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毛氏三兄弟 >

第7章

毛氏三兄弟-第7章

小说: 毛氏三兄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间,我一顿饭一个烧饼,半个图书馆的书都让我看完了。看来现在还没有用,等到有用的时候,我会送全家一个惊奇!”    
        儿子的话落地有声。不高兴的事情已被儿子的铮铮誓言击得烟消云散。父亲也一反常态,由嗔转喜:“行,我们全家等着听你的惊奇!”    
        毛泽东回家度假,是三兄弟的团聚日。最高兴的莫过于在家里的两兄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新奇。    
        早在毛泽东还没回来的时候,泽覃便问泽民:“大哥什么时候能回来呢?”现在大哥回来了,他们更是形影不离。泽东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他们又是泽东讲故事的受益者。在毛泽东度假的日子里,他们尽情享受着手足之情。毛泽东也尽量把自己知道的新闻时事、大千世界告诉他们。于是上屋场成了毛泽东讲故事的场合。每到晚上吃过饭,泽民、泽覃自动围了上来,生起火炉。开始两兄弟听,渐渐地变成了全家人听。全家人围坐火炉边,一边烤火,一边话家常、讲故事。    
        毛泽东先是从武昌辛亥革命第一枪讲起,讲到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与袁世凯的政府分庭对抗;然后从湖南革命军上台夺取长沙又讲到大军阀谭延辏Ц幢伲ど辰滞费鞒珊印T俅又泄裰诘姆捶饨ǚ淳樾魈傅礁锩奈侍狻   �
        毛泽民说:“搞革命要杀头的。”    
        毛泽东说:“搞革命,杀头也要干!”    
        听了毛泽东的话,毛泽民、毛泽覃深受启发。    
        这些炉前夜话,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全家的思想,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后来走向了革命道路。


