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蛮有趣的一点的,这本《万里长城》虽然已是名著,但这位作者自己也说,不管他是正叙也好、倒叙也好,日本对于中国的古代史几乎就不脱《史记》的世界,而对其后的事情则不太关心。他自己倒是希望能够参照《汉书》、以及《后汉书》来介绍《史记》以后的世界,不过,我想这个状况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知道筑摩书房曾经有出过《汉书》的日本语版,但是我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钱,所以迟疑了很久,等我存够了钱想要去买时,却已经绝版了。目前更是完全买不到的状况,不由让我在心中祈愿着筑摩书房能够再出这些书。
就因为这样子,关于日本所知的中国古代史,仍是偏重《史记》的世界,这当然不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责任,基本上,像《史记》这样有趣的史记,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珍稀的,只不过,即使《史记》结束了,然汉王朝并没有结束,历史也不会结束。
好了,再接下来要叙述的是第二十三位的赵充国。这个名叫赵充国的人,比霍去病要小三岁,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是同一世代的人。霍去病在日本也相当出名,然而赵充国则不然,其实说起来也蛮可怜的。赵充国亦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入军队而且十分活跃,只不过由于霍去病出仕得早,他怎样都追不上。如果依据身为小说家的想象的话,我想霍去病和赵充国应该也曾经在哪个地方碰过头才是。
总之,他加入了御林军,也就是近卫兵,是个使弓的名人,虽然年轻,但个性却很稳重。
其后,他也以其他将军部下的身份到北方出征,与匈奴有过多次的战斗,而他也似乎从这些战斗中学习到不少对匈奴的战术与战略。
而在年岁渐长后,他还是一直担任对匈奴之作战指挥,“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就是赵充国所留下来的。这句话的含意在于:如果身在距离最前线数千公里之遥的汉都长安的话,即使接到了战报,也是委难以了解其实情的,因此必须要自己到前线去看一看才行。当时,大家都认为赵充国的年岁已高,而且又身为朝廷在臣,根本不需要自己前往前线,而在那时,他就是以这句“百闻不如一见”回答的,而在两千年之后,这句话依然相当常用。
他就是这样子指挥着对匈奴的作战,不过,并不光是只会战斗,他还让匈奴不敢轻易进犯,立下了必须要守护为匈奴所压迫之西域诸小国之政策。关于汉帝国军事的计划,可说是大多由其立下并实行的,因而守住了国境的和平。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屯田政策。他让最前线的兵士们在当地开发耕地,以能够在其地永住及固守,也就是让国境地中国化,使得敌人不敢来犯,这个始于赵充国的边境警备方法,之后也成了中国的传统。
在这时其中,几乎没有起过什么叛乱,由于没有往南方出兵的必要,因此大致上是只要压制往匈奴,就能够得保和平了。
接下来要谈的是第二十四位的郑吉,这个人的一生可说是传奇又传奇。郑吉生于江南,也就是长江流域的下游,然而他的人生大半,却是在西域渡过的。根据个人身为小说家的想象,也许就是因为他生于那样的地方,所以才会对那遥远的西域有着憧憬也说不定。因而在赵充国的手下——我想这个人应该曾在赵充国的帐下作战过才是,总之他是个出了西域,以匈奴为对手,为守护西域诸国和平而渡过一生的人。所谓的西域都护在这个地位下,“都”这个字指的不是都城,而是全体的意思——其工作就是守护西域全域。而这样的一个职位,也是从郑吉开始的。
他担任这个职位共十年以上,一直持续守护着西域,最后在前线死亡。其间,虽然也曾数度与匈奴在沙漠作战并获得胜利,但并没有什么关于这方面具体的描述。比较具体的描写,则是在其后第二十五位的陈汤身上。关于这号人物,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之中也有着详细的描述,我想,他应该是在这百人之中品性最糟糕的才是。
不过,在陈汤的时代,汉帝国——在此指的是前汉——几乎快到了结束了边缘。灭亡前汉的乃是王莽这个人物,而在之前,当王莽问道有那个人材能够前往守护西域方面之时,正巧陈汤已经久未升任,正想起用他的时候,没想到陈汤却死了。在某种意味上,也许他反而运气好,因为他如果继续用吊儿郎当的方式来与王莽应对的话,那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呢!
