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12665-天地英才--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20位皇帝 >

第2章

12665-天地英才--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20位皇帝-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臣民,借此来夯实和拱卫得来不易的江山。    
      谈到刘邦的成功,他的性格、行事原则与才能,可以说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后人的评价,最后大体上都落在他豪爽、心胸宽广、智术高明、知人善任、肯于纳言,对人宽容等简单的誉美之词上,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是无赖,却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他不学无术,却统御着当时最优秀的文武英才,建立了一个强盛王朝的坚实根基;他猜疑心极重,却经常能表现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不固执武断,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实际上,刘邦的性格极具矛盾性,用现代的心理学术语说就是“多重性人格”。    
      我们不妨先说说刘邦的性格和行事的原则。    
      刘邦的性格当中有放荡不羁的一面,也就是被人常提到的无赖性,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按照常理出牌,不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少有羁绊的做人做事风格。    
      郦食其责骂刘邦的傲慢无礼,而勃然大怒的刘邦也大骂他为“竖儒”,这精彩的对骂间,真使人难以分辨出什么是长幼尊卑的礼序;韩信曾因刘邦“素慢无礼”、“拜大将如呼小儿”的作风而想离去;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魏豹,魏豹却说:“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刘邦素来看不上读书人,史书上说:遇到有戴着儒冠来访的读书人,刘邦动辄就要摘下人家的帽子,在其中撒尿。而且“与人言,常大骂。”由此看来,刘邦的无赖习气相当深重,远非常人所说的宽宏仁爱。    
      但正是这样无拘无碍的性格,让他在对手和属下面前才显得出伦绝类,卓而不群。    
      早在刘邦出道以前,乡里新搬来一户吕姓人家,听说是与县令交好,很多人便都去登门拜访。主持接待的是县吏萧何,他规定贺礼钱不到一千的人到堂下就坐。“无赖”刘邦虽然没有一个钱,却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了,赶忙迎接。吕公深谙识人之术,见到刘邦后就喜欢非常,以至后来招他为女婿。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并借以要挟刘邦投降,若刘邦不从,就要将他的父亲烹食。刘邦却厚颜无耻道:“你我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下得去手把你的父亲煮着吃,那就请便吧,但煮熟后别忘记分给我‘一杯羹’”。面对这样的无赖,项羽只好自认倒霉了。    
      阵前的项羽对刘邦说道:这几年天下的乱象,都是因你我而起,我愿意与你单挑,以决雌雄,别让百姓再遭殃了。刘邦嬉皮笑脸地说:我宁愿斗智,不愿与你斗力。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箭射中,回到长安后病情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无力回天,气得大骂医生:“我一个小老百姓提三尺剑取天下,难道不是天意吗?命运早由天注定,就算是神医扁鹊来了又能怎样?”然后就赶走了大夫,毅然拒绝治疗。    
      象这样有别于常人的做法,恐怕也只有刘邦才做得出来。    
      要在英雄遍野的时代出落成为至尊的天子,仅靠无赖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刘邦的发迹更靠他对“人”的精准把握。    
      刘邦本人“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他的驭人术应该是历代帝王中登峰造极的。那些盖世的人才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对他有用时,他能让人披肝沥胆、九死不悔;对他无用时,他能让人头颅落地、抱冤捐躯。这样的功夫可不是每个无赖都具备的,所以说,天下无赖虽多,但成为天子的,却只有刘邦一个。    
      称帝当年的五月,在洛阳南宫举办的庆功宴上,刘邦在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时发表了那段著名的经典讲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弥留之际,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吕后问曹参之后的人选,刘邦答道:“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再问他们之后的人事安排,刘邦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由此可见,刘邦看人应该是入骨三分,这样的功夫,岂是平常人可比?难怪张良在刚刚接触刘邦后就喟然兴叹:“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聪颖!”    
      刘邦看透的是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他紧紧抓住核心力量,靠给予对方急需的权利和荣誉,将众多雄才聚拢起来,为其所用。这些人的余热散尽处,也是他们权利甚至是生命的终结。    
      剥开刘邦出神入化的权术的层层外衣,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每一个步骤与花样都是为着既定的目标服务的。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刘邦又表现出了强大的自控能力和控制人的能力。    
      什么是他的目标?称帝前是扫平天下,称帝后是江山万载。    
      在称帝以前,刘邦成功地扮演了长者的形象,人们眼里的刘邦是宽宏的,即使是猜忌也是可以被手下理解和接受的,并且从来没产生过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对当时目标任何的强大破坏力。所以楚营中不得意的谋臣良将相继投向刘邦。    
      韩信在楚营,“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他的言语不为项羽所听,计谋不为项羽所用。对待出身卑微的韩信,刘邦可以行拜将的大礼;面对韩信半真半假的封王请求,刘邦可以爽快地满足他的“齐王”封号;陈平在楚营,只任都尉,到了刘邦手下却位高而礼尊,须臾伴随在刘邦的左右。    
      天下属刘后,手下人再也无法看到那个宽宏、豁达、豪爽的主人了。此时刘邦的目标是让天下永远姓刘。他表现出来的猜忌,恐怕只是障眼法而已,是为实现新的目标而铲除不稳定因素的必要铺陈。    
      一代名将韩信身首异处前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慨叹,一代名相萧何身陷囹圄前的诚惶诚恐、委屈保身的惊惧,无不体现着刘邦过人的权谋之道。    
      刘邦对人才的发掘能力也是他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    
      刘邦身边的人才大体上分三部分,一是早年就跟随他起事的人,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一部分是后来慕名投奔来的人,如郦食其、张良等;还有一部分是从项羽的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人,如韩信、陈平等。从获得良才这一点上讲,上天对刘邦和项羽是一样的公平,甚至是对项羽垂青在前,但同刘邦相比,项羽刚愎自用,不肯封赏,重用亲人,其他异姓亲信不多。这造成了楚营中的人才不是被气走、就是相继投向刘邦。    
      在实施自己的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刘邦对人才的尊重表现在言听计从和不吝封赏上,这让手下人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曾经平庸度过前半生,最后的十几年却奇迹般攀越上帝王之位的刘邦,撒手人寰,时六十二岁。刘邦死后,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其生前风口浪尖的惊心动魄、身后延绵几百年的基业江山连同那三句气吞山河的《大风歌》一起,被大书特书于中国的史书上,留给后人品评、思量、传唱至今。    


