和311 (捷克)中队(均为“威灵顿”
式飞机)和第59 中队(为“堡垒”式飞机)。
德国为了对付这些巡逻,又派出了有重型装备的“容克88”飞行大队,在法国沿岸到锡利群岛这间的海区进行巡逻。岸防航空兵的反措施则是,派出战斗机航空兵第248 中队的“蚊”式飞机和第10 中队的“蚊”式飞机保护反潜巡逻。
双方连续而迅速地改变着战术。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海军采取的下一个步骤是派出支援大队进驻比斯开湾。计划是这样的:岸防航空兵的飞机发现德潜艇后,便召唤支援飞机,然后一起在高炮射程之外监视德潜艇,偶尔实施骚扰性攻击。德潜艇是不愿下潜的,因为下潜会使它们不能相互支援,它们宁愿留在水面上,以较高的水面航速通过这一危险海区。飞机同时还要报告潜艇的航向和航速,并把支援大队引导到该海区。如果走远,支援大队可在潜艇下潜前赶到。于是,德潜艇便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它们如果下潜,就要遭到飞机的攻击,如果留在水面,又容易受到支援大队炮火的伤害,还会遭到空中攻击。总之,无论选择哪种办法,都要遭到一次坚决的、可能使其毁灭的攻击。
在1943 年3 月以前,盟军就已经把几种新技术用到对付U 艇的作战方面。由于北非登陆作战取得了成功,盟军就可以动用大批兵力,部署到护卫舰队和对U 艇的作战方面。
另外,盟军在技术开发方面也投入了大批人力和经费,以便开发出高性能的武器、装备,进而把它们有效地使用到反潜战中。显然,德军在这方面慢了一步,虽然想努力迎头赶上去,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始终未能如愿。
1943 年初,发生在法国近海的一连串事件,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2 月,U519 号被“利贝列达”飞机击沉。当时警戒机抢先于潜艇逆探雷达一步捕捉到了U 艇。几个星期之后,当U333 号遭到“惠灵顿”轰炸机的攻击时,U 艇的逆探却成功了,它进行巧妙的反击以后,终于把轰炸机击落了。
据此,潜艇部队司令认为,英军警戒机可能使用了新的探知装置。事实也的确如此,英军已经造成了波长十公分的新型远距离雷达,并装备了部分实战部队。
3 月3 日,邓尼茨对U 艇部,捕捉到雷达波以后,必须迅速潜行,在三十分钟之内绝对不能浮出海面。这样,U 艇在水下的时间在无形中被拉长了,这不仅有利于盟军作战,而且在避免攻击方面,也收到了很大效果。
3 月末以后,U 艇的战果减少了,到5 月,U 艇所遭到的损失日渐增加,不仅如此,就连“乳牛”油轮也被盟军飞机接二连三地击沉了。
这样,邓尼茨所受的打击实在不小。考虑到紧急潜航措施对于新型雷达用处不大,而在海面上奋战的U333 号终于也击落了轰炸机,邓尼茨于是取消了所发的潜航命令,转而让U 艇在海面上发动反击,以此对抗盟军飞机。
同时,增加了部分U 艇的对空武器。这样,就等于告诉英国海军海岸航空兵团:在法国近海攻击是非常危险的。U441 号装上两挺四连装的20 毫米口径的枪关枪、一门37 毫米机关炮以后,于5 月22 日驶出布勒斯特港。两天之后,与“姗达兰”飞艇交战,终于击落了对方。不过,U441 也受创,被迫返回了基地。
6 月,改装了对空炮的U758 号与航空母舰交战,竟也击落了好多架飞机。
由于这一连串的成功,其他的U 艇也安装了对空武器,并且受命两艇结伴同行。
这样,U 艇等于自动放弃了潜水功能,而变成性能并不怎么样的水上舰艇了。
到6 月,英军航空部队想了对策,于是U 艇的海上反击战又告失败。警戒机一旦发现U 艇,立即飞到对空武器的射程之外,引来水上舰艇,集中人力展开攻击。于是,U 艇的损失增大了,海上炮战的作战方法又不得不宣告行不通了。
