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狼烟-北非的角斗-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希特勒的闪电式进攻下,法英军队全线溃败。6 月22 日,法国宣布投降,德军逼近英吉利海峡,英伦三岛的存亡到了关键的时刻。丘吉尔首相临不惧,坚定沉着地担负起挽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重任。他号召英国人民行动起来,为抵抗法西斯的入侵而奋斗。他组织实施敦刻尔克英军和法军撤往英国,保存有生力量;调动英国军队,保持高度曹惕,准备迎击法西斯的入侵。他指挥英国皇家空军,在8 月10 日~9 月14 日顽强地阻击来犯的敌机,使德军始终未能获得制空权,未能攻占英伦三岛一寸土地。丘吉尔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铿锵有力的话音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9 月下旬,他成为保守党的领袖,得到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支持。
在国内总动员的同时,丘吉尔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美苏两大国的支持,战争伊始,他就多次向罗斯福总统去信说明如果继续让孤立主义得逞,总有一天希特勒的魔影会笼罩到美国的头上,美国就再也不能隔岸观火了。1940 年12 月29 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1941 年3 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应该说是丘吉尔外交的一大成功。丘吉尔还曾向苏联通报德国随时可能侵略苏联的情报。1941 年6 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就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广播演说,表示愿意立即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俄国所受到的威胁,也就是我国和美国所受到的威胁。。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那就是决心摧毁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一切余毒。任何一个继续战斗抗击纳粹主义的国家和个人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丘吉尔的积极态度大大促进了战时英、美、苏三国联盟的实现。7 月12 日英苏两国签署协定表示愿意携起手来共同对德作战,决不同德国单方面讲和。1941 年8 月9 日丘吉尔与罗斯福首次在纽芬兰的阿金夏港外举行首脑会议。14 日双方签署象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的“大西洋宪章”。12 月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终于和英国站“在了同一条船上”。丘吉尔当即前往华盛顿,与罗斯福进行了20 多天的会谈,并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争取美国出兵北非的保证,并建立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
为了更好地采取合作行动,阻止德国的进攻,1941 年5 月苏联开始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双方签订同盟条约,表示不提苏联西部疆界之事,丘吉尔表示可在1942 年内开辟第二战场。然而随着德意军队在近东和北非的节节获胜,丘吉尔越来越担忧英国传统的殖民势力了。他决定把英军的主力放在近东和地中海一带为英帝国殖民利益而战。在丘吉尔的努力下,1942 年7 月25 日美英决定暂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在法属非洲开展攻势,即“火炬”行动计划,8 月12 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借口部队和供应不足,不能在1942 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争取斯大林对“火炬”行动计划的赞同。
1943 年初,盟军在北非取得重大胜利。1 月中旬,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谈。丘吉尔放弃在1943 年跨越英吉利海峡作战的原意,主张选择“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地中海巴尔干地区作战。会谈后发表要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的原则,排除了对“单独媾和”可能性的任何试探。同年5 月丘吉尔再次赴美商谈地中海作战计划。但美国赞成尽早跨越海峡作战。经过多次斡旋,最后决定7 月中旬攻打意大利,跨越海峡作战开辟“第二战场”又被推到1944 年。丘吉尔因过多考虑英国的殖民利益,把欧洲战争的主要负担长久压在苏联身上,使苏联的处境十分困难。
1943 年9 月8 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后,丘吉尔仍只在口头上支持跨越海峡作战的“霸王”行动计划,暗中筹划佯攻法国实打挪威的“木星”计划。1943年11 月27 日,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德黑兰举行战时第一次“三巨头”会议,讨论和决定未来的行动计划,为在1944 年开辟第二战场达成协议。1944 年6 月6 日盟军渡过海峡在法国登陆反攻的壮举终于实现了。丘吉尔为了英国的民族利益,出于他反对共产主义的本性,一再延缓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图使苏德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他后来在战争回忆录中写下最后一卷《胜利与悲剧》,认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是胜利,鼓吹所谓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则是莫大的历史悲剧。
