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 >

第15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7-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关系的远近,资格的深浅,来决定官职的大小。”公元627年,唐太宗论 

功行赏,把他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排的不很靠前,李神通很不服气,对唐太 

宗说:“太原起兵时,我第一个响应,赴汤蹈火,不辞劳苦,房玄龄、杜如 

晦无非舞文弄墨,从未冲锋陷阵,功劳却比我大,官职却比我高,这很不公 

平。”唐太宗认真分析了李神通的才能、功过,并且与其他功臣作了比较之 

后说:“叔父是国家的至亲,我怎能不信任您呢?但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废公!” 

一席话说得李神通满脸通红。 

     唐太宗当了皇帝后,早年的一些部下因为没有得到提升,很不满意,常 

发牢骚说:“我们多年来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反倒不如太子、齐王的属下!” 

唐太宗对他们说:“选拔人才,不能分新旧、先后。如果新人贤明,旧人愚 

笨,难道能舍弃新人去用旧人吗?你们发牢骚,是因为没有为国家着想。” 

     唐太宗还知人善任,注意舍短取长。大臣房玄龄不善于处理事情,但善 

于出谋划策,杜如晦短于处理琐事,却善于“剖断如流”。唐太宗注意到了 

这些细节,分别委任他们合适的官职,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弥 

补,人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对于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十分尊重。打败突厥后,少数民族首领归 

服的,他都封给适当的官职,一视同仁。唐太宗死后,在长安的各少数民族 

首领和官员,无不痛哭流涕。很多人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剪掉头发,割去 

耳朵,刺伤面孔,表示对唐太宗的哀悼和忠心。由此可见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和民族政策的正确。 

     此外,唐朝还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大批出身低下的读书人也都有机 

会进入政府机构,更巩固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贞观初年,一次科 

举发榜,太宗看到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走来,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 

吾彀中矣!” 

     由于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各个阶层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聚 

集到他的周围。在这些有才能有卓识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唐太宗不但平定 

了中原,降服了夷狄,而且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这些人物各显其 

能,为唐朝的强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唐太宗即位不久,一次在与大臣们讨论周朝为什么长达八百年,而秦朝 

只有短短的三十年时,他说:“周朝注意行仁义,秦朝总是靠强力,所以长 

短不同。一般而言,打天下也许可以靠强力,守天下靠强力是不行的。”因 

此他主张把政治搞得稳定一些。 

     他强调官吏必须廉洁、清明。不仅注意中央各部门的官员,同时注意地 

方官员。他把官吏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谁做了好事、坏事,都注在下面, 

作为升降的依据。 

     唐太宗治国,非常注意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各负其责。他曾说, 

 “隋文帝因为不信任大臣,结果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裁决,尽管十分辛苦, 

但事情却未必能办好。四海之内,人多事繁,千头万绪,如果什么事都由皇 

帝一人裁决,那怎么行呢?怎能不出差错呢?日积月累,错误越积越多,能 

不亡国吗?信任有才能的人,把事情交给他们办,自己站得高高的,严格监 

督,岂不更好?” 

     设置不同机构,本来就是为了防止差错。人的意见自然会有所不同,只 

要是为了公事,都应该提出来。但有的人护短,别人一提意见就怀恨在心。 


… Page 40…

有的人顾惜面子,怕得罪人,明知事情不能那样办,但却不提出来。不愿得 

罪一个人,结果却害了百姓。这实在是亡国的大毛病,各位大臣一定要谨慎! 

一定要一心为公,知无不言,切不可众口一词,不负责任!” 

     唐太宗对大臣严格要求,同时也非常关心和尊重他们。君臣关系相对要 

融洽得多。一次李世■暴病,据说用皇帝的胡子灰可以治好,唐太宗就割下 

胡须,烧成灰给他作药。古时候,人们把头发和胡须看得像生命一般,十分 

贵重,至高无上的皇帝肯这样做,那是对臣下的无尚关怀。李世■感动得头 

都磕出了血。 

     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多次派人到他家探问,送医送药,还派人住在他家, 

随时向他报告病情。并同太子一道去看望魏征,当面答应把公主嫁给魏征的 

儿子。魏征出殡那天,他望柩痛哭,还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大臣竭尽心力 

为他效力,与他关心、体贴臣下是有很大关系的。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社会秩序很乱,各地盗贼众多,严重威胁了唐政权。 

