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罢叨几叽硇裕髡叛拔鞣娇蒲В环⒄购M庹C骋祝匀毡尽俺敛怀獭保ㄐ旃馄簦骸逗7烙厮怠罚辉诠冢耘┟衿鹨搴吐遽绕穑淙灰不准葡撞呓衅较⒑偷种疲记康骶×炕汉兔埽苑⒄股图忧烤咏盗罚迪帧案还勘保3稚缁岚捕āH欢旃馄舻热巳允翘岢鼋ㄒ椋┚霾哒咦们椴烧褪敌小R虼司」苊髂┦澜绶段诘慕锕庖丫戳伲爬系闹泄蟮兀挝杼ㄉ仙胁患亲魑恢д嶙罡咄持稳ǖ亩懒⒘α吭诨疃V挥欣醋圆煌矫娴拇竺鳌⒋笏澈痛笄迦笫屏Γ谑┱顾撬淼哪歉鼋准兜拇彻呒俊H咧校宄阅艹晌詈笫だ撸肓硗舛卟煌木褪撬浅跚跋停笫倍仁疲谡鞣墓讨校扇×耸视ι缁岱⒄沟囊恍┍涓锎胧谝欢ǔ潭壬下懔松缁岣髦种饕问屏Φ囊螅缜寰氡本┤熘螅傲畛济裎珈醯鄯ト铡保ɡ钐旄骸鹅呋鹇肌罚�3),既使一些原明官员更加痛恨李自成农民军,又使他们转而相信清朝是他们的救星和新的主人了。继而宣布定鼎燕京,凡京城内被李自成蹂躏之后,“有鳏寡孤独,谋生无计及乞丐街市者,著一一察出,给予钱粮恩养”(《清世祖实录》,卷5),极力在人民群众面前改变固有的抢了财物就带走的形象。之后又取消了明末的加派和使人民不堪负荷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有一项以摄政王多尔衮名义发布的谕令专门安抚参加农民起义的人,规定“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倘抗拒不服,置之重法,妻子为奴;开城投顺者,加升一级,恩及子孙;有能擒献贼渠将佐者,论功优升,永同带砺”(《清世祖实录》,卷8)。清朝就是以这些战略策略,增强了实力,战胜了大顺、大西农民军,消灭了一个个南明政权,重新实现了全国的江山一统。
中国向来不是绝对孤立世界之外的。如果说《鞑靼漂流记》所载三艘日本商船是被大风偶然刮到中国来的;那么《鞑靼战纪》的作者卫匡国、参修《时宪历》的汤若望等却是久居中国的外国人了。就是说,1644年时,不但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尼德兰和英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有相当一些东西方国家的商人及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但是,中国的这场既广且深的社会大震荡仍没有和他们发生联系。中国走的完全是自己的路。这条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有所进步,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就很不相称了。
历史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1644年中国社会的这场大震荡给后世留下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首先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一书,对此进行了总结,使广大无产阶级革命人民受到启发教育。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传统,进一步研究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珍视这个宝贵的历史遗产,振兴中华,无愧前人。
《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毕竟是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写深写透,绝非易事。全书由我和张杰合著,写作计划和书的内容大纲均共同讨论拟定,张杰先写了初稿,然后再由我进行增补和修改并统一思想观点,整齐体例,文字加工,最后定稿。书中吸收了作者已发表的论著,也参考了史学界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对帮助我们写作和出版的所有专家与朋友致以衷心感谢!凡因研究不够而出现的错讹理应我们自己负责,欢迎批评指教。
孙文良
天鼓已鸣正月初一见预兆(1)
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
八方七处乱,十爨九无烟。
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
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0,“降乩”。
此诗出现于1644年阴历正月初一,是对明朝崇祯皇帝所提问题的回答,没有作者,如相信历史记载,这是“降乩”之词,应该说是神仙的杰作。但是我们知道世间本无神仙,凡事归根结底皆人所自为。然而人们为何如是说?让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
