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清朝的人们-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昭耸群笥兴煌跗诙ǘ60名,亦分正课、附课、随课三等,给膏火费同于梅花书院,住院学习的,于常额外日增膏火三分,此外参加乡试,资送路费,中举者,则予树旗杆,送匾额的荣誉。两个书院的掌院,据李斗在《扬州画舫录》所说,“皆知名有道之士”。确实如此,康雍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如储大文,翰林院编修;陈祖范,国子监司业;沈起元,光禄寺卿;杭世骏,编修;蒋士铨,编修;赵翼,探花,道员;吴锡麒,国子监祭酒;姚鼐,刑部郎中;茅元铭,内阁学士,等等。这些人中,有的是诗坛领袖,有的是史学大家,有的是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几乎在《清史列传》、《清史稿》中都有传记,文章被收在《清经世文编》中。书院有名师,又给膏火费,尤其是发放岁科两试及乡试路费,颇能吸引学子就学,所谓“来学者,四远麇至”(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卷五十五《碑刻》)。两所书院,均以诸生、监生为教育对象,培养出一批科举人才和学者,诚如李斗所说,“能文通艺之士萃于两院者极盛”,他们中有管一清,进士,善属文,工诗;梁国治,少时肄业于此,官至大学士;秦黉、秦恩复父子,皆进士、编修;任大椿,及其弟子汪廷珍,均进士,经学家;谢溶生,刑部侍郎;段玉裁,古文字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经学大家;汪中,经学家;刘台拱,精于三礼;洪亮吉,博通经史,今世以人口论著称;孙星衍,经学、音韵学家,等等。上面说的基本上是嘉庆及其以前的事,咸丰间扬州各书院毁于战火,同治中恢复安定、梅花以及广陵书院,由盐衙将专门犒赏军队的一部分银子,经过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批准,移作这三个书院的经费。仪征乐仪书院的开办与业绩在“仪征”文业已交待,这里不作赘述。
世态剪影(四)第26节 扬州盐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2)
两淮盐商所建设、资助的书院,在三所之外,还有维扬书院,系明朝中叶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建,后废;敬亭书院,两淮商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建立,令士子诵读其中,后废毁。
在书院建设的同时,盐商资助开蒙的义学。扬州府城原有义学三间,后增为五所,嘉庆五年(1800)商人洪箴远等,因郡城广大,义学太少,愿意资助,遂于12门各设一所,得到盐衙允准(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三《书院》)。盐商在扬州资助开办的学校不少,且有不同类型,惟以安定、梅花、乐仪三书院最有成就。
两淮的徽州盐商,不仅在扬州办学,还关心原籍的文化事业。徽州有两个紫阳书院,乾隆时,一个已废,一个经费不足,总商鲍志道念及乡梓,求得两淮盐政的同意,每年从淮南杂项中拨银3720两资助设在徽州城里的紫阳书院,又出己财3000两,修复书院房舍;同时拿出8000两银子存放在两淮官库,收利息援助城外的紫阳书院,“由是两书院不复告匮,而(徽州)六县之来学者,咸给其求,自宋以来,于斯为盛”(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五《碑刻》)。
开展学术文化活动
办学之外,盐商以其资力从事学术活动,延揽学者,进行学术研讨,搜集图书和编辑出版。
李斗说“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所谓诗文之会,实际是讲的一些绅商招募宾客,研究学术和文艺,下面述说李斗讲的几个事例,然后作一点小结。
小玲珑山馆是马曰琯家的,马曰琯为“祁门诸生,居扬州新城东关街,好学博古,考校文艺评骘史传,旁逮金石文字”,著有《沙河逸老诗集》,本身就是一位力学的学者,康熙帝南巡,两次赐予御书。其弟马曰璐,工诗,著作《南斋集》,不乐仕宦,因而拒绝博学宏词的召试,兄弟二人被人称为“扬州二马”。马曰琯建有别墅,为有名的“小玲珑山馆”,拥有两栋藏书楼。他热情接待士人,研讨诗文,“所与游皆当世名家,四方之士过之,适馆授餐,终身无倦色”。比如杭州人厉鹗诗文颇受名家欣赏,“搜奇嗜博,馆于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者数年,肆意探讨,所见宋人集最多,而又求之诗话、说部、山经、地制,为《宋诗纪事》100卷、《南宋院画录》8卷”(《清史列传》卷七十一《厉鹗传》)。马曰琯对他多方照顾,因60岁尚未生子,特辟住宅为他纳妾。及至他回乡亡故,消息传来,又为他设灵位祭奠。马曰琯刊刻古人文字学著作,如许慎《说文》及《玉篇》、《广韵》,世人称为“马版”,给朱彝尊刻印《经义考》,用银1000两装潢蒋衡书写的“十三经”。乾隆中编修《四库全书》,其时马曰琯已故世,其子振伯进呈藏书,可备采择的776种,成为民间四大进呈图书者之一,受到赏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的