1944 年8 月,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利用进军意大利之便宜捣中欧,先于苏军抵达维也纳,但美国坚持按原定计划,在法国西南部登陆,配合诺曼底登陆的盟军。此时似乎人人感到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丘吉尔开始考虑意大利、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问题。10 月8 日丘吉尔访苏,但未解决主要问题,斯大林答应结束对德战争后即对日宣战。12 月,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帝国在巴尔于的势力范围,派兵镇压希腊人民的革命运动。1945 年2 月,“三巨头”在雅尔培举行第二次会晤,讨论战后的世界政治问题。丘吉尔为防止苏联的威胁,力主与法国一道四方分区占领德国。会议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并就波兰问题达成协定。但丘吉尔对会议结果不满,觉得西方大国对苏联让步太多。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丘吉尔又主张盟军迅速越过易北河,抢在苏联之前占领柏林,但遭到美国的反对。丘吉尔十分懊丧,认识到英国确实已力不从心。
1945 年5 月7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战结束,丘吉尔的战时联合政府是否还需要存在下去便成了突出的问题。7 月5 日议会进行大选。7 月15 日丘吉尔前往波茨但参加第三次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回国听候大选结果。7 月16日大选揭晓,保守党失败,丘吉尔在胜利来临的时候被赶下了台。丘吉尔无法理解,抱怨英国人民忘恩负义,同时深深地力英国在战后世界中的地位感到担忧,因为他自认为是“能够对付俄国的唯一的人”。7 月26 日晚,丘吉尔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婉言谢绝国王欲授的嘉德勋章。丘吉尔就这样结束了他为时5 年的战时首相的生涯,但他为挽救英国命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法西斯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却永远不会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忘记。
丘吉尔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他的政治活动。他仍在为英国的民族利益、为反对社会主义苏联而奔走效力。1946 年3 月5 日,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的富尔顿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团结一致,联成一体,因为“在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降下了块铁幕”。丘吉尔这一明显的反共立场立刻引起了震动,并对战后的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开了“冷战时代”的序幕。在呼吁与美国结成“英语民族之间的特殊关系”之余,丘吉尔还致力于西欧的联合,认为拯救欧洲必须“重建欧洲大家庭”。1948 年5 月,他被在海牙召开的欧洲统一问题会议选为名誉主席。丘吉尔所有这一切都是转绕着英国利益这一主题的。在1948 年保守党年会上,丘吉尔全面地阐述了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英语世界;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1951 年10 月,保守党大选获胜,丘吉尔以77 岁高龄再度拜相组阁。但和平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与1940 年时已大不相同。
1955 年4 月5 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宣告退休。他为之终生效力的大英帝国没有能改变崩溃的命运,没落已无可挽回。但他仍然认为英国的力量和潜力是不可抵估的。1963 年4 月9 日他在接受美国“荣誉公民”称号时说:“我不同意那种认为英国和英联邦现在应在世界上扮演默然听命的次要
角色的见解,”退休之后,丘吉尔完成了他的《英语民族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65 年1 月24 日,丘吉尔在伦敦因病逝世。享年91 岁。
N 反绥靖的战士艾登
下院议员——绥靖政策的反对者——特殊的外交官——远见卓识——绥靖船上的大副——丘吉尔的得力助手——权居高位——大学校长
罗伯特·安东尼·文登(Robert Anthony Eden,1897~1977),英国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等职。
1897 年6 月12 日艾登生于英国达勒姆郡比肖普—奥克兰市的贵族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艾登参加英国皇家步兵团,曾到法国前线作战。战后,艾登为了实现当外交家的梦想而进入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1922年大学毕业,艾登未按先前的心愿到驻外使馆工作。他认为“议会是进入外交界的另一条门路”,决定通过竞选议员,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1923 年,艾登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他以自己的仪表、才华和谈吐,获得保守党元老的器重。1926年,艾登作为保守党政府外交大臣臭斯汀·张伯伦的议会私人秘书,陪同前往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行政院会议。
1931年3月,艾登与张伯伦一起参加属于帝国防务委员会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工党政府首相麦克唐纳任小组委员会主席。他们常在首相府与政府各部大臣聚会,为英国参加裁军会议作准备。半年后,艾登经保守党领袖鲍德温推荐而出任外交次官,不久即以英国政府副代表的身份参加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4年初,艾登在出任帝国掌玺大臣的同时对此深感不满,认为“表面上增加了权威,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我甚至连决定政策的内阁委员会的一名成员都不是”。
30年代的欧洲,德意法西斯势力极其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