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6 >

第15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6-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顾身,涉过深及腰际的冰冷河水,突破敌人的坚固阵地,激战至22日黄昏, 

围守碾庄的敌人完全被肃清。至此,黄伯韬所指挥下的10个师约10万人, 

全部覆没。 

     当解放军在碾庄地区围歼黄伯韬兵团时,国民党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 

共12个师,另有部分装甲部队,急速由徐州向东增援,在飞机、坦克、重炮 

掩护下,向人民解放军猛烈攻击。但是,他们都遭到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抗击。 

经10昼夜激战,国民党军付出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只前进了15余公里,离 

碾庄还有20多公里,眼看着黄伯韬兵团全军覆没而无可奈何。 

     战役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获得歼敌18个整师,共17。8万余人的辉煌 

战果。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就给以后歼灭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第二阶段,自1948年11月23日起至同年12月15日止,解放军在蒙城、 

双堆集地区,全歼国民党第十二兵团黄维部,在孟集以西地区,歼灭国民党 

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并合围了杜聿明集团。 

     当人民解放军正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和徐州被包围的时候,蒋介石急忙从 

河南南部调遣黄维兵团赶来增援。黄维带领12万人马,日夜兼程,拚命赶进, 

一路上连遭解放军阻击。11月24日刚到浍河南岸,就陷入解放军早就预备 

好了的天罗地网。解放军主动放弃了浍河沿岸的南平集,撤向南平集东北地 

区,布置了一个袋形阵地,采用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法来消 

灭黄维兵团。黄维当时发觉不对头,准备掉头逃走,但已经来不及了,很快 

被中原野战军紧紧包围在双堆集一带。27日,黄维调动4个主力师,齐头并 

进企图向南突围,结果一一零师师长廖运周率部5000多人,乘机举行战场起 

义。其余的部队,在人民解放军猛烈打击下,缩了回去。 

     黄维兵团被围之后,曾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之下,几次妄想依靠其 

优势装备突出重围,但都碰得头破血流。至11月29日,解放军便将被围之 

敌压缩到方圆10多里的地区以内。包围圈里的敌人,内缺粮草,外缺援兵, 

官兵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 

     12月1日,蒋介石急忙命令杜聿明放弃徐州,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 

良3个兵团20几万人向徐州西南地区突围,企图与李延年兵团南北对进,协 

力与黄维兵团会师。可是杜聿明的3个兵团刚一离开徐州,即遭到华东野战 


… Page 39…

军数路大军的追击,从12月3日起,走了整整13天,遭到人民解放军重大 

杀伤,前进不到25公里,离黄维兵团被围地区还有30多公里。 

     12月6日,人民解放军东、南、西三个集团,同时发起总攻击。黄维兵 

团被围的双堆集地区,地形开阔,解放军很不易接近敌人。为了减少伤亡, 

部队创造了壕沟战术,挖交通壕接近敌人的工事。整个战场上,无数蛇形的 

交通沟纵横交错,一条条伸进围歼圈里。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两司令员发出了《促黄维立即投降书》,向 

黄维指出:“你身为兵团司令,应爱惜部属的生命,立即放下武器,不再让 

你的官兵作无谓的牺牲。如果你接受我们这一最后警告,请立即派代表到本 

部谈判投降条件。时间紧迫,望即决策。”但黄维执迷不悟,拒绝放下武器, 

人民解放军遂发起总攻。经过几次激烈战斗,于12月15日,被围19天的黄 

维兵团终于全部被歼灭。同时,解放了淮阴、淮安,攻克灵壁,使淮河以北 

全境均获解放。黄维兵团的被歼,砍掉了摇摇欲坠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又一 

根有力支柱,使徐州残余的敌人军心更加动摇,大大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 

    第三阶段,自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止,解放军全歼杜 

聿明亲自率领的第二兵团邱清泉部、第十三兵团李弥部及直属部队等,共25 

万多人。 

    黄维兵团被歼后,李延年兵团回窜蚌埠,杜聿明集团自12月4日被围困 

在永城东北地区,丧失了孙元良兵团的主力之后,至15日,曾数次试图突围, 

但都遭到人民解放军的痛击而完全失败。杜聿明集团完全陷于外无援兵、内 

缺粮弹的绝境。 

     为了配合华北战场对傅作义集团实施“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争 

取和平解放平津的战略行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令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 