奖励。
说罢马氏的聚集文人学士,再来看程氏的作为。筱园主人程梦星,1712年进士,官编修,“于艺事无所不能,尤工书画弹琴,肆情吟咏。每园花报放,辄携诗牌酒盍,偕同社游赏,以是推为一时风雅之宗”。受他延揽的有韦谦恒,探花出身,程氏“于家中构玉山心室,延之校书”。他的常客之一陈撰,中乾隆博学宏词科,一度馆于筱园。盛唐,布衣,工书,“馆于筱园最久”。张铨,诸生,喜游山水,足迹遍天下,精于鉴别古人书画,主程氏,绘扬州二十四景及金、焦二山图画。程氏负时望,“江淮冠盖之冲,往来投赠殆无虚日”(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六《人物》)。招徕之众,可以想见。程梦星族人程崟从游,程崟进士出身,辞官后,“选定明代及本朝古文,次第付梓”;因少年时代与桐城派开创人方苞接近,后为其刊刻《望溪全集》。
总商江春,迎接乾隆帝南巡,报效甚多,得到君主的欢心,出席千叟宴,赐布政使秩衔。他诸生出身,工制艺,精于诗,广结宾客,建随月读书楼,请人选时文付梓行世,名《随月读书楼时文》。他死后,每日来祭灵而不报姓名的有十多人,所以有人将他比作孟尝君。
世态剪影(四)第26节 扬州盐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3)
总商鲍志道,在徽州时贫苦,业盐扬州致富,其弟方陶,好宾客,多慷慨,幼时读《论语》、《孟子》,无善本,至是细加校正付梓,藏诸家塾。这几家的文化活动,令我们产生三种印象:
其一,徽商本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弟成为文化人和学者。
其二,招致各地的文化名人汇聚扬州,研讨学问,使扬州在清代成为文化重镇。前述三大书院的掌院,大多是流寓学者,此外的金农、吴敬梓、魏源、凌廷堪等等名家,无不是广陵的屡次重游者。当然,招募宾客的不仅是绅商,盐政的养贤馆,也是不宜忽视的,然而绅商的作用似乎是主要的。正是扬州本地学者与流寓学者的结合,才使扬州在文化上大放异彩,产生思想方面的“泰州学派”、“泰谷学派”、“黄崖教”,以及今人所称的“扬州学派”,书画艺术方面的“扬州八怪”,表演艺术上的扬州评话。
其三,造成扬州图书印刷事业的兴盛。文化的发达,还表现在藏书和刻书方面。今日扬州有广陵古籍刻印社,线装出版名贵古籍,是20世纪下半叶全国惟一的线装图书出版社,这是继承清代扬州出版事业的传统。康熙年间编纂、整理的几部巨著,多在广陵印刷,如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督刻《全唐诗》,新编的《渊鉴类函》、《律吕正义》,边刻边进呈康熙帝御览,满意了,继续雕版,所以是精益求精,刻板技艺高超。官方在广陵设立扬州书局,推进了扬州图书事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同原徽州人在扬州聚书、刻书不无一定的关系。扬州绅商藏书多,才有马氏那样向皇家进呈那么多的图籍。正因这里文人荟萃,文化发达,所以乾隆帝将《四库全书》一部置放于扬州,以便士人观览。
修建祠庙
兹将嘉庆《两淮盐法志》所载,商人兴建、修缮各类祠宇罗列于次:
天后宫:明代建造,1666年,商人程有容重建。
欧阳文忠祠:纪念欧阳修,1730年商人汪应庚修缮,1751年众商重修。
五贤祠:纪念宋人、明人,1746年盐政允许众商捐修。
双忠祠:祭祀南宋守扬州的李庭芝和姜才,1734年绅商马曰琯修缮。
萧孝子祠:祀1667年为病母而死的本地人,1734年马曰琯重建。
金龙四大王庙:众商供奉香火之地,1664年淮商公建,1773年、1776年先后修葺。
重宁寺:1783年两淮商人兴建。
观音山寺:1756年商人建造,以备乾隆南巡休憩。
法净寺:雍正间汪应庚重修慧音寺,1738年淮商汪宜晋创建丛林,1751年众商修之。
上方寺:1775年淮商复修。
建隆寺:古刹,1746年绅商黄晟独立捐资重建。(以上祠宇均在扬州府城。)
仪征关帝庙:1792年,盐政允众商请求,捐资重修。
仪征奎光楼:久已倾颓,1773年绅商郑宗彝捐修,1792年,其叔鉴元重葺,增建后殿。
五烈祠:1733年甘泉知县偕淮商汪应庚改建。
三汊河关帝庙:乾隆历次南巡,众商修葺。
三汊河高寺:1703年淮商加建行殿,供康熙帝巡幸之用,1730年众商重修。
仙女庙河神庙:盐船往来停泊之地,1701年众商创建,1742年重修。
邵伯镇露筋祠:1780年、1784年乾隆两次南巡过此,两淮商人重葺。
宝应神龙祠:1761年建造,乾隆历次南巡淮商捐资修葺。
宝应湖神庙:1765年修建,1780年、1784年乾隆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