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知德国已经暗中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开始建造潜艇,并可能公开撕毁该和约,英国政府与德国协商签走的新协定埋下了使德国潜艇发展成为庞大舰队的种子,从而使邓尼茨能够发展他的狼群战术。当时,允许德国建造潜艇有以下两个原因:1。德国声称它再也不会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了。(这只是表面的许诺)
2。当时德国潜艇对英国的海上优势还没有构成严重威胁。
而像U 艇部队指挥官邓尼茨这样在一战结束后仍留在海军而现在又在新的U 艇上服役的人,毕竟很少。著名的德多森上校如今担任潜艇机械长之职。
由于地位特殊,邓尼茨就可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培养部下、制订作战计划和战术了。
单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限的作战经验,是难以提出新的U 艇部队所遵循的指导方针的。邓尼茨及其部下便进行大量的研究,即使时至今日,他们的研究成果仍不失为一部较为理想的教科书。
邓尼茨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使之付诸实践,他实际上形成了后来U 艇部队一直奉为根本的各项原则。
如:他主张U 艇必须以集团的方式使用,否则是不会有太大效果的。而这,正是从一战后期潜艇战中得出的主要教训之一。
在一战中,U 艇最辉煌的时期是1917 年春季。当时一共击沉800 艘商船(约200 万吨)。重大的损失使英国首相芬·乔治大为震惊,他要求海军领导进行反省,研究对策,实施所谓的船队护卫制度,因此当时的般舶常常以单独的方式航行。
英国采取这一措施以后,由于缺乏通讯联络,德国U 艇部队便无法协同作战,于是所击沉的船数就急剧减少,这个问题邓尼茨当时就曾经想到过。
当英方再次实行船队护卫制度时,邓尼茨认为:最好的作战方法应该是将U 艇部队组成宽阔的凹面,让敌方船队进入。最先发现敌人船队的U 艇一边保持与敌接触,一边后撤把敌船的位置告知阵内的U 艇,接到通知后,其他U 艇则从侧翼和后方,像收口袋一样靠近敌船。
训练计划开始付诸实施。1937 年和1939 年,邓尼茨在北海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演习,事实证明邓尼茨关于U 艇的战术是完全正确的。
对于潜艇的大小规格,邓尼茨也颇费了一番思考。他重点研究了U 艇的任务与艇之大小的关系,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要攻击拥有护卫兵力的船队,大型U 艇无论在速度、鱼雷装载量、自卫能力上,还是在续航距离上,都要比小型U 艇优越许多。但小型U 艇却以有小半径转弯,逢到紧急情况,还能很快地迅速潜行、即使浮出了海面、也较难被敌人发觉的优势。
此外,邓尼茨也得考虑到英德海军协定的规定。因为,虽然德国拥有U 艇的吨位受到限制,但它并没有限制U 艇的只数,4 艘小型U 艇无疑比一艘四倍大的大型U 艇具有更强大的威力。因为,一旦把几艘小型U 艇同时散布到宽阔的海面上,就会提高与敌船遭遇的比率。
考虑了上述因素以后,邓尼茨确定每艘U 艇的排水量以500 吨左右为最合适。
到1935 年岁末,U 艇部队的24 艘U 艇中有10 艘属于UI。UI 型的鱼雷发射管为前4 座、后1 座,每艘可一次装载鱼雷12—14 枚,UI 型的水下操作性能良好,水中航速每小时可达16 节(约为30 公里)。发出潜航命令之后,在20 秒内即可完全潜入水中。潜水舰队机械长德多森上校还实行了一些改进措施,把吨位增加到517 吨,燃料贮备量增加了,从而把续航能力从11500 公里提高到16100 公里。
当然,这种理论主要还是邓尼茨自己提高的,它不是德国海军首脑们的杰作。海军首脑部门甚至不知道邓尼茨所谓集团作战法为何物。他们相信的依然是一战末期U 艇的战术,即单独远离基地伺机攻击敌舰。
为此,德国海军首脑部门主张所有U 艇必须装备重炮以与敌舰进行炮战;同时必须增加鱼雷装载数量,扩大续航距离,因而,他们无视邓尼茨的反对,优先建造了2000 吨级的巡洋潜水舰。
此后,在U 艇的只数、舰艇建造的先后顺序方面,也发生了不可避免的争论。
U 艇的训练正在顺利地进行。邓尼茨确信,战争已迫在眉睫,英国仍将是德国的敌人。因此,他希望拥有300 艘潜艇,这是他的最低估计。要想有效地利用U 艇攻击英方船队,这是必不可少的数目。
然而,德海军部制订的“Z ”号造舰计划预计:在1948 年以前将只建造6 艘战舰、8 艘巡洋舰、4 艘航空母舰和233 艘U 艇。
邓尼茨则表示,假如能够尽快给他300 艘U 艇,那么,他就能尽早给盟军以致命打击。他的计划是:100 艘用于攻击敌方船队,100 艘往来于战场与基地之间,另外100 艘则在基地整修。
如果能在前线经常保持100 艘U 艇,德国就不难切断英国的贸易航线,此贸易航线是大英国民的生命线,一旦被切断,就不难破坏英国的经济,使英国国民的士气瓦解,从而制服英国。
