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攘腋腥恕K械呐穆羝�207件无一没被收藏家抢走,而成交的价目往往要比从前的预见价高出三倍以上。有的文物甚至高出五六倍之多,大开了索思比拍卖业的先河,从中不难看出张学良人格的魅力,在感召着世界各地的大文物收藏家。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8)
赵一荻遣子故乡行
夏威夷海滨依然潮起潮落。
出现在赵一荻面前的大海,依然涛声震耳。当一轮浑圆的落日挂在灰褐色的云天时,海边就会出现两位老人的身影,不过赵一荻已经坐在一辆轮椅上了。张学良在轮椅旁推着,海
水漫过的沙滩上留下了几条浅浅的辙印。
赵一荻已经看出张学良思念东北故乡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无法成行。特别是1993年底,她们在台北的房产被变卖以后,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必须设法早日实现回东北故乡的夙愿。
“汉卿,既然你思乡之心如此迫切,索性就回去吧。”碧蓝色的大海在她们眼前翻腾。当远方天边被夕阳映出一片玫瑰红的时候,赵一荻望着神色郁郁的张学良,心神有些不安。进入1993年以来,赵一荻几乎每天傍晚都会陪他出现在海边。每一次她都发现张学良隔海眺望,她知道他又在怀念家乡了。
“回东北?又谈何容易?”张学良将目光从海天相接的地方收回,他对她叹息一声:“从前我一直以为到了美国,就可以随时返回祖国,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回去仍然不可能。”
“为什么?莫非还担心台湾方面的暗中阻挠吗?”
“……”他摇头说:“绮霞,你不懂。我从前一直在想,有一天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时候再回去。可是现在我已经老了,如果长途跋涉,恐怕力不从心了。”
赵一荻想一想:“汉卿,既然如此,我倒有个新的想法,何不让闾琳代替你回去看看呢?”
张学良眼睛一亮:“让闾琳代替我回去?”
赵一荻见她的话引起了张的注意,进一步说:“对呀,闾琳是你的儿子,他回去既能代表你,也不会引起什么其它的麻烦。”
张学良心里一动。自他们夫妇定居夏威夷以来,张闾琳夫妇及子女,见到张学良和赵一荻的机会就更多了。几乎每年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生日,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都要双双飞到四季如春的檀香山来,为他们的父母双亲祝寿。特别是中国人的新春隹节,张闾琳伉俪必来祝贺。张闾琳正式从美国航天署高级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休以后,他与老父老母共度天伦之乐的时光,就越来越多起来。
“闾琳,还记得沈阳吗?那里是你的故乡啊。”在取得了张学良的首恳后,赵一荻亲自去了洛杉矶,她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儿子儿媳的理解。
“当然知道,可是,我是在天津出生的,对沈阳连半点印象也没有。”闾琳不知母亲的用意,他苦笑着。沈阳对一位从小就生活在海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陌生的世界。他只是在美国出版的画报上见过沈阳的照片,却无论如何也唤不起脑子里的任何印象。
“你虽然出生在天津,沈阳却是你的根。”赵一荻对闾琳说:“那里才是你真正的故乡。数十年来,你在海外从来没有回过沈阳,这不能不是个遗憾。所以,我想让你和淑贞回东北,去那里探亲寻根,如何?”
“让我们回东北?”张闾琳立刻悟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他知道父亲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回东北故乡探亲访友。他更理解父亲在晚年有许多难言之隐。在台湾时因有种种阻碍无法让他老人家一偿多年归乡的夙愿;在美国夏威夷定居后,虽然可以回去,却又因年迈路远而无法成行。
在这种情况下,张闾琳决定替他的老父亲实现这一夙愿。
“好吧,姆妈,我回去,我和淑贞一同回去看看。”张闾琳的心顿时狂跳起来,因为沈阳对一个多年在海外飘泊的游子来说,无疑充满着深深的诱惑。陈淑贞听了赵一荻的话,更是跃跃欲试。于是,一个回东北探亲的计划,就在洛杉矶比佛利山下别墅里议定了。
1994年5月9日,东北沈阳春雨潇潇。
就在这天上午9时,一列从北京开来的59次特快列车缓缓地驶进了沈阳站。在月台上早已等候着辽宁省外办和台办的负责人,他们冒雨来迎接一对特殊的客人。当软卧车厢的门开启,从车内首先走下来的是一位64岁的老人,他的前额有些秃顶,红润的脸膛和那熟悉的眉眼,使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会马上想起当年咤叱风云的张学良将军。他就是少帅与赵四小姐所生的儿子张闾琳先生。张闾琳抬头望着沈阳南站那日本式的古老建筑,顿时热泪盈眶地说:“沈阳,我终于回来了!”
