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 >

第4章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第4章

小说: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万名藤牌兵冲了上来,他们把藤编的盾牌举过头顶,有效地挡住了城上落下的箭失和石块。没付出多大的伤亡就攻到了城墙边。 
藤牌兵开始在城墙上挖洞,然后把大包大包的火药往墙洞里灌,意图把城墙炸开一个缺口。 
就在藤牌兵要点火的一刹那,城头上瀑布似地倾下了滚沸的开水,火药淋湿了,藤牌兵也在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丧失了战斗力。 
努尔哈赤发狂了,指挥十万八旗兵孤注一掷,一条条铁锚纷纷搭上了城头,几万名女真兵同时爬城,城上的五千名守军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情势万分危急。 
努尔哈赤看到胜券在握,又指挥预备队向城门猛扑过来,努尔哈赤一马当先,军刀在空中挥舞出漂亮的弧线。 
宁远城到了最后的关头。 
当宁远守军在冰天雪地为国家浴血奋战时,驻守在山海关的十多万国防军作壁上观,不发一兵一卒一械去增援自己的同胞。 
就在努尔哈赤快要接近城门时,黑漆漆的城门打开了,袁崇焕横刀立马出现在城门口,远看就象是天上的战胜下凡。 
努尔哈赤看到袁崇焕,马鞭向后一挥,几万名女真铁骑重重围裹上来。 
袁崇焕的身后推出了一辆炮车,长长的炮膛傲然伸向前方,黑洞洞的炮口描准了冲峰在最前面的女真骑兵。 
袁崇焕用力向下挥动了一下手臂,伴随一声震天的巨响,炮口喷出一团炽热的火球。撞上火球的女真骑兵飞上了半空。战马也被巨大的响声吓傻了,不自主地掉转头往回跑。 
但努尔哈赤的战马仍在前进。 
又一辆炮车推了出来,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努尔哈赤。 
袁崇焕再度向下挥动手臂。 
又一团火球飞了出去。 
努尔哈赤从马上倒栽下来。。。。。。 
女真兵团象退潮的海浪一样溃退下去。 
宁远城保住了。 
。。。。。。。。。。。。 
三 
宁远大捷的快报象一道闪电划破黑沉沉的夜空,明政府的官员最初拒绝相信这个消息,因为这个消息太意外了。自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宣布脱离明政府以来,明帝国的军队一直都在失败。一六一九年杨镐统率十万边防军和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兵在萨尔浒对阵,明军溃败,四万五千人阵亡,对方则只死了两千人。以后八旗兵一直在不断地胜利前进,明军则在不断地失败后退,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失败的程度前进的速度不同而已。在军事天才熊庭弼担任辽东经略期间,八旗兵前进的步伐被有效的阻挡住了,但也仅仅是阻挡而已,不能上升到胜利和前进。可好景不长,明政府迫在眉捷的危机一过,就任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职业政客王化贞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官,让他直接指挥十万边防军,不必听从熊廷弼调遣,熊廷弼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四千人。一六二二年,努尔哈赤突击广宁(辽宁北镇),王化贞的十万边防军全军覆没,他自己只差那么一点就成了俘虏,明政府的东北疆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九。。。。。。 
十年对外战争,明政府一直在不停地失败,现在突然听到那种久违的胜利消息,并且是在没有任何取胜条件下的胜利,就难怪他们不敢相信了。直到辽东经略高第等人亲自来到宁远,发现那座城市还高高地飘扬着明政府的旗帜,袁崇焕和他属下的官兵还结结实实地活着,才终于相信自己的一方胜利了,并且胜利的规模还很巨大,连对方的皇帝也打死了! 
当北京的职业政客终于相信〃宁远大捷〃时,明政府的宣传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全国亿万臣民全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要求对后金汗国发动全面反攻,收复东北失地,对叛逆者实施最后膺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亿万臣民眼中,只要中国激动起来,后金汗国不过是巨人脚下的一只蚂蚁。因为庞大的中国有一亿人,对方则只有区区两百万人!结果举国上下一致主战,任何呼吁冷静慎重的智者都被冠以汉奸卖国贼而遭到世人的唾弃! 