很明显,德国正在建设一支进行贸易作战的舰队。起初,它似乎准备由水面袭击舰进行作战,英国海军部对此已有充分准备,然而,随着潜艇的不断建造,发动潜艇战的可能性变得很大。
1936 年8 月,弗雷德里克·德雷尔海军上将(1917 年—1918 年任海军司令部约翰·杰利科反潜处的副处长)就商船的防护问题给海军部写了信。
海军大臣厄恩利·查特菲德在回信中写道:“海军舰艇已不需要用1917 年那样的的方式保护商船对付潜艇攻击了,因为我们的反潜手段已经比那时先进得多。”他对声纳的效用充满了信心,但德雷尔地却不信。
1937 年2 月1 日,他在《每日电讯报》上公开一封信,信中强调必须要有大量反潜艇。随着海军条约的终止,英国终于可以增加防务预算了,由于有那么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
对英国海军来说,急需具有反潜能力的舰队驱逐舰。除了战前建造驱逐舰的计划外,还继续发展主要适合为运输队担任护航任务的小型护卫舰。与此同时,海军部还计划征用100 艘拖网渔船的船员进行基础训练的时候,声纳便已制造出来,并装备这些船只了。
1919 年9 月,空军部开始实行了由空军元帅特伦查德制定的一个方案,根据该方案,空军成立了岸防航空兵。
岸防航空兵的空军指挥官在有关海空协同作战的所有问题上全都要与海军部取得联系。空军部负责岸防航空兵的供给、维修和人员。1917 年已明显看出,与空军密切协作的海军部队能够遏制住敌人对有严密组织的护航运输队进行的无限制潜艇战。
但是,新成立的英国空军部队从1918 年6 月开始实施的空袭引起了新闻界和公众的幻想,也影响了许多空军军官的的看法,从而导致空军委员会在战后正式采取了战略轰炸的政策。特伦查德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说:“袭击的目的是为了从一开始便摧毁敌人的武器生产中心,停止其全部交通和运输。”
不幸的是,这时许多重要情况彼隐瞒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英国已损失了452 架飞机和290 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而德国的战争潜力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因为空袭只投下558 吨炸弹。
与损失惨重同等重要的是大规模轰炸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大量的情报说明,这种空袭只会加强居民们坚持战斗的决心。这种空袭还占用了大量生产资料、物资和人力。
另外,对某些基本问题也没有予以解答,比如,使一个工厂永久瘫痪所需的炸弹重量,使辽阔国土上广为分散的工业的能力全部瘫痪应投入的总兵力,以及使炸弹精确地落在一个小目标上的可能性等。
最后,在1939 年能够实施战略轰炸的飞机大部分是老式飞机,完成任务所需的数量也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两次大战之间严重削减了防务预算,另一方面由于空军部在制定计划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法。
他们替轰炸航空兵生产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轰炸机,从而削弱了岸防航空兵的力量。
岸防航空兵需要专门设计的侦察和反潜的飞机,但是空军部认为这是海军部的职责,空军部只提供资金和技术力量。考虑到海军对潜艇战的态度,英国空军部没有提供反潜飞机的满意设计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集中执行战略轰炸方针意味着,空军部不能向岸防航空兵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新式飞机。他们的观点是特伦查德空军元帅的方针能迫使敌人很快投降,不致使敌对行动走得太远,并破坏德国大量生产潜艇的能力,而潜艇正是邓尼茨设计的无限制潜艇战所需要的。
英国岸防航空兵是在岸防区的基础上于1936 年7 月成立的,当时兵力少得可怜,总共只有76 架飞机,编成3 个水上飞机中队,2 个“安桑”式飞机中队和1 个“维尔德比斯特”式飞机中队,“维尔德比斯特”是一种老式的双翼飞机,是岸防航空兵对付水面袭击舰和商船的唯一攻击力量。英国空军部在1937 年12 月给岸防航空兵的命令中规定的战略任务是:1。保护贸易;2。实施侦察,以支援舰队作战;3。与英国海军协同作战。
其中重点是侦察,岸防舰空兵的大部分飞机也是为此目地设计的。特别是“安桑”式,其设计目的是监视企图经过北海进入大西洋的水面袭击舰。
1937 年12 月,海军大臣厄恩利·查特菲尔德评论说:“再没有比水面袭击靓的成功攻击更能中断我们海上贸易的了。”反潜作战的方针是“等待和观察”。如果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还可能采取协同作战的方式,不过,这在给岸防航空兵分配飞机时是次要的因素。当时完成空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