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清宫悬案 >

第1章

清宫悬案-第1章

小说: 清宫悬案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著名作家凌力解读历史:清宫悬案 作者:凌力                       
   清初三大案中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两大悬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堪称千古之谜。著名历史小说家凌力的新作《清宫悬案》,凭借学者型作家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学识,旁征博引,剥茧抽丝,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孝庄太后一步步走上权力顶峰的辉煌,始终伴随着身为女性的艰辛苦涩。绝顶聪明的顺治独具的文人和情人气质,使他在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想受挫和爱妻仙逝的双重打击下,选择逃遁之路……理解了政治语境和爱恨纠葛中挣扎的帝后,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选择。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             
  太后下嫁之谜(一)   
  古今罕见的太后下嫁(1)   
  “下嫁”这个词,多用于贵女出嫁,即地位身份家境高的女子嫁到低一等或几等的男家去。因此,又成为娶嫁中男方的谦词。但后来,它几乎成了公主出阁的专用语,凡皇帝的女儿结婚都称下嫁。想想也有道理,普天之下,论地位身份家境,谁还能超过皇帝呢? 
  皇帝的女儿下嫁,不管怎样礼仪重、排场大、花团锦簇,却是朝朝代代屡见不鲜的。 
  而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怎么可能也与“下嫁”这个词相联系呢?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是君父;至尊至贵的皇后是国母。那么君父国母的母亲,当是天下万民的祖母了,这样的祖母竟公然下嫁,这样的事竟发生在视改嫁为耻辱、把失贞当罪恶的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华古国的历史上,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太不成体统了,可谓千古奇闻。 
  然而,历史上倒有过这么惟一的事例,那就是近三百年来传说纷纷的清朝太后下嫁的故事,如果是事实,便也可上得“无双谱”了。只是遍查目前可以看到的官方史书史料,还没有找到关于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 
  当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 
  这一段引人注目的历史公案的主人公,下嫁者据传说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下嫁对象据传说是当时权势极大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太后下嫁的故事不仅流传很广,版本也有多种。现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介绍如下。 
  第一种可称为“报恩说”,多见于文人笔记。 
  清太宗皇太极去世,有人劝睿亲王多尔衮以弟承兄继立为帝,多尔衮却扶六岁的侄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自己仅称摄政王,并且首先下拜。各王公大臣感戴多尔衮的诚意,共同呼拜,顺治帝位于是得定。不久,多尔衮率大军杀进山海关,击走李自成,乘势进踞燕京,入驻明朝紫禁城宫殿,仍不以帝位自居,迎请顺治帝移驾南下京师即皇帝位,幼年福临得以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 
  其时,举朝都因此替顺治帝感到过意不去,非有所报答不可。多尔衮看准了时机,与大学士范文程密议定计,授意亲信在朝廷中倡言,说: 
  “摄政王功高望重,又谦抑自持如此,让位之德,亘古少有。我皇上虽想要报答,可这么大的恩德如何能够报答得了呢?正好,摄政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让位的事,就跟皇父传位其子的意思一样。摄政王既然像对待太子一样对待皇上,皇上也应当像对待皇父一样对待摄政王,以此作为报答,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都附从此议。范文程于是出面提议说:“近日闻说摄政王妃新亡,而我皇太后又多年寡居无偶。皇上既视摄政王如父,自然不可使父母异居两处。宜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而居。” 
  众人又都附从。于是史官乃大书特书,记载于册曰:“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 