 “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向杜、邱、李继续不断地 

进行政治攻势。 

    人民解放军经过20天的战场休整,士气更加高涨,粮弹更为充足,为总 

攻作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向杜聿明等发出敦促投降书,进行强大的政 

治攻势。被围困的国民党军,由于连日大雪,气温降低,空投减少,增援无 

望,陷入了弹尽粮绝之境地。 

    在平津之敌已被解放军包围,杜聿明拒绝投降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调 

整了部署,于1949年1月6日16时,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各部队争先 

恐后,奋勇杀敌,大胆穿插分割,迅速突入杜聿明集团的纵深阵地。7日, 

解放军乘胜猛攻,尽管敌人在2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连续施放毒气,也无法 

挽救他们失败的命运。激战至10日上午10时,20余万敌人全部就歼。活捉 

杜聿明,击毙邱清泉,只李弥逃脱。震撼中外的淮海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5个兵团22个军约55。5 

万人,另外还击退了两个兵团的增援部队。战役的实际指挥者杜聿明被俘, 

被歼灭的国民党5个兵团司令中,有两个战死,两个化装逃跑,一个被俘。 

解放了长江以北豫皖苏的大部分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 

上海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构成了横渡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 

势,迫使蒋介石宣告引退,而南京国民党政权也随之陷入土崩瓦解的危局。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战役。这个战役充 

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援。人民群众把自 

己的命运同战争的胜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胜利,他们不惜献出一切。 


… Page 40…

在整个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和华北等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 

援前线,送粮食,运弹药,抬担架,救护伤病员,做出了难以计数的保障工 

作。据统计支援前线的民工共有220余万人,运送的粮食达4。3亿多斤。中 

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正确地集中前线指挥员的集体智慧,及时地抓住决战时 

机,制定了科学的作战方针,运用了灵活的战略战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 

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当淮海战役正在进行之中,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也开始了。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战役。这一战 

役,人民解放军参战的兵力有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余万人。在中 

央军委和毛泽东领导下,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统一指挥下,两大野战 

军协同作战,东北和华北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最后胜利地完成了这一战略 

决战的伟大历史任务。 

     1948年11月,由华北“剿总”傅作义所指挥的4个兵团、12个军共60 

余万人,在华北野战军的牵制和打击下,在辽沈、淮海两大战役的震撼下, 

已成惊弓之鸟。由于美国、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因而对平津是守是撤, 

是南逃还是西窜,陷于举棋不定的矛盾之中。美国不愿放弃侵华利益,企图 

以直接援助傅作义固守平津牵制人民解放军,以掩护蒋介石在江南重整军 

力。蒋介石企图诱使傅作义南撤,以加强江南防御。傅作义为自身利益计, 

企图西撤以保存实力,求得东山再起。经过美、蒋、傅之间激烈的讨价还价, 

最后确定:坚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兵力的方针。傅作义在东起唐山、中 

经平津、西至归绥的千里战线上摆出一条长蛇阵,以傅之嫡系控制通往绥远 

的退路,以便在不利时西逃;以蒋之嫡系控制北宁线,保持联接海上通道, 

在不利时从海上南逃。 

     在这种形势下,敌人的南逃或西撤,都对解放全国的战局不利。为此, 

毛泽东对平津战役提出预定方针:把敌人留在平津地区,切断敌人南逃西窜 

之路,不让敌人收缩和集中,将各点之敌以分割包围,尔后各个歼灭。根据 

这一方针,1948年11月18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 

楼,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待休整,立即迅速隐蔽入关。11月20日,又指 

示东北野战军不要走有敌人一个军防守的山海关,而取道热河。遵照中央军 

委和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 

作战的作风,自11月22日起先后从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分几路星 

夜秘密入关。为统一作战指挥,1949年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以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党的平津前线总前委。 

     平津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0日,完成对平、津、张敌人 

的分割包围。 

     平绥路是傅作义嫡系逃往绥远的唯一通道,张家口又是其重要军事基 

地。 

     遵循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部署,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首先 

向张家口周围之敌发起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