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

第47章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47章

小说: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吐蕃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居住在藏族高原。其首领松赞干布是和唐太宗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同时也是吐蕃奴隶制王朝的创始者。松赞干布仰慕唐太宗的英名和大唐先进的经济文化,640年遣使求婚。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后,汉族人民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先后在吐蕃传播开来,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公元631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公元645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647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改立太子 
  李世民是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的超凡能力,但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在立皇储的问题出现了失误。 
  唐太宗即位后,立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年轻时非常聪敏,很为太宗喜爱。太宗居丧期间,国家的许多政务都由他决断,太宗每次外出巡视,也让他留守长安,代行处理国政。不料,随着时光的流逝,李承乾逐渐变坏了。他习性散慢,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 
  当时东宫太子府中有个十四岁的女乐手,名叫尹伊,弹得一手好琵笆,长得也十分美丽,还能歌善舞。李承乾对她十分宠爱,给她起个绰号叫“称心”,每天都和她厮混在一起,简直寸步不离。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尹伊杀了,和尹伊有牵连的几个人也都被处死。李承乾对尹伊痛悼不已,便把尹伊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命宫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来到这里祭唁,太子为了尹伊之死而对父亲心生怨恨,所以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太宗。 
  李承乾从此也无心学习朝政,整天沉浸在歌舞酒宴中。对于李承乾的日渐堕落,太宗很着急,为了加强对太子的教育,他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右庶子李百药是太子比较早的老师。他针对李承乾留心典籍和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的文章,以古来储君成败的事迹对李承乾进行讽谏。由于李承乾毫不觉悟,两年后李百药不得不辞职。 
  太宗又选中书郎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当时李承乾正犯脚病,不能上朝。太宗特意嘱咐李正伦说:“太子有病不来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爱惜贤才却令人担忧。如果太子不听教导,可来告我。”李承乾果然不听杜正伦教诲。为了给太子施加压力,杜正伦便用太宗的话吓唬他。谁知李承乾上表太宗,反告了杜正伦一状,词语中还连带了唐太宗本人。一天,太宗责备杜正伦说:“你怎么能在太子面前泄露我的话呢?”就这样,杜正伦也没有成功。 
  此后,光禄大夫张玄素又当了太子的老师。鉴于李承乾久居皇宫,荒废学业,张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恶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为”的话规劝他。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小的错误就可以不去克服;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愿意去做。不料李承乾极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胡奴,在更深人静的时候去打张玄素,使张玄素险些丧命。于是,张玄素也不得不辞职而去。在这以后,太宗又以散骑常侍于志宁为太子老师。一个夏天农民大忙的时节,李承乾不顾农时,征调大批工匠官奴在东宫营造亭台,数月不停。于志宁对此劝谏说:“东宫是隋朝修建的,当时的人就以为很奢侈华丽的,怎么你还在里面营造亭台呢?费那么多财帛,用那么多人力,这会败坏皇家的道德,引来人们的非议。”李承乾对这些话根本听不进去,还秘密地派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偷偷来到于志宁的住处。他看见于志宁住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乾居住的东宫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别,就没有忍心动手。于志宁对太子的教育也失败了。 
  李承乾沿着邪路越走越远。他不仅亲小人,远贤才,喜嬉戏,爱美色,求奢侈,厌政务,而且,对严厉管教他的太宗也逐渐产生了忌恨。李承乾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他先派遣刺客纥干承基前往谋杀,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太宗退位。参加李承乾政变密谋的心腹人物,主要是汉王李元昌(即太宗的弟弟)、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今陕西西乡)刺使赵节、驸马都尉杜荷。李元昌、侯君集受过太宗的指责,心怀怨恨,所以,与李承乾一拍即合,极力主张谋反。其他几个人也都参与了阴谋勾当。 
  一天,这些人来到东宫李承乾寝室,用刀子割破手臂,再用帛蘸上血,然后把血帛烧成灰,放到酒中喝下去。他们立誓同生死,准备发兵冲入西宫太宗的住处。但是,他们的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示右就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发动了叛乱。李承乾得到了这个消息,曾喜形于色地对纥干承基说:“我的住处西墙外,二十几步就是大内,我们谋反,不是比齐王更容易吗?”不料,齐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太子李承乾的阴谋也彻低暴露了。太宗把李承乾及党羽一网打尽,并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禹、李绩、孙伏加、岑文本、马周、褚逐良等大臣共同审理。李承乾一一招供。于是,太宗决定废除李承乾的太子,发配到黔州(今贵州彭水),李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人全部斩首。 
  李承乾被废了,谁继位东宫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乾的胞弟。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培养李泰。公元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欢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的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越来越多,到642年2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 
  太宗这种做法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谣言,说太子李承乾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使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乾十分害怕。一天,李承乾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掌管文书的小吏)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的罪状。太宗知道这是李承乾搞的鬼,便找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乾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了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位了。”许多大臣也都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这样,太宗就没有立李泰。 
  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子,631年被封为晋王。李承乾被废太子以后,李泰李治都有条件继位东宫太子位。于是。他俩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后来,因为李治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当了太子。原来,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弟,他听说在太原发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治万吉”三个字。长孙无忌说石文显示了上天的意志,立李治为太子天下大吉。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和附会。实际上,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性情软弱,将来可以控制,而太宗也认为,有良佐辅助,太子软弱一些也无关大局。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