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路 (第4卷)-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却认为杰里·梅尔策以贵宾身份所做的演讲最值得留念。演说标题是《有些事并非过眼烟云》。他那一番慷慨陈词将我整个身心牢牢地吸引,令我精神为之一爽,力量倍增,生命充实。
杰里年近六十。考虑到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岁左右,他的长寿简直是一大奇迹。他因生冻疮失去了一只耳朵,只好戴一顶浣熊毛皮帽子遮羞。杰里是个筏夫,在密苏里河上工作。
他面带睿智而自信的笑容,扫视了一下帐篷里的四百张脸,然后慢条斯理地发言。
“有些事并非过眼烟云。有些东西固有的真理与美感与日俱增。科幻小说就是如此。我这么说是因为科幻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它产生和缔造了我们部落、乃至全人类最出色的传奇故事。如今,一切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都已停止。”——他轻蔑地露齿一笑——“我们的确能够富有新意地随意创造科学和世界。可是,科幻小说早就给毁了,她被科学捆住双手,头部承受响鞭的抽击。现在科学消失了——大多数神圣的科学知识,有关夸克、类星体和我说不上的玩意儿!——再也不会有科学了!朋友们,现在只有神话。科幻小说已经回归自我。我们,所有到场的人们,都明白这一点。朋友们,我们又成了古希腊的荷马和卢奇安——因为科学是个神话,而我们正是神话的缔造者。我们重新拥有火星,还有土星,三等A星,以及可爱的月亮。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阅读往昔科幻大师的作品,而生活在20世纪末的可怜人却再也不能够!我对你们说,许多事并非过眼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愈发显得可爱。现在,我们可以将这种神秘和可爱发扬光大,使之更怪诞,更令人陶醉,更具传奇色彩。这就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杰里一直讲到天黑,帐篷里点起了彩饰大炉台上的鲸油灯。演讲结束后,人们将他扛在肩膀上,~起拥向洒满月光的草地。就在此时,一颗人造卫星划过天空,看上去宛如一道拖曳的彗尾,通体炽热,一头坠人万丈深渊的大西洋。这颗卫星准是古老的死星中的~颗;也许不过是颗普通的流星一可我不这么认为。别人也是如此。当杰里把头后仰并放声大笑的时候,所有的人齐声欢呼它的陨落。
杰里做了个手势,示意大家安静些,“朋友们”他嚷道,“现在我们是这些星星真正的主人了。这话一点不假。其他方式可行不通。冰冷的太阳,冰冷的大千世界,我也不会感到奇怪——冰冷的宇宙。眼下,天狼星属于我们。老人星属于我们。宇宙中心密集的恒星都属于我们。所有的天体。”杰里将手抓向天空,将银河系牢牢地握在手中。我们又一次欢呼起来奄
两天后的早晨,在说了一通也许显得过于自信的道别后——“2083年再见!”——我和老友杰里米走向新波听顿的海港,准备下周或两周后乘船返回利物浦。杰里米还是余醉未消,浑身难受,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所幸的是不用打工赚旅费了,我已将《探访阿尔德巴伦星球》卖给刘易斯顿,换回一包动物毛皮。这东西在寒冷的爱尔兰岛上可是奇货可居,十分抢手的。
大约一年后,我将从穿越国境的羊群那儿收到索勒里斯出版社的赠书。书用手工操作的印刷机印成,浓体字体现该社印书的一大特色。假如“修道士”抓紧时间出书,而商路又通畅的话,天晓得,也许拙作会获得下一届雨果奖提名——届时,人们将跋山涉水,越过平原,穿过沙漠,翻过崎岖山路来到圣巴巴拉渔村投票。
圣巴巴拉,我还去得吗?老实说,我都等不及了。本届科幻大会如此令人难忘,不管行程怎样艰难,我都会跳上帆船,坐上马车赶去赴会的。
我用肘轻触杰里米的肋骨。
“星星属于我们,”我说道,“你和我的。”
(金明 译)
远离生活
科幻小说的功能之一是使离奇平常化,使未来进入叙述,使不寻常司空见惯。它的成就之一在于使读者消除人类对未知事情惯有的恐惧。H·G·威尔斯讲过科幻小说的这一功能,约翰·坎贝尔在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的《惊奇故事》科幻杂志中也作过经典性的论述(我所要的科幻即使在25世纪的杂志上也能发表)。海因莱恩(“最出色的现代作家……创造了一批高明之极的创作手法”)完善了将奇景异色逐渐融入故事的创作技巧(为了在引入大量背景和相关内容的同时,不至于破坏故事情节发展的连贯性),而不是通过对外行、学生和记者作讲解和阐述的老方法。
但科幻小说的另一也是更可贵的地方体现在它于平常见离奇,于日常见陌生。它不是将离奇平常化,倒使寻常离奇化了。这样一来,读者可以明察世事,第一次看清凡庸,并欣赏真面目的神秘。