与祖国分别55个春秋的张闾琳,如今是以旅美华裔航天专家的身份回来的。随同他一起归来的,是他的夫人陈淑贞女士。这对夫妇抵达沈阳市的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位于沈阳大南门附近的张家旧宅“大帅府”。这座始建于1917年的四合院及后边的大青楼,现在已经被政府辟为“张学良将军纪念馆”。虽然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可是依然保持着它古色古香的风貌。张闾琳首先来到父亲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以前居住过的大青楼,那里有保存完好的张学良办公室和卧室。张闾琳看到父亲当年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老虎厅时,就会在心中油然树立起一位爱国将军的高大形象。张闾琳尊从赵一荻来前的叮嘱,特别来到母亲当年曾经住过的赵四小楼。他对随行的人员说:“没有想到母亲住的地方也保存下来了!”
此次张闾琳是带着双重心愿回到沈阳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为了寻根而来,另外一层含意则是代替他的父亲还乡探视,一了夙愿。在美国夏威夷定居的父亲张学良,在张闾琳夫妇回乡前特别叮嘱他们回到旧宅看看。早在1991年张学良第一次赴美探亲时,他就有回东北的打算,但却因种种阻碍没有实现,内中缘由只有张闾琳知道;1993年12月16日张学良与赵一荻第二次飞往旧金山探亲时,海内外媒介的悄然冷漠与前一次少帅赴美时的轰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台湾的记者认为此次探亲与前一次不会有什么区别,谁也没有想到张学良从此一走就再也不回台湾。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9)
张学良在旧金山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的会长张捷迁曾经来访。他希望老校长从此由美国飞回祖国大陆,正是时机。可是少帅却说:“现在还不是时机。”这与同年4月张捷迁来台北向张学良颁发东北大学名誉校长聘书时,所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张学良究竟为什么想回东北探亲却又老是认为不是时机呢?张捷迁在从台北去沈阳途中,在香港启德机场接受香港《明报月刊》总编潘跃明先生的采访时,首次向他披露了张学良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回东北探亲。同时也隐隐地说出了张学良1990年想来到香港,出席一位朋友
后人的婚礼而受到干涉的内情。张闾琳作为张学良在美国惟一的儿子,他当然理解父亲让他回沈阳探亲的真正含意。
张闾琳夫妇来到北京以后,坚持不惊动官方的初衷。他只是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进行探亲访问,可是有关方面还是让张闾琳到航天航空公司去参观我国历次发射的卫星、火箭实物与模型。在美国太空署供职一辈子的张闾琳,深为祖国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而感到欣慰。现在他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精心保护下来的张家故居,心里充满了感谢之意。
晚宴在“大帅府酒家”举行。辽宁省政府有关方面负责人,亲自为张闾琳夫妇点上一碟碟张氏家族的风味菜肴,让远方的游子品尝。
张闾琳见到了父亲常向他说起的东北酸菜粉条。1993年冬天,张学良在圣诞节的那一天,由张闾琳夫妇陪同着到唐人街一家中国餐馆里过节,席间,张学良面对着一碟碟中国人烧的东北菜,连连地说:“久违了,”又说,“酸菜粉条,好吃极了!”
当那些东北菜被张学良风卷残云般吃光后,他意犹末尽地对张闾琳说:“这里的酸菜虽然好吃,但没有咱们东北老家的那种味道。我已经五十多年没有吃过东北的酸菜了,有一天我是一定要回去的。”
现在,张闾琳和陈淑贞回到沈阳了。他们也真地代替父亲品尝到东北家乡的酸菜粉条了。张闾琳吃着“帅府大酒家”所烧的张府名肴,决定向服务员索要一份菜单,准备带给在美国的父亲。让他也同享这种归乡的喜悦。
位于抚顺市东60公里的高丽营盘上的“大帅陵”,糸1929年张学良为在皇姑屯事件中丧生的乃父张作霖所建。1931年张学良准备将暂厝在沈阳株林寺的张作霖灵柩择日移葬在这座气势恢宏的仿古陵墓里时,罪恶的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了。所以,张学良始终没有回来,张作霖迁灵之事也始终未得实现。这样,抚顺的“大帅陵”多年来一直是一座空陵。
1994年5月10日上午,张闾琳夫妇来到了这里。
他代表在美国的父亲前来此地凭吊,以寄哀思。早在1990年张闾琳的父亲真正恢复自由时,他就多次向儿子表示:有一天要回到东北故乡去。首要的大事情就是将埋在义县驿马坊的张作霖灵柩,迁葬到抚顺的大帅陵里来,以实现他当年末竟之愿。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父亲也没能实现到东北祭扫的愿望。当然,迁陵更是一件遥遥无期之事。
出现在张闾琳面前的大帅陵建筑恢宏而奇伟。碧