就这样子,前汉时代结束了,而接下来,则将要进入后汉时代。在此,我必须要先做一个说明,我现在在文章中所写的前汉、后汉,在中国也常会分别称其为西汉、东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前汉的首都乃是位在西方的长安,所以才被称为西汉;而后汉则建都在东侧的洛阳,所以叫做东汉。接下来,由于自称为汉的王朝还有不少,为了避免混淆,故在此做个说明。
※ ※ ※
周亚夫
?~纪元前一四三年。沛(今江苏省沛县)出身。为前汉建国功臣周勃之子。一开始虽为河内郡太守,但在兄长遭罢免之后,于前一六二年继任成为绛候。由于其性格刚毅,因而在前一五八年防备匈奴之际,连文帝到阵中亦不让其进入。连其部下都说:“军中只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认为这个将军之威令比自己更行得通,乃是真将军,而赏赐其为中尉。以后亦深受文帝信赖,留下如果国家有难,必要请托于周亚夫之遗诏。前一五四年景帝在位时,这次因镇压吴楚七国之乱而活跃,并因功绩升至丞相。惟后来因不喜无能外戚之登用,以及对匈奴之政策等,自认与当时政治不合而辞职。不久又因孩子的恶事而意图引咎自杀未成,最后遭到解任。
——《史记》卷五十七《绛候世家》、《汉书》卷四十《周亚夫传》李广
?~纪元前一一九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奉安县)出身。代代擅于使弓,于文帝在位之纪元前一六六年开始加入征代匈奴,在造成前汉政治动摇之吴楚七国之乱征讨中亦十分活跃。其后也以上谷等之诸太守身份与匈奴对峙并加以击破,立下轰轰烈烈的勇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而对其感到恐慌。在武帝时代这次担任对外战争之大任。虽具驰骋的勇名,可惜晚年不遇,在武帝重用卫青与霍去病之后,立下的武勋就不及他们了。于前一一九年随卫青与霍去病征讨匈奴之际,因为了要负起延误作战之责,而在阵中自杀。由于其生来清廉,将恩赏全部分给部下,自己完全没有积蓄,故受到部将的爱戴,而愿意为其送命。
——《史记》卷一○九《李广传》、《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卫青
?~纪元前一○六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出身。仕奉汉武帝之武将。父为郑季,母为卫媪,从母姓。其家族本为仕奉武帝之姐平阳公主,后来其姐卫子夫因受到武帝宠爱,故将卫青拔擢成为武人。功绩拔群,于纪元前二八○年讨伐匈奴时斩首俘虏数千,翌年亦是如此之数,并有获得家畜数十万头之战果。他能够与得意于骑马战之匈奴相对抗,有人认为是因他出身靠近匈奴活跃之地,因而拥有关于游牧之知识。数度立功之结果就是于前一二四年被授为大将军,甚至更成为以前之主人平阳公主的丈夫。人品虽然温厚,惟因媚于武帝而有一些不好的评判。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汉书》卷五十五《卫青传》霍去病
纪元前一四○~前一一七年。前汉武帝时代将军。是卫皇后及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少儿之子。十八岁起便由侍中开始累进,跟随卫青从事对匈奴的作战,斩首两千零二十八人,相当得到武帝的宠爱,于前一二一年列名骠骑将军,以青年将军之姿活跃。曾率领万骑于甘针首都祁岸王二人斩杀,溃灭匈奴之王族,斩首三万零两百人。其结果造成浑邪王之投降,而成为匈奴衰退之一因。之后又在前一一九年与卫青共同突击蒙古高厚上匈奴之根据地,并使其溃灭,惟三年后以二十四岁的年少之龄死亡。对这名天才般的武将之早逝感到哀伤的武帝便将其墓筑于自己的墓在茂陵附近,并取其活路之祁连山形修成,也算是件有名的事。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司马迁
纪元前一三五?~前九十三?年。前汉历史家。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出身。生于以编纂历史书为职之家族中,自幼即有秀才之誉,加上二十岁时起就旅行诸国搜集资料,提高了不少见闻。他虽欲接续父亲之职努力于历史书的编纂上,惟在纪元前九十九年对匈奴之役中,因为庇护成为俘虏的李陵而受宫刑,也就是去势之刑。在忍住如此的屈辱下所完成的《史记》,不但创下了纪传体书写历史之正史最初的典范,同时也成为传世千古的名著。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赵充国
纪元前一三七~前五十二年。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出身。因其精于骑射之故,年轻时便加入近卫军之御林军中。最初是仕奉武帝、跟随李广前往讨伐匈奴,在昭帝时,因征讨武都的氐,再与匈奴作战,晋升为将军。宣帝即位时因与大将军霍光同有拥立之功,受任为营平候。是个精于情势判断的沉着武将。因数度讨伐匈奴具有功绩而拥有勇名。例如在与移往至中国近边之羌的对应上,前六三年,由于周边诸民族相对移动之故,因而推测背后的匈奴可能将会有所行动,必须加以防备。在受诏前往视察之义渠安国因对应不佳而大败时,超过七十岁的赵充国竟自己前往征讨西羌,在讨平叛乱的同时,也立下了成为后世模范的屯田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