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上刘秀  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上刘秀

    西汉末年,皇室衰微,权臣王莽乘机窃取大器,改朝换代,王莽在篡夺皇权之前,曾被皇家认为是可以依赖的肱骨之臣,被同僚认为是有德、有才、言行接近于圣人的名士。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经营后,王莽作为一个可以与后世的袁世凯相提并论的人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登基后不久,一心想扭转汉末流弊的王莽,实施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由于准备不周、急功近利,又赶上连年荒旱,致使民生凋敝、盗贼蜂起。这样的局面必然会唤起人们浓烈的怀旧情结,无论是布衣百姓还是枭雄豪杰,无不缅怀大汉往昔的荣耀与光彩。激愤之下,百姓便纷纷将矛头与剑锋指向了这个倒霉的新皇帝。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来临了。    
      当时,樊崇起兵于山东,部众皆以赤色涂眉毛,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此外还有王常的“下江兵”;陈牧的“平林兵”等势力。值此风云际会之时,一个二十七岁的太学生,也与哥哥加入到了涌动的大潮中,这个读书人便是刘秀。    
      抱着恢复刘姓天下的目的,刘秀与长兄刘发动宗族、乡里,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装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称为“舂陵军”。    
      起兵后不久,刘秀兄弟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臣服。    
      公元23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围困于昆阳,刘秀带领十八骑杀出重围,调集援兵。随后亲率三千敢死的勇士,在昆阳城下与王莽的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搏杀。据说当时的刘秀是骑在耕牛身上冲入敌阵的,其勇气与决心可见一斑。在刘秀的感召下,昆阳内外的援军与守军里应外合,演绎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史学家王夫之评价说:“一战而宗庙得全,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