  相传婚礼之盛,为从来大婚所未有。京师除一二自命清流者外,多播为佳话,同瞻盛典。当时又有恩诏宣示天下,也系汉人手笔,其略曰: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周室懿亲,元勋贵胄,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直到乾隆朝,主管修史的纪昀(字晓岚)见到这则记录,惊异道:“这种事怎么可以传示后人,以彰其丑?”立刻请示乾隆帝,将有关内容全部删削。此后,便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了。 
  第二种可称为“私通说”,多被演义小说采用。 
  清太宗之后博尔济锦氏有殊色,肌肤莹洁如玉,宫中私号为“玉妃”。入宫之初仅为才人,但慧黠有智谋,言必称“皇上旨”。洪承畴降清,使清朝尽得关外大片领土,多因博尔济锦氏劝诱说降,其功不在开国元勋之下。因此玉妃得以参与帷幄机谋,权力日进。又因为生皇子福临,遂得正位为皇后。 
  博尔济锦氏有亲妹,嫁九王多尔衮,美貌白皙不亚于其姐,人称为小玉妃。姐妹俩十分亲密,劝降洪承畴,小玉妃也曾参与计议运筹,太宗因此待九王也格外优厚。虽然清朝定都沈阳后,起居仪从渐仿汉制,宫禁也稍稍森严,但九王以参与密谋,总能出入自由。 
  太宗因频年用兵,东征西讨,几乎没有一天安宁,经年不还宫中,则内务琐政,尽都由九王决断,而九王又都是奉大玉妃意旨,逢迎无所不至。大玉妃往往留九王居住宫中,经旬不得归私第。借议军国要事之名,行私通之实。一时人言藉藉,颇多秽声,于是大小玉妃由姐妹变情敌。 
  不久,李自成兵破北京,吴三桂将引清兵入关,大军行至途中,小玉妃贿通的某王向太宗进言,将大玉妃与九王私通丑事一一禀明。太宗震怒,说:“朕不处分此獠,何以取天下!”立即下令返师沈阳,准备先正宫闱而后出兵取明。但还宫不到一天,便以暴病崩逝。人们都疑心是被大玉妃和九王所害,但当时九王党羽极盛,无人敢撄其锋。不久,九王竟奉遗诏为摄政王,率师入关进燕京,从此恒居宫中,政事机密,大玉妃全权委任给九王办理,于是朝廷大权,九王独揽。   
  古今罕见的太后下嫁(2)   
  小玉妃愤恨不平,进宫寻姐评理,大肆诟骂,大玉妃拒不相见。小玉妃无奈回府,与多尔衮争吵之后,当夜就宣称暴亡。 
  摄政王妃既亡,身为太后的大玉妃便名正言顺地下嫁了多尔衮。 
  第三种可称作“保皇说”。 
  清太宗初崩,太后原有垂帘听政的意向,但恪于祖训,怕宗室中有人挟此名义别生枝节,反而动摇福临的帝位。睿亲王多尔衮在诸王中树党自固,最有实力,因其福晋是太后的同姓姐妹,原本亲如家人,多尔衮更因才智过人,素受太后信赖,此时太后自然要借重多尔衮。多尔衮于是献计用摄政制,而许以内权让太后。这样,福临得即皇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成就了清朝入关的局面。 
  太宗未崩之前,多尔衮就与太后关系暧昧,只是秽迹未显。至福临即位后,方腆然不讳。不过入关以后,顾及汉制,多尔衮与福临成了内则父子、外则君臣的特殊关系。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多尔衮虽居摄政王位,见福临还得援君臣之义,行跪拜之礼。 
  随着摄政王权势日重,多尔衮每入宫,或遇宴会,王公大臣对他也开始北面而朝了,这使太后十分疑惧。她故意下诏命诸臣议尊崇摄政王的典礼。内三院便以皇叔九千岁的礼仪进上。多尔衮一时昏昧不察,竟欣然接受。从此诸臣见摄政王便都一跪三叩首了。 
  一日,太后与多尔衮同游海子,并辇而行。侍卫前来奏事,都是先皇帝太后,再及摄政王。多尔衮偶有奏对,鸿胪寺赞礼者也如常仪一般在旁边三呼跪拜。多尔衮大为不满,翌日不上朝,不进宫,只遣人奏报太后说:“臣终不能与太后共享安乐了。以臣职分所限,君臣安得敌体。今又心劳多病,请罢摄政,闭门思过,不复能见太后颜色了。” 
  太后得奏,心中十分懊丧,福临年幼,国事离不开多尔衮;但多尔衮专擅,又威胁着福临的皇位。既能笼络多尔衮,又能保住福临皇位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太后下嫁。于是太后立命内大臣往摄政王府议下嫁之事,并命内三院拟太后下嫁及称尊皇父的典礼。 
  其时明朝旧臣陈之遴任内院大学士,闻命十分惊异,咋舌道:“这种礼也能议吗?”在侧的满官将此言上告,太后大怒,立论陈之遴死罪以示威。幸而有大臣相救,奏告说:“下嫁是大喜事大嘉礼,不宜用刑。”这才免陈之遴死罪,但仍将其谪戍吉林三姓城入军籍服役。 
  有关传说还有很多种,有些故事荒诞不经,显然为了猎奇;有些更如同淫秽小说,令人难以置信,就不再引用了。 
  太后下嫁以后的故事,也有种种传说。 
  如说福临年长后,渐觉多尔衮专擅之非,愤愤不能平,往往见于词色,常使多尔衮自危不安,便请喇嘛用摄魂术:取摩天岭千岁鹿之皮,使巧匠用人发缝成人形,敷上鱼脂,几乎与活人一样;再照福临模样绘出皮人面目,然后将皮人悬挂坛上,由喇嘛诵经画符,不停诅咒,令福临得病,心神不宁、日渐衰弱。多尔衮向患怯症,常感怔忡烦躁,其时正在南苑行猎。侍者稍不称意,多尔衮便鞭挞诛戮,日必数起,弄得人人自危。一小侍卫衔恨,向福临告发了皮人的事。福临派心腹探明实情,立将皮人没收,移放别处。多尔衮的从人赶去南苑报告阴谋败露的消息,正值多尔衮驰马逐猎之际,闻报大惊,失足坠马而亡。 
  也有说多尔衮之弟多铎平定江南后,要求封为江南王,多尔衮恪守祖制,不肯答应,多铎遂生怨恨之心;又因多铎时在江南,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