他心里清楚,出现盗贼,是由于赋役繁重,官吏贪污勒索,百姓饥寒交迫所 

致。因此,他听从魏征的建议“对百姓要讲仁义”,因为严酷的刑罚只会激 

起民变,隋炀帝就是前车之鉴!于是他下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与法官一 

起修订法律。 

     对于刑法,唐太宗主张不要过严,但必须公正。他说:“人死不能复生, 

因此刑法要宽一些。凡是死刑,一定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能执行。”并让长孙 

无忌把这一条写进法律。 

     对于法令条文,唐太宗认为条文太多,太复杂,容易被钻空子。他说: 

 “国家的法令,必须简明准确,不能一种罪有多种处理办法。条文多了,主 

管的人不能全部记熟,这样就会出漏洞,想判的轻些,就引用较轻的条款, 

想判的重些,就引用较重的条款,这样岂不就坏事了吗?” 

     公元637年,新的法律修订完成了。这就是有名的《唐律》,它共分十 

二篇五百条,内容周详、简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法学遗产。 

     新法制定后,唐太宗要求官员们都要依法办事。他说:“法律不是为我 

一个人的,是天下人的法。不论什么人,都要守法,没有任何例外。” 

     高甑生是唐太宗的老部下,资格很老。一次李靖率军讨伐吐谷浑,高甑 

生误了行期,他不但不服罪,而且还诬告李靖谋反。太宗经过调查后,根据 

 《唐律》,判高甑生流刑。有人为高甑生求情,说他是秦王府老臣,即使犯 

再大的罪也应宽恕,何况是小过呢!唐太宗说:“他有罪依法理应处罚,如 

果赦免了他,那国家的法律还如何执行?自太原起兵以来,功臣多了,如果 

宽大了高甑生,那么别人犯法我如何处置,要法律还有何用?我并没有忘记 

故人和功臣,但不能因此赦免他。” 

     唐太宗的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犯了大罪,长广公主亲自向太宗磕 

头求情,恳求太宗宽大赵节。太宗边还礼边说:“仇人有功也要赏,亲戚有 

罪也须罚,这是天下的至公,我不敢违抗,不能宽大外甥,实在对不起姐姐。” 

结果太宗还是依法处置了赵节。 

     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这是与唐太宗为政有道、赏罚分明 

分不开的。 

     唐太宗即位时,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各族之间兵戎相见,战争时有发 

生。其中对唐朝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突厥。 

     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他们趁隋末战乱之际,大肆扩张,成为雄 


… Page 41…

踞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原的强大军事力量。李渊太原起兵时,为了消除 

后顾之忧,曾向东突厥称臣纳贡。 

     唐朝初年,突厥不断犯境,使唐朝统治者极为忧虑。因此,迅速解除突 

厥威胁,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唐政权的存亡和国家的统一, 

而且也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唐太宗决心消除这块心腹之患。他即位不久,即加紧练兵,为反攻突厥 

创造条件。唐太宗亲自在显德殿指挥操练。有人向太宗进言:“法律规定, 

严禁带兵器出入皇宫,你这样做,万一出点差错,是非常危险的。”太宗说: 

 “帝王视四海为一家,我与他们推心置腹,开诚相见,如何能无故猜忌身边 

的将士呢?”将士们听后都非常感动。在太宗的督导下,人人奋发,刻苦训 

练,数年之后,就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 

     这时,突厥内部发生内讧,加上天灾不断,实力大大削弱。唐太宗见时 

机成熟,于公元  629年            月,派李靖为大将,率十几万大军,兵分四路,11 

讨伐东突厥。次年春天,大破突厥军,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从此, 

北部边境得到安宁,西北边境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为唐朝经 

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率军大破吐谷浑。公元639年,唐太宗派侯 

君集又打败了高昌,并把高昌划归唐朝版土。从此,完全打通了“丝绸之路”, 

加强了西方各国同唐朝的往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西人民间 

的友谊。 

     正当唐朝繁荣发展的时候,西部边境的吐蕃日益壮大起来。赞普 (意思 

是雄壮强悍的男子)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使者到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派使节回访。从此,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太宗把文成公主送 

到西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先进技术,对西藏地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 

用。至今仍为汉藏两族人民所称颂。 

     唐太宗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在中国各民族中树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