卡罗尔·埃姆什威勒(1921- )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牛始终贯彻这一原则的作家之一。她出生于密歇根州安阿伯,1949年取得密歇根大学音乐和设计专业学听学位,1949年至1950年依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进修两年。1949年,她与科幻小说插图画家、后改行实验电影制片人的艾德·埃姆什威勒(1925-1990)结婚,育有三子。卡罗尔三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她的处女作《爱情》直到1955年才发表在《未来科幻小说》第二十八期上。此后,她的小说接二连三出现在《科幻小说季刊》、《幻想小说和科幻小说杂志》、《轨迹》、《新星》、《夸克》等一系列文学杂志及科幻小说新作选集上。
埃姆什威勒并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但经年不辍的耕耘使她足够以拥有一百多部作品而自傲。1974年,作品集《事业的乐趣》出版。另两集作品选《相关边缘》和《结束一切的开始》,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出版。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卡门的狗》于1988年出版。埃姆什威勒是威克道威尔基金会的会员。她曾为两部长达一小时的公共电视节目撰写剧本,1975年被授予纽约州创新艺术家公众服务奖,得过1979年至1980年全美艺术资助奖。此外,卡罗尔曾担任纽约州创新艺术家公众服务奖的评委,参与几个作家创作室的活动,到过不少院校朗诵作品选段,并曾是《实验小杂志》的编委。她还在纽约大学为成人教育学院开课,讲授短篇小说的写作。
在早期创作生涯中,埃姆什威勒试图在小说中引入其它文学价值观来替代情节,尽量避免使用明喻和暗喻,并将人物性格刻划为她所谓的“自我”(selves)。因此,她的作品更具实验色彩,像是出于主流实验小说家的手笔,反倒不同于自己以前大量发表在科幻杂志和收入科幻小说选集的小说。理查德·科斯特拉尼兹称这些小说“奇特得出格”。
道格拉斯·巴伯在《20世纪科幻作家》一书中写道,“科幻小说大多倾向于将未知事物写得平常化(为了化神奇为腐朽,使到陌生之地,甚至是银河系的奇遇显得再寻常不过)。”他又说,“埃姆什威勒的小说迫使我们再度审视那个熟视无睹的世界,发现它怪诞而神秘,没错,不为人知。”
首次发表在科幻小说选集《轨迹》第二十一卷(1980)上的《雪人》是一部寓言科幻小说,讲述两性间的种种差异。作者汲取了科幻小说的传统,突出表现在借鉴了追踪雪人踪迹(也称作大脚怪和Yeti)和两性分离的主题。这一主题与菲利普·怀利的《消失》如出一辙。
解读故事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从情节看,故事讲述女人全部失踪之后,男人们派出搜索队四处寻找,好像女人是半神半人的传奇人物。顿时流言四起,男人们像谈论雪人一样地议论妇女的安危、见解、外貌、癖性和价值观。从比喻的角度看,小说表现男人在性迷惘、文化无知和自我危机的驱使下,难以理解女人及其需要和情感的种种情状。小说的语言浅显生动,字里行间透射出作家的睿智。
《雪人》'美' 卡罗尔·埃姆什威勒 著
我们假装满不在乎地走进一片陌生地带,两只手撑在两边按在屁股上,一有机会还跳上岩石来个金鸡独立。就像人们出发前讲的那样,在我们的左边是一条河,而右边是大山。每碰上一个电话亭,我们都要停下来,打个电话。由于暴风雪,电线很多都挂了下来,散落一地。头儿讲我们已经到达了现场。在电话里,他要我们留神那些奇特而精巧的分成两瓣的脚印,它们还赶不上男孩子的脚印大。头儿还说,“要么爬树,要么上电线杆,反正什么合适上什么,然后大喊你们记着的名字。”所以,我们就攀上电线杆子,顺着英文字母的先后喊道:爱丽丝,贝蒂,依莱恩,珍,琼,玛丽莲,玛丽……可什么事儿都没发生。
我们一共七个男人,全都身强力壮,身穿海军制服,除一个人外,全是冒牌货。这种制服被认为能把她们吸引住。这支搜索队为“追踪自身幻影的不明物体委员会一工作,在各自的行当都算一把好手,可是我们全厌倦了(不管什么天气,我们肯定敞开着领口)。我们开枪射击,枪口火星四溅,子弹像抹了一层巧克力的草莓,远处传回巨响。这是一个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的时代,是一个“干吗不”而非“试试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武器可以感知七十五码开外的活物并准确命中,我们手中的武器就是这样(没准有一天我自己都乐意来这么一下)。另外,在我们的皮夹里有几张模糊的照片,大都是几个月前偶然拍下的。其中二个据说是头儿的妻子。拍照距离太远,她的五官特征已经看不清了,除了那身皮毛大衣。头儿一口咬定是他的妻子,并肯定她安然无恙。
除了漫天大雪什么都没看见。为了这些动物我们可是受了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