〃宁远大捷〃使袁崇焕一夜之间成为用兵如神的民族英雄,但这个英雄并没有沉浸在亿万臣民对自己的颂扬声中,相反举国上下狂欢主战的气氛使他陷入极大的忧虑。 
〃宁远大捷〃只是一个战役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战争的优势依旧在女真人那一边。 
虽然两国的人口对比明帝国拥有五十比一的压倒优势,但力量对比并非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五十人形成的合力说不准抵不上一个人的力量。当五十人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用力而是向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向使劲时,就会被一个对手轻易地击败。 
明帝国到了十七世纪已暮气深沉,咋看上去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但因内部分裂成互相否定的几个部分,国力积弱不振。整个社会分裂成贵族和平民两大阶层,两者互为仇寇,平民在全国各地掀起反抗贵族的暴动和起义。贵族阶层也分裂为争权夺利的各门各派,为了自己小集团的眼前利益互相攻讦,且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这时的明帝国已不堪一击,不但不能象汉唐帝国那样对外族主动出击,相反连承受大的打击都显困难。后金汗国虽然是一个新兴国家,和拥有一亿人口的明帝国相比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但后金汗国全民皆兵,国民上下一心,只知道对外争取胜利而不用防范来自内部的倾轧。明帝国则不同,官兵在抗击外敌时只能一只手作战,另一只手则要防范来自背后自己人的偷袭,且多数情况下自己人的偷袭有更大的致命性。前任经略熊廷弼先生是女真人的克星,但他不是死在女真人手里;而是嫉妒他才能和战功的自己人要了他的命。 
在这种情势下,短小精悍的后金汗国战斗力远远大于庞然大物的明帝国。明帝国虽然在〃宁远大捷〃中取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但并不能改变总体战略上被动挨打的大趋势。因此明帝国的战略应该是总体上采取守势,腾出兵力和财力安定内部,平息全国各地的沸腾民变;同时派出小股的游击兵团对后金作声东击西式的骚扰袭击,使敌方疲于奔命。如能和后金议和那就更好。等到后方稳定,边防军得到必要的训练,有充足的财力和军力对外出击时,再向后金作步步为营式的进击,把敌方的国土一块块地蚕食掉,就象努尔哈赤当初蚕食明帝国的东部疆土一样。如果条件不成熟时,在没有充份准备的情况下冒险从事大规模的战略反攻,其结果只能象当初杨镐四路出击一样兵败如山倒,甚至败得更惨。内地的变民武装也会利用外战失利的有利情势大规模出击,从根本上动摇帝国的根基。 
袁崇焕并没有被〃宁远大捷〃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对当时的情势了如指掌。遗憾的是:首都的权力人物和广大平民百姓不了解这一情势,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中。 
这时的袁崇焕已升为辽东军区司令官(辽东巡抚),再腐败的政府在危亡关头也会任用人才来摆脱迫在眉睫的危机;危机一过就会把人才送上绝路。 
袁崇焕在就任辽东巡抚时首先担忧的不是前面的敌人后金汗国;而是京城朝官因嫉妒他的功劳倾轧陷害。他为此上书皇帝: 
〃抗击后金以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主动出击条件不成熟,只有坚守以待时机。一旦坚守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就保留了将来出敌致胜的机会。一旦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敌人必仇恨我,必欲去臣而后快,要警惕敌人的反间计;如臣在抗敌中立下功劳,朝中的官吏必嫉恨猜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边将立功于外,诽谤和陷害也跟随而至,这是古今中外经常发生的故事,望皇上和大臣对臣的信任始终于一,那样我才能有所作为,建立功勋。〃 
看了上面的文字,我能深切体会到袁崇焕的苦心和明帝国时期作一名边将的艰难。 
袁崇焕就任军区司令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者去后金汗国的首都吊丧。努尔哈赤在宁远中炮重伤后,经多方医治无效,在那一年的八月离开人世。此举的目的一是察看后金汗国的虚实;二是试探和敌人休战的可能性,为明帝国重建并巩固山海关外的根据地争取时间。当时明帝国在山海关外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要想长期坚守下去就必须重建先前放弃的锦州、松山、大、小凌河等军事重镇,才能够在遭遇围城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支援。但重新修筑城防需要时间,少则半载;多则一年两年。如在城防未完工时遭遇后金汗国的进攻,所有的辛劳都会付诸东流。所以当务之急是为明军筑城赢得必要的时间,在力量不占显著优势的情况下只有和对方休战,争取一定时间的和平,哪怕是短暂的和平也好。 
袁崇焕向后金求和的消息传到京城,在朝中激起掀然大波,几乎所有的文官都出来控诉他,昨日的民族英雄一夜之间又成了汉奸卖国贼?!这时后金兵团也乘休战之机征服了明帝国的卫星国朝鲜,袁崇焕也因此成为朝鲜沦陷的罪魁祸首;尽管没有休战后金也一样能够征服朝鲜。就当时的情势而论,明帝国根本没有援助朝鲜使其免于沦亡的力量。征服朝鲜后,后金兵团这才发现自己的北部疆界突然崛起了一座新城,自然不能忍受,就乘战胜余威突袭刚刚完成城防工程的锦州,袁崇焕知道敌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宁远,同时也对锦州城防有充分的信心,所以只派出四千骑兵对后金兵团作牵制性的攻击。新筑的锦州城异常坚固,后金兵团在城下遭遇第二次失败;为了挽回面子转而进攻被认定以成为空城的宁远,结果被严阵以待的袁崇焕打得大败亏虚。明政府在〃宁远大捷〃后的一年又在袁崇焕的卓越领导下取得了〃锦、宁大捷〃。 
〃锦、宁大捷|〃再度体现了袁崇焕的军事天才,但明政府仍不肯因〃向叛臣贼子求和〃一事放过他,嫉妒他的文臣适时在朝堂上指控袁崇焕在锦州危急时不派兵赴援,居心叵测。皇上一怒之下罢了袁崇焕的官,让他回家种地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