第四章 青年时代“二十八画生”的幽默

       湖南第四师范坐落在湘江旁,是一所新式学校。和中国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第一师范的校牌高高地挂在有尊严的校门一旁。通过校门,可以看到校园内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二层楼房,一栋栋,一排排,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那圆柱、拱顶、塔尖透着18世纪欧式建筑的风格。    
        毛泽东考进这所学校,纯属偶然。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这所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即不收学费,书费也不高。同时,膳宿费低廉。这是何等的好事啊!毛泽东决定报考这所学校。    
        他把这个消息也告诉两个要好的朋友后,他们也想报考这所学校,觉得这个学校要求高了点,他们想请毛泽东帮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作文。为人义气的毛泽东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事后毛泽东回忆说:“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结果3个人同被录取。事后毛泽东曾向三兄弟无不幽默地说,他等于被录取了三次。    
        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创办的,毛泽东入学第一个学期后就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合并。门前换成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牌子。    
        在学校,毛泽东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方面进行救国救难的行动。当时的“一师”,和全国一样,一场革命的风暴在孕育着,只待火种点燃。当时整个中国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它甚至成了一触即燃的“火药桶”。如果一年多前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以一张大字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的话,那么毛泽东在“一师”则是用了一张征友启事,广泛张贴于“一师”和省城的学校,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    
        且看这则启事如何写道、何以引人?    
        今日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人可以信赖。吾人拟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组织团体,其宗旨主要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之同学,皆请惠赐大函,俾能约期私下聚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不难看出,这则启事的要求是结交对救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有意思的是这则启事的署名落款是:“二十八画生。”搞得很多人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脑袋。猜测什么的都有,甚至闹出了笑话。    
        不少学校的校长看到这则启事后,以为“二十八画生”大概是个神经有毛病的怪人,不怀好意,便将传单没收烧掉了。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马校长看到启事后,给她的第一反应是有人找女学生谈恋爱。马校长有些恼火:这找对象找到我们女师头上来了!再细看启事上写着“来信由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陈先生转交”的字样,便亲自找到“一师”附小,气冲冲地问:“陈先生,你怎么帮人作起求友的事情来了?这个二十八画生是什么人?求友求到了我们女子师范!”    
        “马校长,二十八画生就是一夜成名的毛泽东呀!”陈先生赶紧解释,“他是咱们一师品学皆优的学生,正像启事里宗旨所写,他是为了寻找改造国家的同志,我敢保证绝没有其他意思。”    
        “果真这样?”马校长问:“照你这么说来,还真是位有志青年了?”    
        马校长多少还有点不放心,又把电话打到“一师”名师杨昌济那里询问,“二十八画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杨昌济爽快地回答:那是我最优秀的门生之一。“一师”中有三个我能看上眼的学生,一是萧子升(萧三的哥哥),二是蔡和森,三是毛泽东。而毛却是个“奇才”和“智囊”。    
        马校长又问:“那怎么叫个二十八画生的怪名字?”    
        杨解释道:“毛泽东是他的名字,按繁体就二十八画啊!这没有什么古怪不古怪的。”    
        马校长听了杨昌济的解释,顿开茅塞道:“杨先生,你是了不起,你的学生可畏,经世救国之才,国家有望,民族有救啊!”    
        再说这则征友启事发出后,毛泽东只得到“三个半回音”。    
        那3个响应的人最后在革命的征途中都先后背叛了他和共产党。只有半个还令毛泽东心喜,部分地实现了他的理想。这“半个回音”,名叫李立三。据毛泽东回忆说:“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据毛泽东回忆,当时有一个学生叫罗章龙,在学校广告栏里看到了“二十八画生启事”,给毛写了一封肯定的信,毛也给他回了信。毛在信中说:他的来信恰似“空谷足音,跫然色喜”。一个星期天他们约定在定王台图书馆见了面。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询问罗章龙读过什么书。事实上罗章龙后来与毛泽东接近,参加了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    
        1915年;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师范“学友会”干事,他还组织了“学生自治会”,且说这一年的1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端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的大拼盘,强迫袁世凯吃下。袁世凯不管味道腥臭,实想独吞,又怕引火烧身,动作慢了点,这时主子于5 月7日下午3时,发出最后通牒,限3日内答复,时间不得错过。    
        心慈不得皇帝做。5月9日,袁世凯一纸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的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5年从夏到冬,毛泽东参加组织了“一师”学生开展反日、反袁的斗争。当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声甚嚣尘上时,毛泽东团结进步师生,公开进行反袁演说并写文章,和帝制派劝进复辟的丑恶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他又以学友会的名义将著名人士的反袁称帝的文章汇集成册,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 青年时代浑身是胆的“总务官”

        1917年10月,毛泽东被公举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在此之前,一师的总务和各部部长均由在职的学监和教师充任。应该说,这也是开了学生担任总务职务的历史先河。    
        毛泽东担任总务官后,学友会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得生气勃勃,从而促进了一师同学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且说毛泽东担任校友会总务官不到两个月,就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1917年11月,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参与组织学生志愿军进行了一次护校斗争,这也是对毛泽东胆识和智慧的挑战。①    
        当时驻长沙的军阀傅良佐被桂系军军阀谭浩明赶走了,然而谭浩明的军队还未进驻长沙,长沙城实际上是一座空城。就在这时,危机出现了:北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由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已到了离“一师”只有两里多远的地方。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溃军不敢继续前进,停在原地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看来还要抢学校。    
        这消息顿使“一师”陷入紧张慌乱之中。全校师生员工都有在为摆脱这场灾难各自奔走。    
        “大家不要怕!我是学友会总务,我来指挥!”毛泽东站出来为大家壮胆。他面目严肃,俨然以一副指挥员的身份出现在这关键的时刻。接着,毛泽东了解分析了溃军的情况:这充其量是一帮溃军,他们正处在又累又饥、极端疲惫之中,已是惊弓之鸟,而且又不了解城里的情况,因此,可以设计将他们赶走!     
        “用什么计能退溃军?”有人问。    
        毛泽东干脆爽快地作了回答:“你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好了!”    
        于是,他以学友会的名义,迅速组织一支“学生志愿军”,挑出体育运动员,把教室里的桌椅板凳统统搬出来,封堵所有的校门,准备作战。    
        这时候,他又指挥胆小的同学们及一些年老的教职员工都伏在后面寝室的天井里,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