U 艇只得潜入水中,这不仅预示着U 艇被撵出了大西洋,同地也明显地告诉大家:U 艇如今只能采取防御态势,即使在基地附近,也概莫能外。
随着U 艇到大西洋出击的次数越来越少,几支专门对付U 艇的舰队越发接近比斯开湾的外侧。它们与装备有雷达的飞机密切协同,展开对U 艇的攻击。当U 艇在夜间浮起准备充电时,往往会被飞机的远距离雷达捕捉,以致频频遭到水上舰艇的攻击。
在英国方面,这种海空之间的协同作战正在加紧而有效地进行着。而邓尼茨,不仅只拥有极少的援助飞机,而且甚至连属于U 艇部队的水上舰艇都没有。这实在是不利的条件。
到7 月,盟军对U 艇的攻击已经达到了最高潮。对U 艇来说,1943 来7 月则是最倒霉的月份。
英海军的警戒机正在使用深水炸弹、火箭弹、音响鱼雷等,日以继夜地攻击U 艇。从7 月2 日至9 日,盟军飞机一共击沉了7 艘U 艇。
参加反潜作战的不仅有英国海军的防空护卫兵力。7 月,两艘美国航空母舰“姗蒂”和“科亚”号也随同6 艘护卫驱逐舰,在亚速群岛外海与正在巡逻的“勃克”号会合。
从7 月13 日到16 日,航母的飞机一共击沉了4 艘U 艇。23 日,“姗蒂”
号的飞机又击沉了3 艘。
23 日当天,英军飞机偶然发现了2 只与U 艇同行的“乳牛”。英军投入了6 架飞机,配合威卡上校指挥的第3 护卫队一齐扑向这3 只德国舰艇。U 艇虽然全力反击,但由于武装贫弱,最后3 艘全部受创。
8 月1 日,一只“栅达兰”飞艇击沉了U454 号,然而,飞艇也坠落海中。
同一天黄昏,另外一只飞艇又击沉了U383 号。8 月2 日,U706、U106 号也宣告沉没。
在这种形势下,邓尼茨下令召回在比斯开湾内外航行的所有U 艇,让它们暂停出击,因为,8 月2 日,在86 艘U 艇企图驶出比斯开湾时,有19 艘被击沉。
第四节 技术战越来越白热化了
当盟军支援大队进驻比斯开湾后,7 月30 日发生了一次非常引人注意的战斗。那一天,7 架飞机和第2 支援大队一道击沉了3 艘德潜艇,其中有1 艘供应潜艇。
7 月30 日晨,第53 中队的一架,解放者”式飞机发现了U461、U462 和U —504 潜艇正通过比斯开湾。“解放者”式飞机用无线电把详细情况向第19大队作了报告。不巧,由于导航上的错误,使报告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离了80 海里。幸好第228 中队的一架“桑德兰”式飞机又发现了该潜艇群,报告了正确的坐标。
紧接着,配属给第2 支援大队作为侦察机使用的一架“卡塔林纳”式飞机也发现了该艇群。接到正确位置的通知后,第19 大队命令另一架飞机到达现场,该飞机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9 中队的一架“解放者”式飞机。
同时,第2 支援大队的舰艇成一横排(间隔约2 海里)以15 节的速度驶向该海区。然后,第502 中队的一架带有3 颗600 磅重的新式反潜炸弹的“哈利法克斯”式飞机也加入了在德潜艇群上空盘旋的机群。
这些新式反潜炸弹的作用原理与深水炸弹相同,但新式炸弹有一个加固的比较流线型的外壳,便于从高空投掷。
由于通信联络差,飞机不能进行协调一致的攻击,但是第502 中队的那架“哈利法克斯”式飞机最后还是在1600 英尺的高度上投下了全部的炸弹,不过离目标很远,该架“哈利法克斯”式飞机被高射炮火击中,不得不返回基地。
第502 中队的另一架“哈利法克斯”式飞机与澳大利亚空军第461 中队的一架“桑德兰”式U 型飞机同时到达。第二架“哈利法克斯”式飞机非常谨慎地进行了三次进入,每次都在3000 英尺的高度上投下一颗600 磅反潜炸弹。
其中一颗离U462 潜艇非常近,潜艇减低了速度,慢慢停了下来,再也不能下潜了。紧接着,两架“解放者”式飞机进行了攻击,其中一架被高射炮火严重击伤,不得不在葡萄牙降落。
在“哈利法克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