1644年的正月初一,标志着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的大明帝国已经过了277个年头,也是崇祯皇帝在位第17年的第一天。按惯例,明朝的元旦有大朝仪,同皇帝即位约略相仿,“晨贺昼会”《明史?礼志七》,卷53,1348页。,相当隆重。可是自从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北而南,再由南而北,如今已占领西安;辽东的清王朝更是异军突起,不但以辽东为基地实现了东北的统一,切断了京师左臂,而且绕道蒙古,进入内地,几度迫使京师戒严。面对来自东西两方面的威胁,即使除夕之夜,崇祯皇帝又岂能安枕!正月初一,比往日都早,刚刚天亮,他就上朝了。当他来到皇极殿上,只见空荡荡的大殿,只有一名锦衣卫士立班。当时钟声已停止,这名锦衣卫士不等龙颜发怒,忙解释道:“群臣不闻钟鼓声,谓圣驾未出,来者益迟。令再鸣钟,启东西门,远近闻之,自皆疾驰。”崇祯帝立刻谕令鸣钟,而且不要停歇,朝门大开,永不关闭,迎接来自京师东西二城的文武百官前来祝贺元旦。结果沉闷的钟声接连不停地撞击着,声传数里之外,皇宫里却仍是死一般的寂静,久无一人至者。于是崇祯帝乃欲先谒太庙,然后接受朝贺,呼驾銮舆。但是此举非同小可,驾舆马与立仗马约用上百匹,眼前竟无一马为备。幸亏有个小太监急中生智,将长安门外朝官们所乘的马全部牵来端门。将欲登辇,司礼太监奏称:天子乃万乘之尊,乘用外臣马匹谒太庙,对祖宗不敬,也恐马有不驯,生出意外,请求免劳此行。崇祯帝这又改为先受朝贺后拜太庙,再次登座以候。原来明朝的文武官员分东西二城居住,文臣寓西城,武臣寓东城,恰与朝班所列文在东、武在西相反。此日皇帝先至朝,龙颜正视,文武大臣不敢过中门,从长安门入者各寻方便,文武朝班大乱。接受朝贺后,崇祯帝谒太庙,六品官以下不应陪祭者,也因马掠而入。一连串的反常现象,给明王朝上上下下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奇异的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大风刮得天昏地暗,对面看不见人。尽管年前腊月二十六已立春,燕京(今北京)的春天,刮点风不足为奇;然而不止此也,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又传来了闹地震的消息。占卜的结果是:“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真是骇人听闻!
崇祯皇帝御极以来17年,虽所用文臣武将比他的先辈都多,但自己总有主意。此时他比别人忧虑更重,见刮大风,又闹地震,非常不放心,必要躬亲一问。他沐浴焚香,拜天默祷,口中念念有词:“方今天下大乱,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隐秘。”仙即降乩给了开始那篇文字的答复参见《明季北略》,卷20;《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7;《明史纪事本末》,卷79等。崇祯皇帝见此回答,默不作语,满脸不高兴。其实这首诗说的全是社会现状:第一,明末贪官污吏的确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第二,社会动乱,十室九空;第三,黎民百姓,苦上加苦;第四,战争难免,休想太平。崇祯皇帝不爱听这些话,只能说明他不愿面对现实。
事虽如此,崇祯皇帝仍力求振作,便在朝贺礼后,召集内阁大臣陈演、蒋德璟、魏藻德、李建泰、方岳贡,兵部尚书张缙彦、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等,赐茶并商讨解决当前危机的对策。这一班文武重臣,为首的陈演“既庸且刻”;魏藻德凭一个好口才,被破格重用,超拜大学士入阁,“一无建白,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晋人李建泰“家富于资”《明史?陈演、魏藻德、李建泰传》,卷253。他们无论自己有钱无钱,此时异口同声提出:“库藏久虚,外饷不至,一切边费刻不容缓,所恃者皇上内帑耳。”崇祯帝沉默许久,难过地说:“今日内帑有难以告先生者。”说完,大哭起来。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上册,2页,中华书局;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7,309页,辽沈书社。皇帝说了话,又流了眼泪,好像缺饷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崇祯皇帝向来疑心很重,他明知道逼他的人家资万贯,皆不愿佐国家之急,因此内帑即使有钱他也留了后手,何况他的聚敛之心似乎仍未收敛。明朝末年的政治坏就坏在有权的和有钱的只顾个人,不顾国家,最后落个国破家亡。如这时曾出入过禁闼的宋起凤在其所著《稗说》中称,崇祯末年外饷告匮,而内库甲乙十余库内,不只黄金、白银帑币而已,尚有诸多其他宝物。检查账面上固然只见黄金一万余两,白银数万两,可是旧库地坎中竟藏有无数黄白大锭,每锭重三四百金。有人感叹道:“崇祯天子蓄如许物,奈何数称饷绌耶?”宋起凤:《稗说》,卷4,见《明史资料丛刊》,第2辑,112页。很多人不理解此事,连提供这项资料的宋起凤也认为这是从崇祯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崇祯本人不大清楚。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有过一位还是著名的明君,即隋文帝,就在他统治下的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人多饥乏,而仓库盈溢,竟不许赈济,乃令百姓逐粮。唐太宗耻笑他说:“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贞观政要》,卷8,2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崇祯帝时内帑匮乏,的确不像他说的那么困难,其“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实不亚于隋文帝。最高统治者及其宠臣们刻薄至极!崇祯帝转移方向求救,下了一道谕令给兵部:“凡罪废武职及草泽义勇,有励志杀贼者,予上赏。”《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